五岁庵(2003)

오세암UP:2021-02-18

剧照演员表影评
五岁庵

评分:7.9 导演:成白烨 编剧:
主演:
类型:动画
片长:75分钟(法国)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影片别名:五岁的心愿 / Oseam
上映:2003-04-25(韩国)
IMDb:tt0359784

五岁庵简介

五岁的吉松和姐姐吉美自小失去了父母,过着相依为命的流浪生活,机缘巧合之下,姐弟俩得到寺院僧人的帮助,收留他们在寺院里住下。寺院内的生活轻松安稳,吉松年幼淘气,经常惹出小麻烦,但僧人们对他十分包容,还带领他进入修行的世界,令吉松单纯的相信,只要足够虔诚,就有机会见到他的妈妈。懂事的吉美已经双目失明,经常因为想念妈妈而偷偷哭泣,因怕弟弟伤心,无法向他说出母亲再不会回来的事实。冬天来临,吉松跟随僧人净觉到山上观音庵修行,但净觉最后一次下山采购时恰逢大雪封山,令他无法返回,五岁的吉松只身一人留在观音庵里,以他自己的方式终于见到了母亲……

简评

现在是晚上十二点半,我刚刚打开一本主角是孤儿的小说,想起了童年时看的这部电影,那时我大概七岁,大雪纷飞的寺庙里,饥寒落魄的孩子最终在濒死中见到了菩萨。很好哭,小时候看了一遍又一遍。很多人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点评这这部电影,可他们终究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如果你和我一样在幼年时时常离开了母亲缺乏母爱,如果你和我一样自幼信念佛教,你会永远记得这部电影

我不愿去破坏儿时对这部电影最纯粹的感情。十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守在电视机前,某个台湾的儿童电视台播放了这部影片,我看完钻进被子里大哭了一通,泪水流进了嘴巴里,还是搞不懂结局为什么那么悲惨,后来我长大了,也变得麻木了,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凶险、罪恶、荒诞而且无厘头。

首先呢?对调皮捣蛋、淘气任性过度的熊孩子“吉松”始终喜欢不起来,偶尔还对他的言行举止看得来气,虽说“孩子还小,不懂事,情有可原”,但后面也没咋见他学好所以最后也没增加多少好感。我还以为一开始的“坏”是要为后面变“好”做铺垫,结果,结果,没想到故事竟然这样收尾,感觉太刻意去催泪了。

我很高兴在我还年幼时就看了这部电影,那时候懵懵懂懂,以为故事的结局是小男孩真的见到妈妈了,现在长大了才反应过来男孩是饿死了,现实是无情的。但影片里仍有许多美丽的瞬间,比如男孩刚进寺庙时擦地板一边擦一边留下一地的小脚丫,在河边堆石头塔,雪夜院子里围着小塔祈祷留下一串串脚印。电影里5岁孩童的视角看见的寺庙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恰巧和我之后14岁在山上尼姑院里住的记忆重叠,我会用小孩的目光去观察尼姑庵,当我望着另一个山头破旧的小庙堂,我就回忆起电影里小男孩在山上虔心跪拜等待师傅回来的场景。也是因为这部影片,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直至今日我对寺庙仍有一种干净神圣的敬重,虽然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还是用当初那个小孩最纯真的视角去看关于寺庙的一切。

故事的框架是好的,但很可惜故事的编排不合理。问题在于小男孩的人设塑造的特别不讨喜,像个现实中经常闯祸不打一顿不老实的熊孩子,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只是前期是这样,在后期可以通过僧人晚归引出山中遇险不幸罹难的情节,然后自此小男孩在这之后获得转变成长,成为一个懂事的人的结局,虽然这很俗套,但起码人物的弧光立起来了,我也不会觉得这有多讨厌。然而最看不懂的是因为他“想妈妈”所以就来了一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式的狗血结局,完了僧人也跟着一起死了,至于姐姐面临的后果,就完全不管了,这很令人迷惑,这就是所谓的救赎吗?人就这么死了,然后什么改变都没有?请给我一个救赎的理由,而不是在那硬摁着观众的头说“快给我哭”...

天哪,居然有这部!记得是小时候在《小小姐》?还是《意林》?还是《课堂内外》?上推荐的,然后就看了。那时候我才小学!小小的我看完抱着iPad哭!第一次看哭了的电影!现在回忆剧情什么也记不起来,只知道我抽了好几张餐巾纸——看完我就好庆幸自己有个妈妈!哈哈

小学时学校曾经播过这片。我知道对于现在的我,它所给我的感受已远不如当初那般强烈。我无意破坏幼年自己的感觉,因而也不想用如今的眼光看它。原来那时的韩国动画也是纯澈、萌发的。可能很多感觉我也都记不清了,但比起男孩的天真任性,佛寺的蝉清善容、女孩的成熟知性,其实更入我心。好像从那时起,我觉得有个姐姐是很幸运的,那仿佛另一个世界,是我曾经向往过的

小吉跟着师父上山,又没人陪他玩,对着师父说「你如果只是对着墙为什么非要到这儿来,家里也有墙啊!」他还老是喊好无聊,很容易把好盆友代入成小吉,而我的状况还是挺像师父的。对暑假里的好盆友有了更多地理解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