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2018)

人魚の眠る家UP:2021-05-16

沉睡的人鱼之家

评分:6.8 导演:堤幸彦 编剧:篠崎绘里子 / 东野圭吾
主演:筱原凉子 / 西岛秀俊 / 坂口健太郎 / 川荣李奈 / 松坂庆子 / 田中泯 / 田中哲司 / 山口纱弥加
类型:剧情
片长:120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人鱼沉睡的家(台) / 人鱼沉睡之家 / The House Where the Mermaid Sleeps
上映:2018-11-16(日本)
IMDb:tt7935980

沉睡的人鱼之家简介

该片是由东野圭吾为了纪念出道30周年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爱女瑞穗因为意外成为意识不清的病危之体,播磨薰子与播磨和昌夫妻俩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的故事。

第4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筱原凉子 第43届报知映画赏最佳女主角筱原凉子

简评

很温暖又悲情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意外溺水脑死亡,家人用良好的经济条件换取顶级的技术,让女孩能够自主呼吸,能自己活动肌肉,做出指定的动作,甚至还能够微笑。女孩的妈妈坚定的认为她还活着,而当这种“活”已经伤害到家人时,矛盾该如何解决?她的存在和动作究竟有什么意义?结尾当然是女孩死去,并没有奇迹发生,但是这种伦理层面的讨论引人深思,究竟是“活”还是“死”?技术的发展影响到伦理时,我们又该如何取舍?

看到原作是东野圭吾还以为是悬疑向,没想到全片都在探讨家庭、生命和伦理。但故事本身的案例还是挺让我受触动的,拒绝接受女儿脑死亡的母亲用科技维系着一具躯体的残存,甚至极端到向无意识的女儿挥刀来倒逼法律承认瑞穗还活着的事实。“要是瑞穗早就死了,只是技术让她表面看起来还活着,那就不构成杀人罪;要是她还活着的话我就是杀人犯,不过我很乐意去服刑,至少得到了官方认定,证明她是活着的。”尤其听到这段话的时候真的被身为人母的强烈又深重执念冲击到,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但是尊重。(不过通过刺激骨髓去训练一个植物人抬手抬腿甚至微笑的确有点恐怖了……

东野圭吾还写过这样的本子,有点敷衍啊。影片的气氛略古怪,不能因为是东野圭吾就莫名其妙鬼魅上身,女孩闭眼微笑那里吓到差点点暂停以为她会突然睁眼。故事整体讲述还算十分完整,科学与伦理、亲情与冲突,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妈妈持刀爆发与母女梦中道别两场戏大催泪,妈妈永远是那个最最刚强的英雄,两小时里对荻原凉子的印象来了个360°大转变。从头到尾父亲都是个极让人厌恶的角色,看似理性实则典型屁事不干还指手画脚充当上帝。母亲凭借一己之力,与这一家子混蛋抗争,可歌可泣。其实,她早知道宝贝已死,只不过,要和自己的内心说再见,需要一个时间,这个时间,身边的亲人不但不给还故作清醒,就真的太操蛋了。直到最后不经意地揭晓母亲前段所作所为的原因,更令人心疼。希望妈妈最后和这个迟钝傻缺的圣母男人离婚,迎接新生。

立意深刻,但是讲得很糊弄……到底怎样才算死亡,脑死还是心脏停止跳动?主要笔墨都在妈妈身上,其他人都含糊带过,都是工具人,态度转变为推进情节服务。妈妈到底是为了女儿还是因为自己心里放不下?别人都觉得这样不正常了,妈妈歇斯底里闹一场,所有人就全顺着她来了。然后妈妈找到女儿最后说要带她去看的地方(算是解开一个心结?)就收到女儿托梦,就放下了……顺便再宣传一波器官捐献(确实应该宣传)片子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赤裸裸地反映了有钱真的能买命,没钱真的要命。

对父母来说,宁可接受双眼紧闭的活着,也不能接受死的判定。这是合乎为人父母情感的。而到了梦境里的告别时刻,人才能最终放下,正如寻梦环游记里面说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其实这都应和了片里的一句话:人是自私的生物,对他人的好其实是为自己的生存。片子情节推进非常紧凑,最后那场妈妈要手刃女儿的戏张力十足,所有人的情感得以宣泄释放,也是所有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救赎。整部剧非常完整,色调光影和表演导演俱臻上乘。

