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夜(1984)
《上海之夜》(英语:Shanghai Blues)是198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为徐克电影工作室成立后制作的首部电影;由徐克执导,钟镇涛、张艾嘉、叶蒨文主演,黄霑操刀插曲。剧情讲述夜总会小丑出身的作曲家与歌女的爱情,充满浪漫怀旧的情调,是徐克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本片上映票房成绩理想,获选为该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十大最佳中文片,入围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九项提名,并获法国南特影展评审团特别奖(Special Jury Award) 。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
情节
董国民/DO-RE-MI(钟镇涛饰)与阿叔(田青饰)本是夜总会的小丑,抗日战争爆发了,国民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准备投军。在日本战机的轰炸声中,国民结识了年轻女子雪姐/舒珮琳(张艾嘉饰),他们约定战争打赢后在苏州桥底再见。十年过去了,国民返回上海寻找阿舒,可是只遇到桥底几个流浪老兵。
此时的阿舒已成为不夜城舞厅的一名舞女,常常要接触各种闲杂人等,一日在苏州桥上偶遇流落上海街头的凳仔/查小乔(叶蒨文饰),便将其安置在自己家中。她怎么都想不到,原来日夜等待的爱人此时与她同住在一栋楼。有一天阿舒因教训欺负她侍女(李丽珍饰)的流氓而被流氓的女友打入一装满肥皂泡的贝壳道具中,她作了一场即兴表演,被屠老板看上,向她求婚,但被她拒绝。
凳仔误闯月历皇后选美,阴差阳错竟被出资赞助的富婆看中,得以当选。而国民写的歌《上海之夜》则被女歌星周小仙挑中,风行上海。一天下起大雨,国民与阿舒共用一把伞,回去后淋得湿透的阿舒到国民家中,不料被暗恋国民的凳仔撞见,引起误会。一日阿舒被人找麻烦,国民出手相救。
国民与阿叔上街替人作广告表演,却因阿舒分心,阿舒强行跳下汽车想见国民,因此腿部受伤。凳仔出席月历皇后酒会,被存心不良的阔佬灌醉,抬入客房欲给老板当“点心”。然而那个出资赞助的富婆误饮下了迷药的酒,栽到在客房床上,凳仔则滚落床下,当晚刚好停电,结果搞出一场尴尬。在这晚国民和阿舒收拾打碎的鱼缸后,终于认出了对方。
然而阿舒得知凳仔喜欢国民后,决定偷偷离去,跟一曾向她求婚的经理(胡枫饰)去香港。国民、凳仔追至车站,最后时刻国民跳上了火车,与阿舒相聚。凳仔离开车站时遇到了一个长得酷似自己的新来女孩,向她道出祝福后消失在夜色中。
音乐
当年徐克听到黄霑写的《旧梦不须记》,颇有怀旧的感觉,便与他联系,请他创作了12段主旋律。他们彻夜讨论、选曲,还临时找来叶蒨文试唱,请戴乐民来伴奏。
电影原声带
上海之夜 电影原声带 | |
---|---|
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1984年 |
类型 | 国语 |
唱片公司 | 华纳唱片 |
- 载体:黑胶唱片(LP582)、卡式录音带
- 电影用曲皆在专辑的A面,B面是林子祥、陈百强、詹永俊和林姗姗演唱的无关歌曲。
- 全碟填词人:黄霑;编曲人:戴乐民
A面 | ||||
---|---|---|---|---|
曲序 | 曲目 | 作曲 | 演唱者 | 时长 |
1. | 晚风 | 黄霑 | 叶蒨文 | 3:26 |
2. | 天堂 | 黄霑 | 叶蒨文 | 1:44 |
3. | 不夜城 | 黄霑 | 张艾嘉 | 2:05 |
4. | 倾国倾城 | 王正宇 | 张艾嘉 | 2:54 |
5. | 晚风(音乐版) | 黄霑 | 3:26 |
轶事
黄霑曾要求徐克减短一段有老鼠的戏,但被拒,最后的成品得到不错的效果。几个主演曾为该片提出意见,加入幽默的小段子。有些道具轮番出场,营造出理想的场景效果。
奖项
年份 | 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字 | 结果 |
---|---|---|---|---|
1985 | 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徐克 | 提名 | ||
最佳女演员 | 张艾嘉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李丽珍 | 提名 | ||
最佳新人 | 李丽珍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邹小森 | 提名 | ||
最佳美术指导 | 欧阳兴义 | 提名 | ||
最佳音乐 | 黄霑 | 提名 | ||
最佳电影歌曲 | 〈晚风〉主唱:叶倩文作曲:黄霑填词:黄霑 | 提名 | ||
十大华语片 | 获奖 | |||
第7届法国南特影展 | 金热气球奖 | 提名 | ||
评审团特别奖 | 获奖 | |||
2005 | 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 | 最佳华语片一百部 | 获奖(第九十七名) |
获得奖项
- 第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Special Jury Award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4届香港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剪辑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徐克 Hark Tsui导演
- 钟镇涛 Kenny Bee饰 董国民
- 张艾嘉 Sylvia Chang饰 雪姐/阿舒
- 叶倩文 Sally Yeh饰 邓仔
- 田青 Ching Tien饰 董国民叔叔
