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与白军(1967)
评分:8.2
导演:米克洛斯·杨索
编剧:
主演:约瑟夫·毛道劳什 / 蒂博尔·莫尔纳 / 安德拉斯·科扎克 / Jácint Juhász / Anatoli Yabbarov / 谢尔盖·尼科年科 / 米哈伊尔·科扎科夫 / 博洛特·贝舍纳利耶夫 / Tatyana Konyukhova / Krystyna Mikolajewska / 维克多·阿夫久什科 / 格列布·斯特里仁诺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Vladimir Prokofyev / 瓦连京·布雷列耶夫 / Vera Bykova-Pizhel / Yevgeni Karelski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90 分钟地区:匈牙利 / 苏联
语言:匈牙利语 / 俄语
影片别名:红与白(台) / The Red and the White
上映:1967-11-04(匈牙利)
IMDb:tt0061537
红军与白军简介
1919年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在伏尔加河平原上,不少匈牙利人加入了苏维埃红军同白军展开消耗战……一名来自匈牙利的红军士兵被杀死在村边的河流中,白军驱车在村庄宣传,似乎胜利已经在握。落魄的红军战士跑回营地,而那里同样有白军俘虏,红军除去俘虏的衣服羞辱他们,但是转眼间营地又被白军包围, 这次失去军装的是红军士兵,一身军装成为了人们区分敌我的唯一标示,抹消对方身份和屠杀的报复行为在两方间周而复始……几个红军战士逃出营地,在白军的围追中亡命天涯,而他们所遭遇的一切,注定是以死亡为终结的无奈循环。
本片是匈牙利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第2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米克洛斯·杨索
红军与白军剧照
- 米克洛什·扬索 Miklós Jancsó导演
- 约瑟夫·毛道劳什 József Madaras演员
- 蒂博尔·莫尔纳 Tibor Molnár演员
- 安德拉斯·科扎克 András Kozák演员
- Jácint Juhász Jácint Juhász演员
- Anatoli Yabbarov Anatoli Yabbarov演员
简评
这个镜头的调度真是绝了,不挺的摇移,若干的长镜头,不断有角色闯入镜头,短暂地成为主角,然后领便当!镜头预言非常恒温,看似不冷也不热,但你的情绪却深受感染!红军还趾高气昂呢,白军来了,负责人就跳楼了,这速度太快,以至于我惊吓得嘴都合不上。白军让匈牙利人离开,让苏联人先逃后打。白军让护士们穿戴好自己的衣服离开,红军则难为护士!护士是尽力保护伤员。线索人物那个命特别长的鞑靼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还是倒在小屋让旁!最后一个镜头当再有人来时,发现倒在地上的士兵们已被近一人高的野草所覆盖,没有人给他们收尸,他们就这样被遗弃在这里!真的是我鲨你来你鲨我,看的过程之中,深深有一种鲨乱营的感觉!红军和白军在匈牙利的战争,莫名想起日俄战争,和今日的乌克兰战争,俄还真喜欢在别人的土地上打意识形态战争呢!
