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1983)

El surUP:2021-11-13

南方

评分:8.3 导演:维克多·艾里斯 编剧:维克多·艾里斯
主演:奥梅罗·安东努蒂 / Sonsoles Aranguren / 伊西亚尔·博利亚因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Spain: 95 分钟地区:西班牙 / 法国
语言: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The South
上映:1983-05-19
IMDb:tt0084740

南方简介

在小女孩埃斯特雷亚(Sonsoles Aranguren 饰)的眼中,父亲奥古斯汀(Omero Antonutti 饰)是万能的英雄,在他健康壮硕的体格下,有着一颗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聪慧大脑,他将永远年轻,永远强大,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埃斯特雷亚从来都不知道父亲有着怎样的过去,她唯一知道的是,南方,是父亲的故乡亦是归宿。
  一转眼,埃斯特雷亚(伊希娅·博拉茵 Icíar Bollaín 饰)已经是一个15岁的大姑娘了,随着年岁的增长,父亲的形象也在慢慢的产生着变化。时常紧蹙的眉头表明着奥古斯汀的脆弱和阴郁,秘密情人的暴露甚至让他失掉了作为一个丈夫最起码的忠诚。埃斯特雷亚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诸多的问题萦绕在她的心头,但她并不急于发问,因为她明白,那一时刻迟早都会到来。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维克多·艾里斯

简评

整部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荒芜,很冷,唯一的亮色是女儿帮妈妈卷的毛线和车子。女主做弥撒那里那个奶奶一直强调女儿像个新娘,还问爸爸会来看自己吗?原来是隐晦的拍出恋父,所以后来女儿才想要去探索父亲,跟踪父亲这原来都是暗恋!最后爸爸的自杀,咖啡馆那场谈话女儿早就知道父亲的心事,算是压死骆驼最后都一根草,本来是想开道女儿,结果女儿心知肚明。当爸爸问出你还记得不记得这是我们第一次跳舞的乐曲,还专门带女儿来别人结婚的地方吃饭,都是在隐晦告诉女儿他知道她的喜欢和别扭,结果女儿的坦荡反倒让爸爸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说最倒霉的是男主的妻子。

#待重看 # “我们记忆中保存的原始故事,勾勒着我们童年与青少年的轮廓,这些故事再次浮现。”①一场起始于再次摇动链坠怀念父亲的追忆,开头即用洒入房间的光线变换、延伸而形成两个时空;牵挂南方的情节渐渐展露成为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影射政局。②画外音的利用绝妙,极为效率地蕴藏多元信息以铸就细腻影像的同时拓展了狭小画框,留白之处情感亦生生不息。③“南方”从未真正现身而仅仅是口头描述或抒情书信的缝隙间捕捉碎影拼接的产物,却始终作为整场追忆的驱动力,对南方的憧憬无限弥散从而自然催生结尾。

。第一次参加“影像阅读”的放映,光影和色彩都美得过分。咖啡店外,父亲微微弯下身与女孩对视,眼神如观察什么般陌生;新郎新娘的舞蹈是他留给她的想象记忆,但终与现实隔着一扇不曾打开的玻璃门;亲眼见过他那么多的脆弱时刻,而直到父亲死去才踏上本属于他的旅程…一切都让我觉得太苦闷、太无力了。“通感”一个人的悲哀,却既看不到源头,也无法为之分担,环境与命运将他隔离于阁楼,大概最残酷的莫过于此。“如果是你来杀我,会选择什么武器呢?”至少我还能选择在枪下死去,以此祭奠注定错过的最后一声鸣笛和永不能至的南方。

南方,不负所望,金鸡抢票第一个抢的很值。南方对于女儿是一个神秘之地,对于父亲是他的根部之血。南方在片中一直都没有出现,整部片是在北方拍摄和记忆的,南方对于影片来讲就是一个遥远的精神世界,一列逃离困境的火车。片子在做不断的循环,逃离自己所处环境的状态从父亲逃向北方更迭到女儿逃向南方,父亲的孤独循环到女儿的孤独,我知道他在以他沉默的痛苦回应我的,女儿躲在床下说的这句话是全片最明显的交替,沉默和痛苦似乎会传染给每一个人类。整个故事都是女儿回忆的视觉,从父亲在北方消失开始,结束在揭示父亲死亡后女儿要奔向的南方。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细节的,父亲经历了什么,他有怎样痛苦爱的过往,南方到底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一个幽灵视觉落在那支父女二人一同跳过的舞蹈上之后曾错过火车电话线也没有带回南方的父亲自杀。

