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国王(2016)
评分:7.5
导演:彼得·博罗斯 / 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编剧:彼得·博罗斯 / 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主演:彼得·范·登·贝京 / 露西·德拜 / 提图斯·德·沃格特 / 布鲁诺·若里斯 / 戈兰·拉达克维奇 / 彼得·范·德·侯文 / 尼娜·尼古拉娜 / 瓦伦丁·加内夫 / 娜塔丽·拉罗什 / 尤里·安杰洛夫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4分钟地区:比利时 / 荷兰 / 保加利亚
语言:英语 / 弗拉芒语 / 法语 / 保加利亚语
影片别名:国王外出中(台) / 比利时之王 / 君主历难记 / 国王返乡记
上映:2016-09-03(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4818804
比利时国王简介
尼古拉斯(彼得·范·登·贝京 Peter Van den Begin 饰)身为比利时的国王,在民众面前一直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姿态,被媒体批评不够亲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尼古拉斯决定出访土耳其,王后(娜塔丽·拉罗什 Nathalie Laroche 饰)雇佣了纪录片导演邓肯(皮尔特·范·登·霍根班德 Pieter van den Hoogenband 饰)随行拍摄,希望能够通过这支纪录片一改尼古拉斯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
哪知道就在出访的过程中,比利时的瓦隆区突然宣告独立,打了尼古拉斯一个措手不及,他慌慌忙忙决定回国,却又被无法准时起飞的飞机困在了土耳其。归国心切的国王决定从巴尔干地区走陆路回国。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彼得·博罗斯 / 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第30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喜剧片(提名) 第46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KNF奖彼得·博罗斯 / 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获得奖项
-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 -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喜剧影片 - 第3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获奖:KNF奖
- 彼得·博罗斯 Peter Brosens导演
- 杰西卡·霍普伍德沃思 Jessica Hope Woodworth导演
- 彼得·范·登·贝京 Peter Van den Begin饰 国王尼古拉三世 King Nicolas III
- 露西·德拜 Lucie Debay饰 路易丝·维克拉温斯特 Louise Vancraeyenest
- 提图斯·德·沃格特 Titus De Voogdt饰 卡洛斯 Carlos
- 布鲁诺·若里斯 Bruno Georis饰 卢多维克·莫罗 Ludovic Moreau
简评
不知是哪位歪嘴最开始把这片子打上“伪纪录片”的标签,然后一大堆懂或不懂电影的人都管它叫“伪纪录片”。这是所有喜剧电影中最具创意、最幽默的一部,没有之一。它就是一部普通的喜剧剧情电影,但脑洞开得超级大而又一本正经,所以没有沦落为荒诞剧。而这种一本正经的效果正是因为引入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角色,并假装用其跟拍的主观镜头,而不是用剧情之外的摄制组的镜头作为全片的摄影镜头。这并非伪纪录,而是把纪录作为剧情内容展现,纪录是剧情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102米,总重2200吨,由9个直径18米的空心金属球体组成,它表现的是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原子结构。原子球位于布鲁塞尔市西北郊易明多市立公园内、被誉为布鲁塞尔的“埃菲尔”的原子球,是比利时著名工程师瓦特凯恩于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博览会闭幕后,展品被拆除,只有原子球原封未动,它成为现代布鲁塞尔的标志。另外有种有趣的四子配对游戏也叫“原子球”。
大型真人户外纪录片《比利时国王去哪儿》,很有意思,在糟心事突发事不断的旅途中,比利时国王丝毫没有架子,就像个精力旺盛的旅客,整体旅途中,有许多对政客、秘书的采访,也有秘书、总理对国王的情况汇报,画风十分贴合我们万恶的团建。片中有一段,如果熟悉历史,一定会笑喷,当比利时国王旅行团途径塞尔维亚、捷克时,当两国国民都在吃比利时瓦隆区独立分裂的瓜时,美女秘书直接回怼:“情况没你们想得那么糟,你们经验应该很丰富,你们早就该习惯分裂了……”注:塞黑=塞尔维亚+黑山,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
