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之后(1991)
评分:8.9
导演:李前宽 / 肖桂云
编剧:郑重
主演:古月 / 李法曾 / 黄凯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6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After the Final Battle
上映:
IMDb:tt0333690
决战之后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原国民党战犯的改造摆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毛主席(古月 饰)告诉罗瑞卿(邸国强 饰),改造过程要有强制改造到自觉改造。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战犯管理所内引起不小轰动,不少犯人窃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内心蠢蠢欲动。也有战犯对形势作出了相反所判断,被俘前做过装备部主任的杨伯涛(陈申生 饰)对美械装备很了解,积极进言,想帮志愿军,此举得到杜聿明(郭法曾 饰)的支持。管理人员抓住战犯上进心理,从生活上、思想上真正关心他们,个别人交待了以前隐瞒的历史材料。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最终感化了战犯们抵触的心灵,认识到打内战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本片根据长篇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肖桂云 / 李前宽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李法曾
获得奖项
-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故事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李前宽 Qiankuan Li导演
- 肖桂云 Guiyun Xiao导演
- 古月 Yue Gu演员
- 李法曾 Fazeng Li演员
- 叶庆林 Qinglin Ye饰 陈长捷
- 葛优 You Ge演员
简评
并不是说这就是“主旋律”的模版,但至少它诚恳、坦率,哪怕说教也是自信而诚恳的说教,是对历史保持基本尊重的说教。它影像力度是不言而喻的——于世界时间,它让我对接下来会发生的历史事件痛心疾首;于内时间,它让我流连忘返,不愿离舍影像中那个开万世之先统的黄金年代(尽管它只存在于我的内意识中)。然对比近日所看的几部“主旋律”近作,不论于内于外,都只能让我这样的党员愈发对百年盛典感到疏离。旋律早已不在,就剩下了媚主和任务。
散点透视,无主线,弱情节,不好拍,但还是花了很大心思,每个人物尽量选择了跟原型相似的演员,一些场景的设计也比较用心,利用闪回和插叙放入了不少Mao、jiang决策机构的场景对比。但是(!)视听语言和叙事实在太老套,太陈词滥调,在90年代可能还行得通,但放到现在是完全过时了。看这片的快感和乐趣比看沈醉回忆录差了十万八千里,与其说是导演水平受限,不如说是当时的电影创作者的整体认知系统受限。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我党少有的好片子,满满的政治电影。天南地北的口音,烘托着这段沉重的历史。周总理说:每个人都需要改造,也包括我自己。那个年代的中国很纯粹啊。有网友说时间轴被扭曲了,这点没有研究过。虽然有宣传意识形态的嫌疑,但是电影整体还是很有说服力。两党人物众多,性格鲜明,细节颇多,台词有趣。经典台词:1、你们一个一个去si(洗),一组si(洗)完,二组si(洗)。2、西班牙的斗牛士也不如功德林里的斗猪士。3、下一个,好!下一个,好!下一个,好!4、蒙哥马利问:你的百万大军呢?杜聿明说:都送给陈毅老总了。
此片与大决战系列结合起来看,更有意思。虽然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但是对过往胜与败的总结与反思,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式。影片中有几场戏堪称经典,国军将领围在一起讨论战役失利原因,几个将军一块痛殴日本战犯,以及杜律明回忆血战昆仑关的镜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极为丰富和细致。只是现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丧失了这样的质感。
中国电影最普遍的特点——乏味!本片冗长的记叙一群国民党的甲级战犯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数十年的劳改生活,由顽抗到顺从,直至最后的圆满释放,我就纳闷这一点,领导人大手一挥慷慨赦免,那些和国军浴血拼杀壮烈牺牲的解放军同志和地下党员们答应吗?也许留下这些血债累累的屠夫是政治与历史的需要,不过由此可见小人物们的美德终不如大人物的恶德更强悍,所以眼见共军和国军的黄埔军校校友们欢聚一堂时,我不能不认为政治家都是骗子!
如今想来,我觉得旁白一点也不夸张:一个执政党尝试去教化、改造自己的死敌,帮助他们重回社会,实现执政党自己对于“改造人的灵魂”的信念追求,这件事确实是闻所未闻,也确实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就影片本身而言,功德林的“三大战役”(刘峙总司令以这样的形式串了场…),“下一锅,薅”和“死早了”之类的梗能经典永流传,也足见对于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了。
在西班牙一个深夜里看到了三点,太好看了。本来大二结束后就一直有种郁郁的感觉,看完电影才感觉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是非成败转头空!有些梗太妙了。顺便回顾一下那节电影课分享的电影,唯一一个美国同学:罗马,四个中国学生,红高粱,饮食男女,牯岭街杀人事件,还有我的决战之后,美国同学分享的是最最新的,四个中国同学竟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全放回了九十年代。现在如果真的细细分析品味拍摄技巧文化背景,简单明了能向外国人安利的片子,是什么呢?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战狼,红海行动?一个不那么商业又很美很有底蕴的影片,原谅我一时竟然想不起来。(难道百鸟朝凤)
以战犯改造的视角讲述决战之后的故事。消灭一个肉体容易,但改造一个灵魂却是难之又难。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放眼古今中外,有哪个新政权有这样的胸襟与气量,有这样的真诚与能力,把四百多个高级战犯成功改造、给予公民身份甚至担任国家公职的?决胜岂在疆场,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一勺思想·樊鹏 推引 2021-10-28 这题材太过于稀缺了,不知电影和真实历史有多少差距?以功德林国军战犯的视觉,审视刚刚过去的历史,他们在功德林作为战犯,那是何等的自由,语言自由,观点自由,可以提需求,可以批评讨论,这哪里是监狱,这分明就是一个道场,一个集体碰撞交流自我革新的大舞台。经过学习,经过辩论,经过反思,终于他们看明白了国军是到底怎么输的。“历史有时回头看才会看得清楚”。国军处处占优,百密一疏,他们不是输了战争,他们是输了人民。共产党之所以从弱小变得强大,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因就是赢得了人民,如总书记讲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一切胜利的本质。
功德林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在国军战史戏剧化的当代,电影《决战之后》看起来颇为有趣。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监狱题材的电影主题往往是反体制和反人性驯化的。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之,讲的是在狱中通过政府改造思想和觉悟层面是如何融入体制的。虽是群像电影,但片子里的人物都是老熟人,所以看起来反倒有一丝猎奇的意味。互联网时代早已将这帮人的故事戏谑演义化,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多搞笑的段子从脑海中涌出。最神奇的是伴随160分钟的电影,观众看片的同时会不知不觉的重新梳理一遍民国史。
又名《黄埔同学四十周年聚会》《监狱风云》,讲建国后,国军高级将领被抓到北京功德林监狱,将星云集,一起接受改造的历史,实质是是一部披着红色外衣的喜剧,天南地北的口音,烘托着这段沉重的历史。对于历史来说,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果党部分名将有功有过,印象最深的是昆仑关大战闪回,杜聿明+郑洞国+李世奎这个阵容用27000烈士英灵的代价拦住了第五师团踏过天险直逼广西腹地,三十年前能拍出这种影片,现在反而拍不出来了。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非常值得一看
单方面宣布是2022年看的最好看的电影。上世纪90年代就有这样的价值观和自信,当代萱萱真应该感到汗颜。几个重点讲述的功德林学员性格与转变都被深入刻画了,用国民党战犯的看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个角度选的真好。出狱参观的一段看的真是感动,万物竞发,勃勃生机。另外这部剧真的不是个搞笑番么,食堂会战,小煤山大捷,围剿刘峙,王耀武组织学习矛盾论等等,真的是太戳笑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