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与特吕弗(2015)

Hitchcock/TruffautUP:2021-01-17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

评分:8 导演:肯特·琼斯 编剧:肯特·琼斯 / 塞奇·图比亚纳
主演:韦斯·安德森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 阿诺·戴普勒尚 / 大卫·芬奇 / 詹姆斯·格雷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黑泽清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保罗·施拉德 / 马丁·斯科塞斯 / 弗朗索瓦·特吕弗
类型:纪录片
片长:79分钟地区:法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日语
影片别名:解构紧张大师 - 杜鲁福vs希治阁(港) / 希区考克与楚浮对话录(台) / 希区柯克/特吕弗
上映:2015-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3748512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简介

这部纪录片展现特吕弗于1966年所著的《希区柯克论电影》如何影响了后辈导演们。该片受访者包括斯科塞斯,大卫芬奇,斯皮尔伯格,韦斯安德森,林克莱特,帕尔玛,阿萨亚斯,格雷等等。

简评

解释了胖子为什么说演员都是牲口,因为他们试图控制我的拍摄空间!(其实王家卫也是这种人,作者导演就是不怎么care演员的表演)虽然胖子好色得要死,但是没有比他把情欲那点事玩得更主流的导演了。斯科塞斯芬奇詹姆斯格雷为你拉片迷魂记和psycho,不香吗?

.3第二遍。希区柯克:我的思想绝对是图像化的。对我而言,为了表现现实而现实是没有意义的。逻辑=无趣。悬疑=意料之外、悬而未决;迷魂记女主换装变回金发,对男主而言是幻想成真,虽不是现实,但这欲望和情感反应是观众大多共有的;电影如何发展不重要,关键是正确的设计,不同国家的人都会在同一个片段尖叫……不愿公开承认上帝审视人物道德困境的视角。镜头设计反应视角视角视角。“摄影机永远不应该比它的拍摄对象先动。因为那样拍的话,会消解情绪。我深信那样拍是错误的。如果一个角色移动,而你想保持他脸上的情绪,唯一的途径就是让那个特写镜头跟着他动。”

画面10分;内容7分;价值6分。同样使用电影片段,这部完全吊打老塔儿子的敷衍行为,电影片段与音频高度吻合,剪切是高度自觉的。片名“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主题讲述特吕弗对谈这件事推动希区柯克从娱乐大师到艺术大师的转变,前面褒赞希区柯克的部分可以跳过,直接看20分钟后,当代导演讲的最好的还是马丁斯科塞斯。感觉片子定位没做好,新影迷没看过电影,不了解导演直接看纪录片会比较懵,老影迷看的话重复信息又比较多。可以当做是希区柯克的拉片课,价值在于讲述希区柯克电影手法的同时匹配有相当精准的电影片段,纪录片结尾处理的真舒服,同时也是《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这本书的导读

,认为演员都是没有思想的,不愿意做助人为乐的小学生帮助老奶奶过马路。这点类似于陈凯歌。是演员的导演。,尽量延长悬念感。,全景镜头的运用。,虽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天主教导演。喜欢质问看似清白无罪之人是否真的无罪,唤起观众的反思与罪感。(这点确实走到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前头),但得现实主义之灵魂。,超越了恐惧感。恐惧不等于悬念。,祈求深度对话,但承认在《惊魂记》中玩弄观众,打破了观赏预期,认为电影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获得满足。,在艺术家与艺人身份之间徘徊。

片名应该改为特吕弗追星希区柯克。希区柯克是一个强势而极富支配欲的导演。他对于场景有着数字般的苛求,演员在他手里就是工具,是达成这一场景所必经的手段,这种导演手法就跟库布里克相似。凡是有导演要求一种风格,要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梦境,其手段几乎必然是强制性的。特吕弗是风格不够强烈的导演,他和伍迪艾伦这种即兴家恐怕很难理解希区柯克等人孤独、强势的执着。

