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2009)
Mother and ChildUP:2021-01-06
母与子简介
凯瑞安(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 饰)年仅十四岁就怀孕生子,之后,年少无知的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晃眼三十多年过去,当初的那个小小婴孩在凯瑞安的心中分量却越来越重,她无时不刻不思念着她。
伊莉莎白(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饰)漂亮性感,辗转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如鱼得水。向往自由的她从来没有想过会让孩子牵制住自己前进的脚步,因此早早就做了节育手术,然而,一场意外的到来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无法做出选择。露西(凯丽·华盛顿 Kerry Washington 饰)和丈夫结婚多年但一直都没有孩子,爱子心切的露西决定领养,但此事谈何容易。终于,露西等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么这一次,她能够如愿吗?一个孩子将三个身份和个性都截然不同的女人联系到了一起,在波折和悲伤之中,每个人发现了她们生命中最珍贵的所在。
获得奖项
- 第26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简评
影片讲了三个女人,剧情演了三段分支。三个女人都挺有个性,凯瑞安曾经挺难搞,伊丽莎白一直很独立,露西极度想要孩子。影片用一个孩子,把三位母亲串到了一起,虽然感人指数不高,但我还是有点喜欢这个故事,只是编导很凶残啊,竟然把伊丽莎白拍死了,虽然加强了戏剧效果,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悲惨,不过还好最后还算是个让我喜欢的结局。只是黑BOSS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女儿,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其实看罢电影,真的不敢苟同这个译名: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母亲--女儿--女儿--女儿的电影,如果不是香港的叫法 爱在你左右,也应该是母女之类的温情名字,虽然说母子有母亲与孩子的意思,但是我们约定俗成的叫法一般都是母亲和儿子之间。電影从女主14岁的懵懂发育时的早恋开始一直描述了她38年的人生经历,她女儿都37岁了;電影看似是未婚生育以及子女领养成长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把母亲纠结了一生的心结娓娓道来,14岁的一次禁果,让她大半辈子都在负疚中挨过,都熬到姥姥的年纪了,病重的母亲依然不依不饶的告诫她不要再堕落了,一次失足,背负了一生的道德十字架她没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似乎只有一种赎罪的心理。而她母亲把内心的话宁可说与旁人也不与自己的亲生女儿诉说,这更让她伤心不止。女儿找妈妈,妈妈暗访女儿;亲人之间的互访探寻
电影里的三个女主都非常有个性,但恐怕不是中国男人吃得消的。有的情节和台词鼓吹女权主义太过,我尊重平等权利,但反感任何咄咄逼人我行我素的人,不管其性别年龄和阅历这些。当然,影片中几个独立的女性在爱的滋润中、在生命的传承中都变得柔和起来,也在生活中学会了重新寻找自我,或许,血脉是素未谋面的她们的必然链接,而看似传承的刚强则是她们的伪装。
会生宗教的气,她们本有机会重聚,却被仓促中的修女贻误了最好的时机,这种叙事太凑巧了,是凑巧的悲剧,凑巧的喜剧你会认为是剧情需要,编剧可以挠到痒痒,观众是快活的,凑巧的悲剧却是徒然的添堵,我不喜欢;也会生倔脾气的气,独立女性很好,不依赖于男人,不用性去要挟,但不至于明知顺产的危险,却坚持清醒地看着孩子来到人间,轻重缓急一定要分的,白送一条命,置求生的本能于不顾,我认为是过份编剧。对宗教偏向刻意地突出,态度却又游离,让宗教陷入一种虚无,你不知道给宗教的情节是要推进什么,无关乎叙事,也无关乎情感。也许盲女,出轨的邻居,以及反悔的孕妇的支线都是为了突出主线的爱的重要性,并将一个碎片式的不可重逢的故事复原,我会认为支线又用力过猛,比如律所的老板,让人会认为这样的人物及其身份毫无意义。把温情都炒糊了。
主题是母与女,没有子。为了看冈萨雷斯作品过来,后来发现他是制片人,导演加西亚是作家马尔克斯的儿子。我不知道作为男性,他们怎么能做到如此深入地了解女性之间的情感,我觉得这很难。人类的情感很复杂,如果不是有电影和文学,我可能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直到被它们摧毁。天哪!刚发现加西亚是扪心问诊的导演!!!准确说是参与了扪心问诊1的编剧导演制片。嗯,继续追加西亚拍女性。
。刚开始一直在享受独立的一个小故事和连结的2个故事,它们都节奏缓慢,但是生活气息足,真实而温馨。后来竟然发现这就是一个故事,继而感叹导演叙事的稳妥。影片实际在严肃探讨领养规则存在与人情的矛盾性,一众出色的女演员将影片的母性光辉与人物性格发挥到最大,安妮特与闹米真的是太棒了。
越往后看越疼痛,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女神拍成狐狸精,后来想想,可能是对单一人格的一种补充,如果性格中只剩下不幸童年带来的影响,人就不立体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在复杂中母子那条线依然清晰可见,所以最后才更动人,设想了一下国片的安排:女神顺利产子,母女重逢,局长回来把一家接到富人区,苦尽甘来… 想到这儿,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导演要让女神离开… 不赚走眼泪算白折腾!