有点意思,突破了常规拍摄方法,我还真有点信了,比利时国王准备演讲,但是国内闹独立急着回国,土耳其不让,用馊主意走陆路回国,轮流开车,一路经历各种艰难困阻,国王女装、开车翻车,一路走路、搭西瓜便车、参加美食会、被追赶逃亡,狙击手喝酒放飞自我,坐木船结果开到了阿尔巴尼亚真实哈哈,一路上发现国王就是个普通人,长头发导演能量大啊,都有认识的人,巴尔干的乱没展现出来。
岁月静好的比利时国王,穿越动荡的巴尔干半岛,是种族内乱的追求,还是目标冲突的不挽留。地缘政治的固有问题被一次戏谑的“夜奔”串联在一起,信仰对立、种族冲突、身份认知的迷茫在巴尔干的土地上一片片烧了过去,途径的每一个城池都已四分五裂,人们迷失在武装下的身份冲突,而反观接壤之中的欧盟国家,却始终在装聋作哑。伪纪录片的镜头下,是墙内人在墙外走过一圈后的风尘仆仆。欢歌笑语的黑海妖伶、塞尔维亚老狙击手的盛宴、乡村酸奶品鉴会、保加利亚姑娘的酸辣酱、一个月的塞尔维亚小姐……动荡的从来不是这些淳朴的生命,恰恰是那些糖衣与荣华包裹下的政治,以及居于厅堂的政客们。一个傀儡国王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但一个真正的自己只能你才能成就。
我记得在这个电影推出的2016年的时候,新闻里每天都是英国要脱欧了,欧盟要分裂了,美国有个讲话很煽动人的特朗普要选总统了,ISIS在中东罪恶累累但是全世界都没什么办法,欧洲难民危机不但难民很惨而且到处都是恐怖袭击。这电影相当于是让国王来个大反差把这些事情都受了一遍,带人回顾一下历史(欧洲团结来之不易且欠债很多),认清一下现实(欧洲分裂带来很多问题和囧事),然后在国王找寻自我的旅程中一道放下包袱,用豁达来促成团结。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吧整部电影没看出什么笑点,感觉是高雅版的《波拉特》。
采用了伪纪录片形式的公路片,加上荒诞的基调和戏虐的黑色幽默,效果特别好,追问了国王这一特殊身份于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有一些浅显却深邃的灵魂对话。王国分裂,受困于异国,这一条冒险之路,曲折多变,意外频发,一路上国王和官员一起相互帮助应对困难,也慢慢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人们总是在追求复杂,却忘了简单所带来的美好,所以才需要放飞啊~国王有点萌!
比利时国王的巴尔干微服私访记。土耳其猴年马月能加入欧盟呀?反正镜头之前无真实,你哪能知道真正国王到底是什么样?保加利亚前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服饰跟红星风格建筑物合在一起时,感觉如此荒诞而超前,就像巴尔干一样,有着多元丰富的民族风情,同时又是个不安稳的火药桶。如果不是对欧洲地理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觉得无聊。
一部伪纪录片式的公路片。把国王这么尊贵的身份与在巴尔干半岛进行偷渡这种方式结合起来,本身就妙趣横生。电影脑洞实在太大,竟然设想比利时的瓦隆区宣布独立,表示再也受不了了。而这一点影片本身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在一行人关于刻板印象的对话中呈现。电影的剪辑也很简练,前一秒国王开着车,后一秒车就翻了。国王一行只能经由陆路穿过巴尔干是因为太阳风暴,这是事故的主要原因,然而电影中却有两次提到他们静静地欣赏美丽的太阳风暴。国王试图在旅行中构思演说稿,还把国家政务与宇宙联系起来。结果下一秒又碰到了一位叫「天使」的司机。在幽默中也有一些温情,例如摄影师不再发行表现塞尔维亚狙击手的影片,而这一点又和国王最后授权摄影师全权使用拍摄的素材构成了镜像对比。片子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展示了国王清民,幽默,随和的一面。
记录片式电影,还挺新颖的。后悔没早点看,关于比利时分裂问题,以前做过一个瓦隆区与弗拉芒区共处关系的exposé,而这部电影里的一些观点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瓦隆与弗拉芒不仅仅是法语区与荷兰语区这么简单,竟是南边与北边之间的微妙联结,这两个地区就像衬衣两边的纽扣一样系住了南欧与北欧,对此深以为然,也难怪会出现关于花生米的疑惑,总之是一部半公路伪纪录能引发思考的类政治电影。
欧洲电影就是这么飘渺。看起来随性而为,其实点到即止收放自如。一位去国怀乡的亡国之君,背影中充满故国且回首的落寞与萧然。可是在角色冲突中又露出胜事空自如的坦然。搅合地缘政治的大染缸,聚焦君王重回人间的反差萌,串烧欧洲小国文化碰撞笑话,虚构故事与伪纪录片互相嵌套的结构也调度得十分娴熟。一个失去自由的傀儡,为了直面别人自由的呼声而选择了充满荆棘的自由旅程。黑海女妖、西瓜大叔、酸奶镇长、神枪手、纪录片导演,一个个的人物知行合一地地表达对自由的理解。结构相当工整。什么是自由?直面自我即可。
又一部我觉得不能算喜剧的影片,黑色幽默或许有,但我是基本没怎么笑过,顶多偶尔能会心一笑。影片更适合归为有嘲讽元素和黑色幽默的剧情片,对时局,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都有所涉及。国王带着自己的三名部下从土耳其偷偷出发,穿行于巴尔干半岛众国,想回到欧盟地界。在这期间国王算是涨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难得的自由,不用像个木偶一般听从政府和顾问的指挥棒在人前演戏了,活得更像个人了。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塞尔维亚海关美女微笑着从劳埃德的护照里抽走贿赂的钱塞进口袋。不过我不怎么喜欢这类影片,,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