#2021SIFF#没想到还挺喜欢的,因为形式主义到了一定的极致,就有独特的意义,妙的不只是镜头之长,重要的是镜头在移动过程里人物和布景每一帧都是精妙构图,调度牛逼走位牛逼,而且有现代主义的极简风格,简直是活人装置艺术与镜头艺术的完美结合。故事情节看到一半都还是晕的,脸盲症患者又在黑白色调里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这样反而贴合了故事本身的那种虚无感,谁是谁也根本不重要。杨索总是能把真实历史拍出一种架空感和寓言感来,大概是他天然拥有某种抽象的能力和倾向吧。这样独特的审美追求一眼便能被认出来。20210613@美琪
扬索的代表作,不过在我看来实验性太强。镜头语言很风格,中长镜拍摄,而且运动中镜头流畅,角度选取很经典,从远景到近景切换,摄映点没大变化下焦点自然转换,比如河边杀害红军战士与胁迫护士,到眼前军官与护士长对话;枪战迂回,远处白军袭来,最终匈牙利人倒下。就作品内涵说琐碎凌乱,想表达什么却不能完全表达,看出导演反战思想,同一片土地,为何都是毛子,却要互相厮杀。护士心声与导演本身一致。脱去战袍换个马甲,红变白,白变红,略讽刺。当然刻意拔高,红军军官没屠杀战俘与破坏百姓,这点白军明显在修道院杀害受伤士兵,在教堂说好放人却出尔反尔。脱光村妇想强暴。当然古典文学色调,导致所有战争暴力克制,现在看来过于文明与脱离现实,反而浓浓摆拍味道。有枪声没流血,调戏但没强暴。
8/10。匈牙利的大平原让人难以忘怀,幅员辽阔的地平线和谐而富有秩序感,排列出几何形态的军队和马群奔腾都像草原上的一片尘埃,生命之流被无情地推入这宏大的政治世界中,继而提出了革命的非正义性,无论哪方胜利,都会对战败方进行仪式性的羞辱,命令年轻女子脱光的红军本质上和白军一样邪恶。杨索将战争看成一场权力轮换和俘虏的游戏,演员被轮流跟拍的镜头极少聚焦具体的面孔,人群的挪动是机械的、无情感的,在红军划船靠岸后,击毙了岸边的两名白军,此前走出木屋的女人向前景移动,其麻木的表情正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无意义,双方为胜利耗尽了力量,围墙内交替压倒对方,脱去衣服的失势者进进出出,被身穿制服的群体包围,权力允许掌握它的人犯下任何形式的暴力,结尾身穿白衣的士兵唱着国际歌走向密密麻麻的白军,最终被歼灭,伴随着对权力的绝望。
施暴者与受害者身份的反复转换,战争对霸权男性气质的助长作用,都体现出扬索的悲观主义政治观。长镜头内部进行多技巧填充,省略、间离、引导,并常常出现突然、严肃、怪异的仪式行为,扬索的调度真是大有学问。全片没有一个中心个体,而是聚焦由一个个符号化个体组成的动态群体,他们在不断地流动中引导镜头不断开辟新的画面,以及划分不同阵营。本片虽然长镜头占据主要地位,但并非是会让人昏昏欲睡的慢电影,镜头内时常注入饱满的悬念和紧张感,全片像是个严肃恐怖的猫鼠游戏。其实并没有多少对意识形态的探讨,更多的还是展现不同阵营间的群体施暴,而对暴力的省略处理更显人命如草芥
北影节12/18。影史级别的长镜头与场面调度,估计电影学院讲课会以本片作为典型模版。在保持时空连续性的同时,长镜头这一形式本身就潜在地要求运转流畅,无论是摄影机的游移还是视觉要素在画面内部的运动,都须保持合理的统一节奏,并尽可能地在此基础上创造美感,甚至内在地呼应思想主题。而杨索运用于这部电影中的长镜头正是兼具了技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三者。除了别具匠心的场面调度之外,本片最具开创性的地方莫过于:杨索有意向观众展现长镜头形式的“不自足性”。具体来说,即是本片常常出现“中心事件在镜头之外发生完毕”的段落处理;换言之,视觉焦点与事件中心在本片的很多场景内恰恰是相互错开的,以至于观众同片中人物一样,并不处于某个超然的全知视点,而是被迫接受种种突发性变故,却总是来不及反应。不自足性即受限性即真实性。
