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2009)
Let the Wind Carry MeUP:2021-06-12
《乘着光影旅行》(英语:Let the Wind Carry Me)是一部2009年的纪录片,以台湾摄影师李屏宾为主角,由姜秀琼与关本良两位导演共同执导。本片于2009年金马国际影展李屏宾专题中首映,并入围同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及年度台湾杰出电影两奖项,隔年于台北电影节拿下百万首奖。
影片内容
影片耗时三年,横跨欧亚,记录国际知名摄影师李屏宾的坚持与人生挣扎。多位国际电影名人娓娓道出李屏宾在台湾成长、在香港受到琢磨、进而在国际影坛赢尽喝彩的轨迹,让观众得以透过多部华语经典电影如《花样年华》及《最好的时光》的幕后制作,领略摄影大师眼中看出去的世界。。
制作团队
职位 | 人员 |
---|---|
导演 | 姜秀琼、关本良 |
制片 | 谢妮茜 |
摄影 | 关本良、姚宏易、张颖 |
剪接 | 关本良、许纮源 |
行销、宣传 | 徐树翔 |
访谈对象
李屏宾、侯孝贤、是枝裕和、行定勋、舒淇、林嘉欣、王家卫、陈英雄、张震、徐静蕾、姜文、罗曼·杜里斯、张艾嘉、吉尔布都……
得奖纪录
年份 | 评奖名称 | 奖项 | 结果 |
---|---|---|---|
2009年 | 第46届金马奖 | 最佳纪录片 | 入围 |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 | 入围 | ||
2010年 | 第七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 国际长片竞赛奖 | 优等奖 |
观众票选奖-台湾组 | 获奖 | ||
第12届台北电影节 | 百万首奖 | 获奖 | |
最佳纪录片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获奖 |
获得奖项
- 第12届台北电影节
获奖:百万首奖 / 最佳纪录片 / 最佳剪辑 - 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纪录片 /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
简评
终于见到了宾哥,他对光线,光色,色彩的把控源自于观察和积累,用光影叙事一直是宾哥的视角。侯导喜欢还原自然写实,将当时最自然最初的状态感受直接呈现在镜头前。宾哥在三十岁的时候拍的策林入马,在四十八岁的时候花样年华拿金马,要主动去拍,,他的努力是可见的,将直接完全投入于电影中,忘记时间,事业和家人的权衡确实让人难解,他是孤独的,感受难以和身边的人说,难以说出。他是重感情的,爱着他的母亲,李屏宾的摄影我喜欢,喜欢他的努力投入,喜欢他对光影的用功.
“时间给了生命意义,时间放在什么地方,就得着什么样的生命。”以及李屏宾对摄影,光与色彩的感受,让我想到本雅明说的灵韵,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气味。也让我反省,在对艺术进行发自内心地感受前,我已经被知识点填满…那种做题家般地试图记一些人名,时间,地点。而忘了去感受我的感受
最近会很理性的去评价一个电影,但又往往轻视了感性上影像给人的感受。李屏宾和侯孝贤的合作方式让人感动,也许那种波澜壮阔、曲折坎坷的剧情并不多见,也许多的是李屏宾这样平淡但又富有韵味的人生,啊,我的天啊,难道我又要一次次地忽视我的感性体验,而理性的评价这一切吗?哦不,我要抓住它,挖掘它,留住它,成为它。
在纪录片中,李屏宾真的是一个极有个人魅力的人。最让我触动的几个点一是拍摄闪烁的红灯和跳动的树叶,仿佛它们真的在欢乐一样。第二个是他说拍摄时触动他的不是灯光等效果,因为这就是他设计出来的,真正触动他的是演员的情绪和表演。第三个是和姜文合作《太阳照常升起》时沙漠大雪那场戏,好像那不仅仅是一个镜头,更像是一种艺术,也正是因为他,那场戏才变得极为印象深刻。影视并不只是剧情和主题,正如片名所说,它是一种光影的表达,是对关于人的,关于一切的。他低沉的嗓音和处变不惊的做事节奏,真的让我去尊敬和热爱。就影片本身来说,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去欣赏的电影