维克多·艾里斯对于光影变化的调度实在令人叹服。此作是这般,《蜂巢幽灵》也是。由暗渐明,由明渐暗,光线被人为地设置了明暗边界,反常感放大。来自南方的两个女人,父亲忆及南方隐秘的爱恋,勾起了艾斯特拉对于南方不可名状的的情愫。孩童视角叙事,对于父亲形象的再认识,实则也是成长与找寻的历程。开场的犬吠与时钟滴答,探水源时的风声与硬币碰撞声,声音塑造空间的同时也在延伸想象,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光明西班牙大师展。童年女儿和青春期女儿选角之好,仿佛就是小姑娘长大的真人版。人物镜头光线之好,不输伦勃朗。感觉不是用镜头在捕捉人物,而是在用光线雕刻人物。全片贯穿女儿的旁白,直抵人物内心,再直达观众内心。最深沉无解的父女片和政治外力(内战)导致的父子分裂、情人别离片,虽然后者完全是一条隐线。没拍完吗?是的,好想看她去南方。但戛然而止,片尾字幕升起,又不得不承认,故事已非常完整。

维克多·艾里斯是用光影的高手,把电影拍成安格尔《泉》里面的少女一般雅致灵动的自叙诗,自然、匀称,取材有着夏洛蒂·勃朗特般的细腻琐碎,这种借助孩童的眼睛讲述另一个人的身世以及内战宏大叙事的手法,本身十分隐晦,需要翻阅历史资料再进行解读,但这部单纯看女儿爱斯特雷拉的故事也是非常精致的,记得很深刻的是女孩渐渐长大后对家庭里这种氛围的对抗,她的方式是躲在床底下不出来,而父亲亦以沉默应对,此时爱斯特雷拉才知道,父亲的沉默比她的沉默更为痛苦。总的来说,带有古典诗意的取景,弥散整部电影的深刻的遗憾,和含蓄克制的叙事,构成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

没有深刻了解佛朗哥内战对西班牙的撕裂与惨烈,没有深刻了解西班牙广阔国土各自治区文化、历史、自然的不同与纠葛,对这部“静水深流”的片子,很难深刻理解与触动。“静水”层面,是极具历史与古典艺术感觉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看似“普适性”的女儿成长与父亲的关系演变、家庭日常与仪式性事件陈述,其实,它们全都摇摇欲坠在“深流”之上。影像叙事是片段式的,由一个个静态场景组接而成,画外音,赋予了一种文学叙事的流畅与细腻。我如果没在西班牙南北游走过,没了解那个《忘却(内战)法令》,没在夕阳里看到万人墓地里一个专门的内战区域以及今天仍在的抗争,我肯定不太可能被此片触动。

拍得太美了,这样的电影真的像一件艺术品。氤氲的雾气和海鸥的地标,指向南方的是尘封的记忆和往事。古典绘画的光线与明暗,静谧却神秘的色彩和氛围。少女的青涩成长与父亲的隐晦秘密交织。父辈的未知隐秘如同神秘的幽灵,穿梭在少女生活中的阴影。在伊斯特拉身上是成长的迷惘,透过她的眼睛却是父亲谜样的孤寂和痛苦煎熬。极喜欢那些伊斯特拉懵懂又似通透的注视的镜头,咖啡厅的窗棂分隔的人脸,隔着玻璃注视迷惘的父亲,在床底空落落的注视和父亲的敲着手杖的声音隔着空气牵连,在婚礼餐厅预言般的回头注视。而以她只身前往南方结尾,彷佛将要走进古老的回忆,与亡者连结和沟通。

一部讲童年的片子却如此忧伤,忧伤到似乎什么都讲了,却又似乎什么都没讲。父亲独自困在时间和回忆里,困在政局的阴影和逝去的爱情间、困在属于自己的南方,到死都未曾真正走出。而对于未曾背负这一切的女儿来说,南方却或许将成为生命的新起点——她曾因为窥探父亲的秘密而改变,进而失去与父亲的亲密,丢掉童年的无忧无虑,但或许这一次的南方之行,她终于能靠近和理解她的父亲,完成自己的成长。她在南方会找到什么呢?好想知道。

在南方几乎不会下雪。在南方被反复提及之时,它被赋予了福克纳或博尔赫斯小说中那股神秘与宿命感。飘渺而无从得知,正如人物们的身世,又或被限制住的画面。它仅仅依靠着人物而出现。而外界之物唯阴影与光线能够突破。它又粘稠如雨,细腻而又紧密的缠绕着影像中的每一个人物,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文学感。在每一个人的讲述与视线的光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神话,由信件和简单的话语,甚至是目光组成。最后前往南方,影片戛然而止。隐秘的家庭在爆发的瞬间超越一切。

我觉得我可能本来是想标索拉纳斯的南方,这部也不错,还是弗朗哥独裁时期.....西班牙竟然独裁到1975真是不可思议(而且后面还君主立宪恢复皇室)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人生的续集。当年轻的革命、爱情、友情全部流走,只有沉默伴随剩下的生命。在纸上一遍遍写的名字,再也没有说出口过,未竟的爱恋,未完成的革命,所有的象征都在高反差光影中消失在缥缈的南方。拐杖敲击在地板上,表现父女的微妙关系真的很妙。可是下一代,“最终,我还是踏上了南方的旅途。”在这里戛然而止,是最好的选择,旅行的期待、疑虑、幻想成真的兴奋和伤感,童年结束了。

获得奖项

  •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