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尼泷谷(2004)
トニー滝谷UP:2021-02-20
东尼泷谷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战乱,瀑谷省三郎(尾形一成 饰)远赴中国,在一家夜总会中靠着演奏长号维持生计。长久以来的孤独和压抑扭曲了省三郎的性格,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战争结束后,省三郎回到了故乡,结婚成家。
妻子的怀孕给省三郎带来了久违的快乐,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托尼(西岛秀俊 饰)的诞生伴随着的竟然是妻子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托尼慢慢的长大了,他早已经习惯了阴沉冷漠的父亲,以及孤独无援的童年。之后,托尼考入了美术大学,开始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上面,在艺术方面颇有天赋的托尼很快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亦改变了托尼的人生轨迹。
第5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市川准 第5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市川准 第5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市川准
获得奖项
- 第5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 费比西奖 / 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Golden Leopard - 第22届圣丹斯电影节
提名:评审团大奖-世界剧情片 - 第21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简评
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或许也只有市川准这位广告导演能以高度凝练的「意识流」手法,将村上积满精致之物的内心世界清空,并把丰满又细腻的人性肌理、和其粗糙而不规则的边缘外观,以及它具有毁灭倾向的本质提升为布满颗粒与光泽的低饱和度画面。又或许是因为像极了父亲的儿子距离他想要远离的「黄河」太近,才致使这艘载满「奇花异草」的小舟从始至终都不敢越「雷池」半步——驶过那道由「人的终极孤独和与人必然交流」而非「泥沙」构建的《东尼泷谷》吧。幸或不幸的是,那些「过来人」也只能帮他到这儿了,正如坂本龙一为这支超长「广告片」所创作的这张唱片——共振的人都能感知到那份反复流转、循环和回响的诗意与颓废,而它的言外之意似乎在说:宛如唱针(钢铁抑或宝石)的你除了迎接和超越,无路可退。
真的是很村上的文本,对死亡、分身与人孤单宿命(短暂幸福后最后归于空白)执着的书写。倒是巧妙地解释了《挪威的森林》最后渡边为何要跟玲子发生关系,衣服成为沟通死者的媒介,将穿着者变成其分身。村上偏爱“影子”意象,满屋的衣服成为亡妻的“影子群”,孤绝与往事如影子般留在死亡边缘的多崎作体内并产下“影子的卵”。该片本质上是画配声,不过完成得很精致,翻书页般的转场与由演员以第三人称念出的旁白表达着电影与文学的黏连。
一星加给神秘的电影实践。仿佛闭环般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却又用全程的旁白和音乐声音来表达一个仿佛默片的东西——却早已比默片充盈。作为国人不禁联想的是传统曲艺里的「皮影」「洋片」。用电影这门不同的艺术来落实文学,又反照出曲艺的影子,其间趣味自不必说。所谓的「文学电影」实在太多,看似各不相同,但在「午后之爱」里终于发现某种共同之处,那种寄生于章回间结构趣味的戛然而止,实在是文笔便宜之所在,丝毫不用顾忌勘景、置景的事,用一处写一处,哪怕是只消一段话就再也不出现的人事物景,所以「文学电影」格外跳跃与琐碎,这点用在瀑谷东尼的「推片帐画」式 (甚至连往复都没有的单向) 横移镜头上再合适不过了。一次新颖的体验。
台湾胶片;教授曲子大厅音响感染更佳;完全没看出宫泽一饰两角,赫本头区分,或许应该从这方面去理解,台阶那个镜头只露四分之一脸就能看出什么是美;尾形蛮符合口味;西岛非常重要,人物回答或接续旁白的叙事手法呼应主题很亮眼;接续战后反思,须读原著。(旁边5排10座的观众吃了整部电影,到后来开始啃鸭架实在不能忍,谢谢你让我直观体验什么是当下的空虚,一次性手套因静电最后像千寻里的纸片一样紧贴她行。)
前半段:啥玩意儿,ppt吗,全靠旁白推动情节发展大丈夫?&村上的小说真的好难拍啊~后半段:适应了这样的叙事节奏后,觉得和诡异的故事气氛倒是很契合,以后村上的小说都可以这样拍~ps:观影后告诉家属我看了一部关于“一个男人娶了一位爱买衣服的太太”的故事,并且警示他:他阻止太太买衣服后,太太就遭遇意外去世了。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丈夫如果阻止妻子买衣服,会带来两人的不幸。家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买太多衣服,会遭报应:)
