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影像诗(2014)
评分:9.1
导演:侯季然
编剧:侯季然
主演:傅月庵 / 戴莉珍 / 张瑟伦 / 邱景墩 / Silvia / Neil / 萧文福 / 李峰维 / 吴威德 / 华恒雄 / 潘景新 / 潘静竹 / 王信凯 / 陈丽夙 / 赖进义 / 余国信 / 罗素素 / 李俊峣 / 黄禹铭 / 陈晏华 / 庄家泓 / 洪毓穗 / 张银昌 / 石芳瑜 / 王丽萍 / 吴家名 / 汪丽琴 / 郑宇庭 / 乐伯 / 夏琳 / 亦馨 / 张学仁 / 吴雅慧 / 曾大福 / 陈隆昊 / 江映德 / 彭显惠 / 林明德 / 苏纹雯
类型:纪录片
片长:3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image of poetry in the Bookstore
上映:2014-04-07(中国台湾)
IMDb:tt4997186
书店里的影像诗简介
导演侯季然以《书店里的影像诗》记录全台湾共40家独立书店样貌,今年8月将出版成书《书店本事》。
《书店里的影像诗》为4月18日上档的偶像剧《巷弄里的那家书店》延伸作品,4月7日起在奇摩影音首播,以各3分钟呈现40家书店,全长120分钟。
侯季然表示每家老板个性、风格也不同,他的拍摄手法也跟着变动,像拍了40部不同的短片。有的聚焦老板个人魅力,如『水平书局』老板曾大福边按计算机算折扣、边絮絮滔滔跟客人聊天推销书;『新手书店』老板郑宇庭只陈列100本书,每周汰换,书目都是他想推荐给「新手读者」的作品。有的则诉说动人故事,如台东的『晃晃书店』,店名来自一只因失聪而走路摇晃的猫,后来晃晃车祸丧生,伤心的老板罗素萍广邀客人寄回拍过的晃晃照片等。
侯季然笑称:“拍完才知开书店是辛苦、一点也不浪漫的行业,也庆幸这些书店为连锁店满街的台湾保留了文化多样性。”
- 侯季然 Chi-jan Hou导演
- 吴雅慧 Ya-hui Wu自己
简评
开始想看一些喜欢的,下次去台湾了可以逛逛,但是…每个都很喜欢啊!用糯糯台湾腔调讲的每个书店故事都很吸引人,以及会有想要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太阳照在木质书架上,拿着热牛奶在书架里寻觅,然后坐在堆满书的收银桌后面静静地看书,或者和来往的顾客唠家常也一定是一件不错的事呢……
书店里的-影像-诗,或书店里的影-像诗。剪辑的节奏松弛有度,视频与图片动静结合,内容简繁相接,色调灰彩搭配。书店数量多,谈话少记录影像为主,接地气到是我心中的书店集合。到实体书店真的消失的那一天(个人书屋除外),被记录下来的每个书店都闪耀过三分钟。#繁体字好顺眼
#独立书店就是城市里、生活中好舒服的场域啊。地下的、繁华转角的、巷弄里的、社区的、菜市场街边的、杂货铺或者碾米场改造的、森林里的、田中央的。房室的、書菜的、做菜的、鸟语花香的、爱聊天的、恋物癖的、时间倒流1920的、搜集记忆的、收集老椅子的、献给孩子的、弹吉他的、歌唱民谣的、保护老树的、想念小猫晃晃的、放黑胶音乐古典乐的、不卖的店长藏书。写诗、画画、演讲、读书会、便签留言本互动的、带书去旅游的、自己画明信片寄送的、发行书店小杂志的、自己做布拼接书衣的、计划二十周年开演唱会收门票送图书券的、开青少年阅读指导班的。历史、社科人文、百本生活beginners、世界儿童绘本、旅游、我们women、设计艺术时尚、食物、摄影、二手的、来自回收场的。书店要万本收藏,店主也会逛书店,和同行聊天啊。台湾,台湾。
小島和港區能走進我的心裡,就像冥冥中註定的那樣。是我的精神家園。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我的熱愛都來得如此直白。小島就連拍書店紀錄片都能拍得那麼浪漫,每次看都不捨得看太多,擔心一下子把兩季都給看完。所謂身份認同,地區認同,都在文化分割下消散了吧,非要強調主權問題,牢牢緊握著它,卻也沒法得到它的心,連同我的,也是這樣。
逛书店爱好者真的好爱这种影像诗记录。小而美的三分钟记录,很特别也非常有意义。好几家店看的好感动啊,这个时代里还遗留的独立书店真的太珍贵了,40家不同性格的书店联结了不同的店主,不同的客人。每天开门就有故事即将发生,正在发生。慢悠悠的走进书店呆上半天实在是件很快乐的事。
戳进心里的一部纪录片,完全描绘出我梦想中的生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温馨小书店,在里面摆一些自己种的小花、自己画的画,或者是手工DIY,有客人来的时候闲聊几句,听听他们旅途中的故事,没人的时候自己抱着一本书躲进沙发里安静地看…此生无憾了吧。但现实远不如理想美好,现在想要凭借开独立书店来讨生活怕是要饿死吧?身边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非纸质书不可的更是百里挑一…不过看看这样的纪录片真的很治愈,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念旧的人真的好温柔啊…
文學不應該只存在書裡。書店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書交會的存在。雖然是貓貓,但不知怎麼的,之前說如果以後有女兒一定是叫小茉莉,那萬一有兒子,不如就叫晃晃吧,日光日光,很溫暖。我要在書的山裡走路,雖然它沒有地圖,沒有指南針。舊書與文字,連接過去歷史,傳承一代又一代,但問題是,獨立書店的明天,會是最後一個世紀嗎,未來它又會在哪?
【8】像一本诗集一样美。期待有一天能够亲自去驻足感受。书店本身算作一种生活方式,是主人和客人生活情感和态度的传达。我想,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让小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迸发能量,那就是满载着书(或者放映电影)。永远爱文字和影像。所以这部《影像诗》太击中我了。
侯季然表示每家老板个性、风格也不同,他的拍摄手法也跟着变动,像拍了40部不同的短片。有的聚焦老板个人魅力,如『水平书局』老板曾大福边按计算机算折扣、边絮絮滔滔跟客人聊天推销书;『新手书店』老板郑宇庭只陈列100本书,每周汰换,书目都是他想推荐给「新手读者」的作品。有的则诉说动人故事,如台东的『晃晃书店』,店名来自一只因失聪而走路摇晃的猫,后来晃晃车祸丧生,伤心的老板罗素萍广邀客人寄回拍过的晃晃照片等。
摄影一般,有几集手持抖得过分。短短一集一家书店,经营风格啊理念啊,店家的性格啊故事啊,都没有深入,说是纪录片更像是书店导览吧。不过倒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你看到各种不同形态的书店,这个意义上还蛮有趣的。感觉开书店还蛮好的,有了充分的理由买书。如果可以去边疆开一家独立书店,即便只开一两年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