存在网盘里太久,甚至当初都忘了备注上名字,于是盲选选到了这部,看完才知道是东野圭吾的书改的。是好看的,脑死亡和心脏停止跳动究竟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哪种评价标准都是合理的。但是道德感逼迫着母亲不能放弃哪怕渺茫的希望,在姥姥和父亲看来奇怪的推女儿出门散步的举动其实只是因为母亲的愧疚感,拿刀的那段母亲的逻辑严丝合缝,最后母女告别的梦也精准的戳中泪点。坂口小天使戴眼镜真是太帅了!星野女友到访+女儿被操纵的笑的两段看得我寒毛直竖,以为转向了恐怖片频道,让女儿变成“提线木偶”也是科技的悲哀了。

比起原著小说,影片中对于另一条故事线,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孩一家的叙述,简略了很多,甚至于是一笔带过。于是薰子的心理变化历程,在片中也显得有些突兀。从近乎疯狂地拒绝承认女儿的死亡,到一夜之间因为一场梦境而释然,这中间的一些连结似乎中断了。并且部分片段的处理上,刻意弄成了恐怖片的风格,让原著里的温馨和沉重都有些变了味儿。

东野圭吾同名原著改编,原著生动地表现了东野在科学伦理类作品上选材的精准,布局的稀烂和文笔的絮叨。而堤幸彦的影视化改编虽然说不上是化腐朽为神奇,但也把原著水准提高了一个档次。他大刀阔斧地精简了原著中不少冗余的支线,如母亲化名参加筹款募捐活动被删掉,而研究员女友的副线被大幅压缩,他与母亲的暧昧情愫也拍得蜻蜓点水(其实这条线也可以完全不要),而集中展现「死亡判定应该遵循冰冷客观的医疗意见,还是更依赖于至亲的情绪感受」这一科学伦理问题和母亲筱原凉子对女儿近乎执念的爱(她「操纵」女儿露出笑容和「威胁」杀害女儿两场戏一动一静,但她的表演都富有张力)。而筱原最终选择放下而接受女儿死亡,靠的是某种近乎神启的梦境,也预示着这一科学伦理问题其实并无完美答案。慢节奏配合柔和舒缓的技术风格算是勉强适配。

同样是从法国飞回国在飞机上看的,感觉很适合高空中除了发动机之外的安静的环境下看的电影,被小女孩的母亲的演技给震撼到,从头到尾都很隐忍与坚强,始终抱着一线希望等女儿醒来,直至最后与自己的丈夫产生分歧后,情绪终于爆发,但也借着争吵逐渐清醒理性起来,回想起女儿说:她什么都不缺,已经很幸福了。内心得到慰藉与感动。同时配角外婆的演技和另一个小女孩的演技也很出彩,直到最后一刻另一个小女孩终于坦白事实,外婆也才从愧疚中得到解脱。不得不说每个人物都演的很到位,让观者能强烈感受到那种剧中人物的无奈与无助。也是一部不错的改编电影。

无聊,从一开始就倍速的决定太对了,几乎全程三倍速。太平淡了,没有波澜。没看过原著,但电影拍成这样,也让我对原著失去了兴趣。可以理解母亲对孩子舍不得放不下的心情,但实在无法理解她的一些做法。装作杀掉女儿,还把警察找来,这应该算是妨碍公务或是别的了吧,应该会被抓走吧,太极端了,受不了,后期一见到她就烦。多给了一颗星是因为讨论了科技与伦理,至少还是想表达一些深刻的东西的。

摄影非常棒,很多画面、构图都很精致。演员的表演也都很细腻。剧情方面,确实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脑死亡和心脏死亡,哪个才算真正的死亡?如果孩子脑死亡,是选择让孩子维持现状还是捐献器官?如果孩子脑死亡,但保持着生命体征,那现在的她究竟算活着还是死亡?就算自己保持希望,该如何面对外人的流言蜚语和家里人的不理解?但是故事总体有些冗长了,再精简一点也许会更好,精彩的主要集中在后面。

首先题目赞一个,人鱼(ニンギョ)谐音加寓意,一语三观,家门镂雕是人鱼,被电线连接的机器控制的人偶(人形),帮助伙伴游泳溺水的小公主。另外,关于死亡判定标准的伦理问题,可以说探讨地很集中了:?虽然剧情和设定有些戏剧化,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机会感受资本强大的力量,对脑死患者家人的心情和处境的刻画还是很动人的,高潮将这样一个矛盾拿去问警察,进而问法律、问国家,也是在问每一位观众…,家人是否有代其进行器官捐献的义务?看到后面越来越有种这是呼吁器官捐献的宣传片的错觉,虽然片中借一位急需心脏移植的父亲之口,撇清了道德绑架之嫌,捐献确实是正确有意义的选择,也是在这个问题上道德的高地,但对脑死患者家属的理解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环;(超字了…

获得奖项

  • 第43届报知映画赏
    第43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4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4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