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2016)

Something in BlueUP:2021-04-03

呼吸正常

评分:5.7 导演:李云波 编剧:李云波 / 花城纪创作组
主演:张兴超 / 叶锐洪 / 李会 / 周嘉亨 / 黄馨 / 苏雯珊 / 李伊 / 卓雅雯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影片别名:Something in Blue
上映:2016-04-18(北京国际电影节)
IMDb:tt5564566

呼吸正常简介

四个青年,一座城市,爱与理想,轻松的茫然,四季轮换,他们从生活走进了电影,又从电影回到生活,在电影中扮演自己,又因电影而改变,中国电影从未有过的即兴创作,从未呈现的城市生活。

简评

所谓的“让演员做自己”,并不是让演员的“自己”表现会使观众看着难受。还有转场小标题的突兀感,最让我想起的是《逐梦演艺圈》,可别扯什么大师了,不够格。#之前参加某电影的放映活动,云中在现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你有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短片,也会让自己改变阶级。”他用的是“阶级”一词,这个词构成了他角色由“影评人”向“导演”的“跳跃”,但是又能让人明确感受到,他内心中是不屑于当那个下一“阶级”的人。可现实里还有很多比他“低一阶级”的人抱团给好评,噫……吁……嚱……

一星其实不会是贬低,就像此片存在着一样的意义,这竟然是一种最好的归属。既然无力用篇幅去证明,只能间断的抒发,它的意义就已经没剩多少了,便已经不能沉下去体验人物了,反而往大方向走了罢。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被一些概念霸权,不愿弯腰的人从不会得到真谛。世俗和高尚并不会是生活的两个方向,明明彼此融合才是最真实的体验。他留下的并没有只言片语,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影像,有的就只是一种反面教材:这样的文本理解实在是不能太肤浅了。至于说这个背景,拜托,醒过来吧,拥抱他,才能拥有它

所谓的“让演员做自己”,不仅是放弃了导演的职能作用,而且“做自己”让观众都有演技突兀的难受,的确是能力不行。还有转场小标题的突兀感,最让我想起的是《逐梦演艺圈》,可别扯什么大师了,不够格。#之前参加某电影的放映活动,云中在现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你有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短片,也会让自己改变阶级。”他用的是“阶级”一词,这个词构成了他角色由“影评人”向“导演”的“跳跃”,但是又能让人明确感受到,他内心中是不屑于当那个下一“阶级”的人。可现实里还有很多比他“低一阶级”的人抱团给好评,噫……吁……嚱……

。题材以及形式是蛮喜欢的。讲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色调,构图都是好的,让我觉得广州也是挺美的。但是缺少充实且主题一致的文本导致本片显得非常的松散,如果文本上能够更充实点多好。所以即使是当代年轻人也充满着我不太喜欢的戾气,有些想法也是令人厌烦,看来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其实挺不错的我明白这些人打低分了可能就觉得里面的演员表演台词各方面也不舒服而且画面也不流畅不知在干啥就看不下去其实真是应该像那哥们一样得不能分辨的去看里面的东西才会发现而不是那些傻逼就觉得经典好装逼这个里面我觉得还是准确反映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只是客观的记录他们但台词确实比较生连贯性也比较差点比较散表达的可能是音乐的缘故但也算可以有些观点也是停留在大众方面的我个人还是喜欢更深处的东西也就是有点俗套没有该有的风格化

导演你好歹是知名影评人,电影讲师,你自己好好看看你拍的这都什么玩意儿,你自己看的时候不尴尬吗?看到那个满口“量子力学、纠缠态、薛定谔、白洞黑洞”云云的,能说一句正常点的台词吗?同样是地域性的电影,你好好学学北京咋拍的。说粤语的时候还好,说回普通话,这台词没有一句接地气的,你不是伍迪艾伦,不要拍不符合主角身份的脱离文化语境的东西。倒是里面的广州拍得很美,唤醒我在广州的生活,暨南大学我去过,哎,十年没去广州了,怀念。

。看完《珍珠》再回过头看云中这部处女作,才发现导演的风格早已落地生根。轻松曼妙的爵士乐贯穿几乎每个场景,与伍迪·艾伦有着同样的音乐品味。分段字幕卡、提取关键对白的形式与泰国电影《玛丽真快乐》如出一辙。碎片化的叙事无法拼凑出完整的人物线索,却深得王家卫真传,在不同的场景里努力捕捉人物的情绪与城市的氛围感。唯一缺点是某些对白写得油腔滑调,有烟火气息,也有令人不适的自恋味。作为广州人,我认为每一幕的场景选择下足了工夫,囊括了地标和美食打卡点,足可当作广州的旅游宣传片。

获得奖项

  •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提名:Best New Director —— New Directors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