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2012)
UP:2021-01-24行者简介
喧嚣繁华的国际都会香港,生活于斯的人们朝暮奔忙,从不停歇。这是一场金钱、荣誉、地位的赛跑,你我兀自沉湎其中,从不知晓一切的无常,倏忽易逝。在这个喧嚣场内,有一位形似比丘的行者(李康生 饰)缓缓地穿梭其中。他低垂着头颅,身披红色长袍,手中托着面包和快餐塑料袋。每一步都如同经过深思熟虑般稳稳踏出,似乎正是在享受这步履交错的修行。太阳升起落下,行者以这般迥异常人的方式穿梭全港,仿佛是奔流不息的江河中央一个岿然不动的小渚。不知起点,不知终点,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本片为优酷《美好2012》微电影系列中的一部。
-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导演
- 李康生 Kang-sheng Lee演员
- 许冠杰 Samuel Hui其它
简评
苏牧课上放的先锋试验片,他说这个片子是少数的片子 不是雅俗共赏的,苏牧问:我们该如何行走,什么指引我们行走?班里同学都在说用腿,苏牧笑了,轻蔑中带着一丝愤怒,“用脑子带着我们走”大家尴尬的笑笑,抬头看到这位脊椎都突出来的行者,点了点头,他用脑子走,与之对比下来的香港他人都仿佛在用没有灵魂的双腿,苏牧看着我说:你现在在想什么?看完这片子脑子就一个想法,操!老子不干了,不伺候你了,爱他妈哪去哪去!”
行为艺术的电影。僧侣的服装是与世隔绝的保护色。促人思考这亦假亦真,快与慢,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这个的存在意义大于观赏意义吧。其他人就会知道这么做是这个效果。这种质感极度RAW,极端去除“打磨”的片子,其实更能够看到蔡的判断力,素材肯定不止20分钟,甚至拍摄不止20天,但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作为“作品”,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排列。他判断的原则是什么,创作的思路是什么,这是值得其他创作者细想的东西。如果是我可能会去掉结尾的音乐,虽然这个音乐让人感到温柔,感到修行有结果,感到作者想要感染观众。但我可能会换成班宁式的结尾,可能也是与蔡导的不同。假如你认为故事不重要,那么也不要为了满足他人而委曲求全自己。创作者学理论不是为了给自己武装,而是为了创造新理论。学者写的电影书绝不是金科玉律,反而学者是靠创作者吃饭的
快速社会中慢速美学卫道者的一种典型化呈现。在行色匆匆的周围人之间,偶尔慢下来的人难免成为异类和被观看的景观,甚至于整个摄制组都被画面中的人注视,或是新奇或是鄙视,都不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段时间和影片空间来思考城市中的生存样态。但是他的终点在哪儿呢?好笑的是,这样的类行为艺术结局却停留在送入口中的快餐!加速时代就真没解了吗?
第一次打开看是在一个睡不着觉的早上,看完是在一个刚睡醒的下午,还是很符合预期的,那就是即使睡了一觉还是不会错过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对纪录片主体与客体关系呈现的实验,李康生的超慢速行走虽然是主体,但以几乎是静止不动的状态出现时,让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在这个主体上停留,从而不自觉的开始欣赏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即客体,从而更容易接近作者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的思考
,侯孝贤后时代,大家把长镜头发挥到变态的感觉。,一个苦行憎,一个个长镜头,和香港各种各样的街头巷道,很简单的画面,没有故事,没有剧情,也分不了类型。、缓慢、像水族箱一样的电影,也让我看的十分的沉重和痛苦。除了爱情万岁以外,我已经无法继续欣赏蔡明亮了。btw,他对李康生是真爱,能不能换一两个演员?
每一个长镜头的取景、光影、构图都很显然是静心设置过的,在这么一个主题下匠气还是不可避免地显出来(虽然镜头选的水准都不错,尤其一幕人攒涌动的光影非常漂亮精致),但是路人的反应和人声效果反倒有着一定的随机性,而这种随机性才和无往无利、屏息静气的电影内核相统一。这次的小康就像草叶集的金敏喜,直接成了导演精神的代言人,不知道他在行走的时候可有一丝佛性涌出,其实我觉得你认真去做一件事譬如朝拜,做久了自然会有一些宁静致远生出。当然,一直走啊走的形式实在是有点单一和缺乏剧本技巧性,更像某种行为艺术,所以类似的形式更喜欢无无眠。这样极端的尝试偶尔可以来一次,不要多了。
整个微电影由多个长镜头组成,镜头的内容全都是一个身穿红袍的行者低头缓慢地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仿佛所走的每一小步都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揣度,可能电影是想通过这种极致的慢更加强烈地对比出在现代繁华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下行色匆匆的人群的步履不停,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仿佛失去了静下来思考生活的能力了。
我第一反应想起了那部宏大的纪录片,天地玄黄,但二者却大大不同。蔡明亮真是贯彻到了:随你们看什么 我认为《行者》更应该注重观看的过程,观看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一个个长镜头下,你发现了画面的什么?每个人看的过程的感受都非常不同,别论你收获了什么,扪心自问你看时是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