()肚子里的宝宝踢来踢去好可爱。是一部好棒好棒的关于母亲与孩子的电影。其实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剧情,就是一个又一个单亲妈妈和一个又一个想当妈妈、不想当妈妈的妈妈。然后最后啊,他们都找到了幸福。哪怕是走向了人生的尽头,她也找到了幸福吧。真的是还挺沉重的过程,关于生不生小孩也不是简单的是非题。可爱是最简单的,就是我爱你,仅仅是我爱你而已。穿越重重阻碍 爱你。只是爱你。
斯基的舞台剧《无罪的人》。耿济之中文译本名为《慈母心》,话剧演出时改名为《舞台艳后》。《母与子》虽然改编自外国舞台名剧,却加以“中国化”了,影片较好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所谓“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损害和对私生子的歧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影片的创作态度也比较严肃;但改编者的着眼点不是对旧社会的控诉,而是过多地渲染了“母子之情”,强调了“母爱”,以致使影片所表现的只是一个悲欢离合的伦理故事。(引用)
三条故事线交错,到最后才汇合,看的时候不得不注意力集中。虽然片名是“母与子”(其实不如说是四代女人),但主题最终是落在生命和记忆上面——只有找回这些才治愈。全片交织的故事线横跨各种肤色,可谓政治正确之极。不过,虽然片中的一位母亲表现对上帝信仰的怀疑,但全片基调来看还是偏向保守的生命政治情怀,Naomi Watts演的角色最独立,但也最少得到慰藉。
影片通过多层次的血缘纽带,结构「母亲」与「女儿」多个人物形象,但她们似乎又有着相似人生境遇与遭遇。作为主视点人物的「母亲」,与她37年终究没能见上的「看不见的女儿」。3代女性间的情感血缘延续。似乎,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为青春时的错误买单。影片的叙事影调非常温吞,但影片自身内容很,高度戏剧性自洽。作为西班牙影展展映片之一,全片使用英语对白。影片勾勒了三代母亲,外婆-母亲-女儿,女儿而后又似乎重蹈母亲覆辙,未婚生育,因生产离去。结尾,母亲找回自己的「女儿」——那个出生后便被送出去寄养的「女儿」,只不过因一场美丽错误,「女儿」已不在人世,而「女儿的女儿」,成为那个「看不见的女儿」镜像。影片在稍显复杂叙事和关系纽带中,插入对照组:无法生育想要领养孩子的女人。于是,三条线并行推进,再交叉。
这完全不是女权电影,在养育孩子上男性完全缺席,在黑人女的妈妈说“你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当妈的吗?做个成年人好好当妈”,我以为我回到了什么裹脚时代,是,这世界超多妈,爹都是死的,妈都是欠你们的。自己受苦按着女儿受罪说,这就是你该受的,我实在理解不能,算了也是女儿的选择了管我啥事。可能需要再过十年看这部电影才有新的感悟吧,目前被这句教训搞得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