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2017)

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UP:2021-12-26

那年八岁

评分:7.4 导演:杨瑾 编剧:林和平
主演:罗京民 / 杜俊豪 / 邱林 / 吕亚萍 / 焦妮
类型:剧情 / 儿童
片长:87分钟 / 91分钟(重映版)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上映:2017-11-13(中国大陆)
IMDb:

那年八岁简介

小小八岁那年,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在饥荒的年代,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从陌生和抗拒,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简评

盲人算命先生雇佣八岁小男孩领道,一路上通过算命和说书换得钱和食宿,算是公路片。电影频道出品,粗糙的制作反而和质朴的乡土气息相得益彰。八岁丧母的爷孙同病相怜,以苦中作乐的形式描绘两人的旅程。吴先生因眼盲劣势行走江湖养成了毒舌和利己的性格,同时也有着老一辈的特点。时不时向后辈叙说往事和灌输大道理,总是忽悠跟班小小叫自己爷爷。虽然屡屡不正经,却也真心待他好。被殴打后拒收赔金展现出骨气,之前许诺的学艺最后还是让他读书去。毕竟,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拍出了电视剧质感的电影,不装字母果然能出奇迹。被生活百般虐待的小小还能维持善良淳朴的赤子心实属难能可贵。让我惊讶的是先生透露的算命人与求救者之间微妙的互相成就关系。最后孩子在土坳之巅对着遥远的先生终于喊了爷爷,那个慢慢定住,仿佛若有所思又慢慢开始移动的小黑点,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很抱歉只能给三星了。故事题材很好,但叙事手法和剪辑没跟上,导致很多细节的衔接有点断了片,中间有几处让人有点懵。老戏骨一如既往的真情发挥,但小演员还欠缺一点。这跟导演的引导有很大关系。看得出来小演员有很大可塑的空间,但由于导演在细节的表现上要求不太严苛,导致有点假。如:开篇8岁男孩摇水井和往水缸里倒水时,费力的表演,还不算真实。还有男孩第一次去见吴先生时让他认钱,3次的表情几乎雷同,没太大变化。但实际上,如果导演再多推敲,小演员是可以演出不同心理层次的。所以基于以上,我只能给3星了。

这部影片是以夏娃八岁时候的回忆来拍的,像一本泛黄的日记,在冬日的暖阳中絮絮道来。我最关注的就是夏女和贾舒的爱情。眼看着这俩人情投意合,都是知识分子懂艺术,你吹笛子我跳舞,真是天生的一对。我最担心的就是贾转转从中插一脚,好家伙他那身材,那气势,要是他来捣乱那还不得了。后来觉得其实贾转转也挺好一人,对夏女也是真心实意那个痴心啊,可惜人家夏女不喜欢他,再说,夏女和贾舒结婚了。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 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 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其中的一个细节。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小小八岁那年,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一个八岁的孩子,一个算命的盲人先生,一部质朴的电影,孩子给老人领路,老人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算命,孩子成全了老人的孤独,老人成全了孩子母爱的缺失,让他继续读书,编剧用自己的儿童时期的亲身经历编织了一老一少纯粹、真挚、充满童趣的感情故事。

《那年八岁》这个片名其实是一个回忆的口吻,电影里没有表现,在电影里把这些都删掉了。用回忆的旁白来串联所有的情节,是特别弱的手法,好像连不上了才需要这样,其实剧本里有这些回忆的部分,但是我们在开拍前都删了。所以其实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够感人了,不需要增加其他。

老头一上来就问小小亲爸是不是和后妈钻一个被窝,亲爸是小有名气的的木匠却贪一月六块钱不让儿子读书,公公强奸儿媳妇,活杀兔子,后妈和亲爸调情,还有处处暗示老头眼睛并没瞎算命靠坑蒙拐骗,以及这蛮荒的、落后的、人心快坏透了的山区……这定义儿童片略有点硬核啊。(全戏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小小的梦境)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电影朴实真诚,看似是算命先生的故事,实则是爷俩的互相陪伴和成长。在我们一生中,有人进来,有人离开。或许我们不会刻意想起,但是不会忘记,只等某一个场景就触发这种感情罢了。如果多年以后小小站在那片高坡上,会不会也想起曾经在分别时发自肺腑的喊过爷爷呢

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