- 李丽珍 Loletta Lee饰 小凤
简评
充满了阴差阳错和鸡飞狗跳,徐克太会讲故事,也很会掌握节奏。在大笑中讲述真相,比如金鱼死掉的时候舒姐说“这种环境,怎么会不死呢”。影片中那么多角色,最迷人最有魅力最喜欢的就是舒姐,在乱世中用自己的方式坚韧地活下来,又尽可能地伸出手去帮助其他人。在洪流之中舒姐的善意像灯塔一样发着光。不过男凝过于严重了,美女亲猪头什么的接受无能。
1、亦真亦幻的上海滩啊。电影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2、这片的气氛真是甜蜜啊,导演当年一定是意气风发。叶倩文和张艾嘉同居一室的乐事,一群退伍军人在桥洞下穷困潦倒的瞎开心,一男一女在天台唱戏,等等,每场戏都是甜的。连警察小偷流氓这类角色也不觉得可憎。3、我看了个普通话版,配音挺好,有一场戏让我想起赖声川的戏剧。普通话,但张艾嘉似乎不是她的原声。4、还有那三男两女共处一室那场戏,那调度真心赞啊。5、这片名,是片里面钟镇涛饰演的董国民写的一首歌的名字。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了,但每次看都能引起我内心的感动,实在是白看不厌。早期的徐克真是太有才了,没有故弄玄虚地卖弄,有的只是真诚和创意。巧妙的编剧将故事编得妙趣横生而又天衣无缝,实在不是现在一些大片的编剧所能比的!剧中主角的表演都特别的好,尤其喜欢叶倩文扮演的“凳子”,那股傻劲似乎也只有她才能演得出来......徐克和施南生成立的电影工作室首部作品,听说过没有见过,刚好这次上海香港的电影展有,虽然我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难得遇到,就不要错过了。
叶倩文是真的可爱啊,看过她不少片子了大概当年现实中就是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吧,那股天真烂漫的灵动气是演不出来的。对张艾嘉不太感冒,还是感觉最佳拍档里的差婆形象更适合她,不过那句拒绝的台词倒是非常经典。钟镇涛对叶倩文那顿吐槽堪称当代国男反女拳的楷模了(虽然是开玩笑)
按照舞台剧风格,发挥了徐克市民喜剧的强项,非常好,全片悲喜交加,喜出望外,人物个性鲜明,节奏轻快,从舒姐被迫混迹风尘到邓仔同样沦入风尘,不同的人在上海这个大染缸里却是同样的宿命。此片胜在对于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黑暗面不因喜剧就低调处理,反而用讽刺搞笑的手法高调处理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以我个人对喜剧的标准,此片五星没问题。
不值五星,但是私心想给五星,一是爱徐克,二是爱主演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以及一干尚年轻的配角,三是片中那既伤感又快乐的情绪,既粗糙又浪漫的质感,这是属于香港导演的黄金时刻,徐克总是喜欢浮世绘的,所以他要描绘出一万元两个馒头,桥底下既是浪漫之地,也是孱弱士兵栖息之所,可是香港导演总是能够苦中作乐,所以这部片子格外欢乐。张艾嘉挺灵的,钟镇涛很帅的,叶倩文很美的,配角们都年轻着,真是一个黄金时代。
时代背景的缘故吧,虽然是喜剧,却拍得很有大时代的洪流感。最喜欢里面两个部分,一段是男主第一次在阳台上用小提琴拉《晚风》,场景配合音乐特别浪漫;还有一段就是流落在桥底的那群伤残军人,很讽刺,特别心酸。个人觉得遗憾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喜剧片,所以给几位主演设计的动作表情都很夸张,连性格都是咋咋唬唬讨人厌,钟镇涛和叶倩文都很严重,张艾嘉那个角色稍微好一点,这种特别浮夸的设计让我多次感到不适,不过可能当时的香港观众喜欢看吧。
#教学讲座 幸运地看到从香港电影资料馆带来的修复版片源。在香港构建起的上海,拥挤且遍布霓虹光彩,神经喜剧的类型下有着不同阶级在同一空间的冲突与矛盾,影片本身是两个城市空间以及两种文化的重叠。实话说,《上海之夜》在上海的上空响起时,我哽咽了,喜欢“再见 上海”海报下的定帧凝固的时代面孔
拍的挺好的一部片子。现在看虽然编排有点年代感,话剧感颇浓,镜头切换很厉害!代入感很强。女二天真的有些讨厌,女一有情有义双商在线,三人感情戏没有争夺而是想让,天真的女二还像组成3人家庭,可是放在片里一点不违和。女一用她的女侠风范感染了女二,在片尾女二也蜕变成了“上海女人”,对着新来的乡下妹问“这里是上海吗?”她笑着祝她好运。看到这里是很感动的。
这部电影其实听掺杂着上海话的国语配音更合适。叶倩文超级灵的,眼睛瞪起来圆鼓鼓,和张艾嘉同台搭戏毫不逊色,更添一层年轻的活力。有多场戏是在狭小空间内的互相躲藏,用空间感制造出误会和笑点。或有意或无意,镜头机位的选择总是露出女演员的裙底(都是安全裤)。最后一帧定格在阮玲玉主演的《再见吧上海》海报广告牌前,叶倩文挥起紫色纱巾挥别,眼角似有一滴泪痕闪烁。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低的分,很有意思的故事,伏笔设的很像四十年代的电影,俗套但是吸引人,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家国才情、乱世里的人性是本片最动人的地方。主人公跳上开往自由世界的火车,而不是选择留下来的结局,真的太过美好了,乱世之后的乱世,不知有多少留下的爱情被政治斗争撕碎。另外,张艾嘉真的很水灵,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说她显老。
拓展成一部电视剧应该会有看头。徐克这回没有太闹腾,较踏实地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并描绘了内战前夕上海的景象:物价上涨,民生凋敝,富豪极奢,抗战功臣们只能在桥底下卖血为生。“鱼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会死了”、看客们都节奏一致地摆着头。叶倩文很放得开,真该多演演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