#.0# 红军与白军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缺少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一起开始看的云里雾里,红军与白军不断转换位置,互相杀戮,甚至感觉是已记不清最初是什么目的,留下的只有无止尽的厮杀。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是护士和红军战士短暂的感情,那是特定环境下,不需要说爱也无法谈爱的直接流露。另一个是最后红军直直向对方的火力开进,双方士兵们一个个倒下的场景,甚至有一种保龄球游戏的荒诞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棋子。
这类型剔除个人主义,而是表现群像的电影难得一见。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匈牙利加入到苏维埃红军的行列,对抗白军。萧条的荒草摊上,野马奔驰,人若被惊到的动物般逃窜,辽远的空中响起枪声,一个个倒下。这是一场战争,可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更像是原始丛林中,狼吃羊的游戏。做狼可以尽情游戏,羊的惊慌失措,让狼的杀戮更加兴致盎然。白军与红军因人数多寡,交替当狼,围困羊群。所谓的革命,所谓的战争,不过是残暴者的屠杀游戏罢了。不过,杨索在揭露战争本质的同时,对红军也不无同情,电影最后用一排红军从容赴前,一个个倒下来表现他们的信仰。只是,战争中能有这样信仰,为其奋斗的又有多少?杨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群像,假如战争的本质是野蛮残暴,那么唯有信仰才能赋予其文明的意义。
#长镜头#影片中,摄影机和人物从未静止过,他们总是处在逃跑和追踪之中。而运动式长镜头极其纯熟的运用,大量长距离横移镜头,纵向的移动构成了二度空间平面上的极其复杂的场面调度,亦即横向调度主要由摄影机来完成,而纵向调度由人物来完成,两种手法结合得如此紧密又各自泾渭分明,便成为本片鲜明的美学特征。同时,在大量大全景镜头中,人物完全丧失了个体特征而成为如蝼蚁般大小的,可以互相置换的一群人。本片与其说是在否定战争存在的合理性,倒不如说是扬索通过战争的内容来实践他革命性的美学追求。
#SIFF2021第四部 我承认长镜头、场面调度、意蕴氛围都是极佳的。虚无确实体现的很好,无意义的作战和虐杀,匈牙利无意义的卷入,没有好坏之分的两方。但杨索的易观看性实在实在太差了吧,看得我也虚无了...(比塔尔贝拉只好在时间短吧…)总结下来就是:语言只有指令性,俘虏在命令下转身脱掉衣服,被要求下河或者往前跑,然后枪响,毙命。循环往复...观影结束的路上仔细回想觉得时至今日确实仍是有意义,今日匈牙利乃至全世界仍然不过是在重复红与白。但如果但凡能提升一点易观看性,相信能够传达的更多更好吧。
自奥逊威尔斯之后,观众终于又一次见识到了“摄影机的舞蹈”,我无意去争论杨索的镜头是否真正关注人物或被摄事物,因为影像本体论从根本上就缺少辩证的叙事观,杨索的长镜头事实上更加符合爱森斯坦式的蒙太奇逻辑,属于调和了长镜头与蒙太奇两大学派的“画内蒙太奇”——通过与演员活动相一致的摄影机的流畅运动来代替剪辑。如果说绝大部分导演使用蒙太奇不过是企图炫技或保持内容完整性的尝试,那么杨索的镜头就完全是引力作用的结果,摄影机仿佛吸铁石一般自然地与画面的磁极产生联系,以至于我们会产生画面在主动去主体化的错觉。这种风格使影片的内容异常抽象,所有瞬间都在不断向前流逝并以同一历史运动的现象出现,这也构成了杨索的命运几何学。他用集体行为和历史运动捕获人物单一的心理状态,最终实现权利意志在不同阶级和派别间更替的政治隐喻
逡巡在乌拉尔河平原上的长镜头:,永不停息的死亡和杀戮;,只有民族的血脉才能让身份模糊的将死者活得生的可能,被刻意混淆的战俘与军队个体化为符号,仅仅为了存活而进行追逐与战役;、凄哀的鸦鸣、枪响时伴随的衰弱虫鸣与过曝的沙俄式建筑停留在平原之上,太阳光线加重黑白对比度;,光影交错,民族内部的血肉模糊;白马渡过河流,战士亲吻军刀,远去的队伍与朦胧扬尘,不可掌握的未来留在平原上;,长镜头缓慢运动中人物出场与入场调度自如,细小的行动与宏阔的纵深镜头与开阔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死亡与人的裸露生存在镜头中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