说是特吕弗和希区柯克的对谈,其实主要就是在说希区柯克的电影(主要他俩那次对话的时候特吕弗还没拍过几部电影,基本就提到了他的《四百击》而希区柯克那会儿已经是拍了40部作品的大导演)。电影里由特吕弗出版的那本书向外引,引向了他们俩的那次谈话,进而由希区柯克自己和一堆大导演一起来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包括他电影里梦幻的部分、现实的部分、精妙的构图、时间的停顿、与演员的关系、镜头里的宗教隐喻、与观众的关系等等等(这部分我觉得对特吕弗本身影响很大,这也是特吕弗逐渐在拉近和大银幕前观众的距离的原因之一。),着重分析了希区柯克最有名的那几部作品。从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到希区柯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不凡与自己对于电影制作的看法。

内容就是一群名导演比如大卫芬奇,韦斯安德森、黑泽清等等谈对希区柯克的创作的感想,最后再讲了一下特吕弗与希区柯克的友谊。。。主要分析的两部希胖的作品是《迷魂记》和《惊魂记》,这两部我都很喜欢。。。特吕弗我并不太了解,查了一下,我发现我以前看过他的《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印象很深,讲的是一个女连环杀手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就跟点名写命题作文一样,内容很一般,不过卡司阵容太强大,听名导们聊聊天也挺好的。

希区柯克:“有些电影是生活的横断面,我的电影是点心的横断面。我从来不拍摄生活的横断面,因为人们很容易在家里或者街上,甚至在电影院门口找到这个。他们不需要买票去看生活的横断面。另外,我同样避免纯粹虚构的产品,因为,重要的是能让观众在人物中找到自己。对我来说,拍摄影片最重要的而且是先于一切的,是要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并不真实,但永远不应该平庸。最好它是有戏剧性的,有人情味儿的。戏剧冲突,就是消除了厌烦时刻的生活。然后技巧起作用了,这里,我是卖弄技巧的敌人。必须把技巧插入情节中。这并非把摄影机放在一个能够引起摄影师的激情的角落里。我向自己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知道把摄影机放在这样或那样的地方,它们能使场面产生最大的能量。形象之美,动作之美,节奏,效果,一切都应该服从和让位于情节。”

同特吕弗关系不大,这里的特吕弗仅以影迷身份作为画外音引导希区柯克电影赏析。各大导演们也纷纷前来为希区柯克背书,谈论梦境、幻象、悬念、恐惧、恋物、视觉冲击、精神分析……看电影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自己对vertigo的印象仅有旋转楼梯,复习队列又增添一员。

热泪盈眶的感觉,一是所有出镜导演们对希区柯克的敬意与尊崇,二是希区柯克与特吕弗的真挚友谊,三是对于电影作为艺术严肃的一面。电影艺术导演可以有很多类,有希区柯克,也有老塔,也有布列松,正如电影风格与类型的多样性。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媒介,首先的还是讲述一个视觉化的故事。而在讲故事的传统里,希区柯克是每个人电影小学生必经之路。看他的每部电影都会有新的感觉。当然在希区柯克那儿,作为一个创作者,始终存在着娱乐家和艺术家的矛盾与辩证。

几位受希区柯克影响的导演谈论《特吕弗和希区柯克访谈录》这本书,马丁西科塞斯还是活维基、 大卫·芬奇分析一些导演手法,韦斯·安德森比较留意他对空间感的把握,当然还有特吕弗和希区柯克长谈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命题,希区柯克的主要作品都有提到,《迷魂记》开头《惊魂记》收尾。

新浪潮号称要革新影坛萎靡庸俗之风,而旗手特吕弗表示自己很欣赏商业片大佬希区柯克,我倒是一点都不意外。特吕弗第一个「父亲」是安德烈·巴赞,然后又有罗西里尼,最后又是希区柯克。标榜自己是艺术家并宣称横扫一切的年轻人,还是需要找一个精神上的父亲。要么给他认同,要么给他自由,要么给他舞台。

获得奖项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金眼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