我对李屏宾的印象颇深,从《恋恋风尘》的意境悠远到《太阳照常升起》的铁轨红霞,从《花样年华》的浓郁哀伤到《童年往事》的平淡淳朴,这些画面的架构除了导演的思索之外,更需要摄影师的灵光与审美。而李屏宾对自己的摄影事业是如此热爱与执着,粗犷的外貌之下,有一颗细腻的内心和对家人温厚的爱。其实导演和摄影师的关系就像跳一场舞,搭档的默契程度,对影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部纪录片里,和李屏宾合作过的导演们,形容他像军人一般,尤其吃苦,斗志昂扬。姜文对他的“顺从自然的力量”感到印象深刻。对啊,一如侯孝贤所说,他拍电影并非像希区柯克,一切都是规整安排,精确无误。他会留另一半,给演员,给摄影,给整个大自然去发挥。怪不得侯孝贤和李屏宾合作多年,两人的想法实在是契合的。
电影导演李屏宾的学术自传。台湾省的电影看得少,除了李安,侯孝贤,好像不记得其它导演。看完这个,激起我看看李屏宾导演作品的兴趣。作为电影人,他对于光影的研究,对于画面的追求,对于结构的构造,这种专业主义精神令人感动。正是对于专业的坚持不懈追求,才使得李屏宾从众多导演中脱颖而出,拍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光影经典。
凌晨五点看完李屏宾的光影是生动的,光影的神明在细致纹理的盘子上,在舒淇手中的爆米花,在神奇的塑料袋中,在与自然的虔诚交谈中。“(叶子)它没有发现我,所以一直在跳舞”。树木希林让我重新定义好演员,尔李屏宾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一位专业的有着敏锐感受力的摄像应该是何种模样:灯光与摄影并非割裂的,而是浑然天成的。
作为一位艺术家,有一说一李屏宾我是真实佩服和敬仰的。厉害,他掌镜的影片中对光影的呈现是真的厉害。纪录片中段混剪了一段他拍摄的各个影片中关于人物与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交互的镜头,最后接上他本人站在火车窗前的背影,我感到特别感动。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荧屏上的光影流转,可能会成为一生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迷幻和美好。感谢伟大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一切,记录下了这一切,赠与了我们这一切。
摄影和电影都是关于什么呢?我想是关于人本身。这个片子讲了很多,讲了他的入行的过程、拍摄理念、工作状态、周围人的评价等等,是在让观众感受他是什么样的人,总体来说影像资料很丰富,但更多是在讲电影拍摄的状态,或许主角不是他,呈现的效果也会差不多,因为受访的几乎都是名导。两星给李屏宾本人,一星给拍摄素材,致敬那些可贵的影片。
关于台湾著名摄影师李屏宾(Mark)的纪录片。镜头前,这一长发、络腮胡、肤色黝黒的大师颇有艺术家洒脱不羁的气质,乐呵呵的,擅于捕捉光影,用光去再现、渲染、重塑银幕真实,与导演,比如侯孝贤、王家卫、姜文、张艾嘉、徐静蕾等等合作都深受好评,是枝裕和也极喜欢他的《童年往事》,演员、同事、助理媒体等对其评价也甚高。为了摄影为了这份执着的爱,他说他陪伴妻子儿女不多,有遗憾但也是他无悔的人生。片中关于他和老母亲的互动相依挺美!
影像是直接呈现,它是再造的真实。李屏宾对光影的把握,无法脱离对真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敏感里,影片中它录像叶子在说话的片段,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为何他所拍出来的影片会是如此唯美又令人向往。在所有他所建构的色彩光影里,我看到一个比我们此刻所在的更好的世界,那也是他的世界呀!“拍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个回程,一个正要出发,当光束略过头顶,一明一灭的光,是无法停歇的旅行,人生遗失的一块碎片。”
技术上来说肯定不是什么顶级纪录片,但家庭这条线实在是狂戳我。一个事业有成的台湾摄影师一辈子“不着家”,但他妈妈开口谈话是大陆口音(而且应该就是南京话或至少江淮官话)时,你会知道这个家庭发生过什么。他把奖献给妈妈,带妈妈去国外影展玩,这些都很动人。接着他的儿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述事情时你又再被震了一下,再下一代身上发生了什么又那么明显摆在那边。这个家庭的私人史一定非常值得记录,你我心知肚明,这样的三代人,既特别,又普遍。甚至就应该让李屏宾自己掌镜去拍,就用日常光去拍,只是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意愿,又是否再有足够分量的导演有意愿拍这样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