看完电影决定补一下原著。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被孤独侵袭,哪怕在短暂的告别孤独之后,痛失所爱让东尼再次被孤独吞噬。能吃人的孤独。妻子和女助理像是本体与影子,妻子因被抽离了洋装欲望又反复,因车祸而悄然离场;女助理原本也要变成妻子那样的空壳,幸而东尼关上了衣帽间的门,将她拒之门外了——而东尼自己,蜷缩在空荡的衣帽间里,正如父亲蜷缩在牢狱中等待被处刑一般,巨大的无力感淹没了他,他也再无法站起来。
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托尼瀑布》,但原作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可谓相当呆板。影片几乎照搬了小说的文本结构,并在从画左横移至画右的摄影机运动中完成段落转场,导演或许想以此构筑出一种与村上春树的文字和坂本龙一的音乐相契的影像韵律,不过这种过于工整、过于格式化的划分方式多少与村上文风格格不入。某种意义上,或许本片的文本顺序不去采用小说原本的线性结构才是最优解。总而言之,本片属于那种把文字“翻译成”电影的电影,而非真正做到将文字“电影化”的电影,后者才真正开启了一场跨越不同艺术媒介的交流对话。另外,相较于原作,本片另外添加的那个结尾未免太过多余,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掉了雷蒙德·卡佛式的猝然收场,反而变得多少有些落入俗套。不过,可圈可点之处是,尾形一成演得未免太像村上本人了吧;本片在视觉上亦有复调元素出现。
跟小说相比,视听对孤独的呈现加码了。平移镜头让东尼泷谷的生活像走马灯。角色突然接着旁白说出台词,让人有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下的观看感(像看模拟人生里的小人脑袋里冒出的念头)。这使得孤独有了一种奇妙又无力的宿命感:我们了解了孤独产生的背后的一切,它是永恒的、必然降临的。坂本龙一的钢琴跟电影画面一样总是空荡荡的,但又被相似的朦胧而忧郁的情绪串联起来。隆冬白雾一样的电影。
文艺并不能成为影像单薄的借口,《东尼泷谷》最大的问题不是沉闷,而是电影性的缺失。全程靠念书念旁白来推进,转场几乎只有一个平移镜头来过渡。偶尔来个特写或远景,做下镜头虚化,设置一两个空场景,放点若有若无的音乐,就能冠上文艺片的名头吗?也想得太简单了吧。有这时间,我宁愿把村上的原作再读一遍。
抑鬱冷調的色彩、抽離情感的旁白、不斷橫移轉場的調度,拍的是人世間普世的孤寂,因為孤寂想找個人陪伴,陪伴後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快樂,但生活在一起就是得不斷向彼此的生活習慣妥協,妥協的懊惱便在瞬間失去一切,而失去過後的孤寂卻比從未擁有過更加悵然若失,如幽魂般行走,如幽魂般看著空蕩蕩的衣櫃間,衣櫃間便如心房般,填滿了可以填補空虛,掏空了孤寂的無力感便席捲而來到。村上春樹的小說在這部片以翻書式的橫移調度轉場、西島秀俊的旁白解說、坂本龍一的配樂襯托,成功烘托出悵然若失的孤寂之感,教授的配樂太有靈性了,將影像傳達之孤寂感透過配樂強化至心坎裡,西島叔能演在車上並不是偶然,本片僅擔任旁白卻有如參演其中般,抽離情感的敘述卻有著跟尾形一成詮釋下的東尼同頻率的悲鳴抑鬱,村上春樹筆下的抑鬱角色,西島叔是扮演的不二人選。
电影资料馆的特殊胶片藏品,难得一见。应是来自于台湾的电影保护机构,两卷胶片片头的广告,图片可以揭示。改编自村上春树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贯彻全片,通过自始至终的横移来模拟小说的叙事感。有趣的是有些旁白的台词交给角色来说,是不一般的表达。教授的配乐加上冷峻的色调(只有一处即娶妻后明亮了一刻)和过度克制的摄影,几乎可以想象原小说的氛围。这种孤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战后日本社会精神危机的象征,经济并不匮乏的同时却陷入无可救药的孤独。衣服有着消费主义和亲密关系象征的两面性,但人去留衣,衣服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物件罢了。东尼泷谷的画没有温度,缺少思想,只是机械地擅长绘制真实(尤其擅长画机械的细节),他的孤独之解决也并不倚靠心灵交流,而是浮于表面。空壳般的世界中,人终归不可能摆脱孤独。
拍得更个mv似的,不过配乐的确很棒。全靠旁白撑起剧情的流水账。完全被村上的原著压倒了,体现不出电影的气势。冷酷又孤独的现代人在这篇短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没有感情也没有体验过感情的孤独的人,结婚之后的妻子爱上了衣服,购物让她感到不空虚,而衣服人化,仿佛衣服才是人的本体,以此推之,物才是人,而人不是人。经历了理想崩塌的学生时代,那些虚的都不算数,只有实打实的没灵魂的物才是真实的。而长久以来的冷漠被女孩的哭声打破,终于有了人的情感。父亲为了忘掉妻子所以故意让儿子叫外国朋友的名字,东尼成了象征外国人的记忆,东尼为了忘掉妻子和父亲甚至自己的往事烧掉了遗物和旧物,可往事不是那么容易被忘记的。物质消失了,精神还在,回忆藏于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