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逼人来(1979)

Being ThereUP:2021-10-23

富贵逼人来

评分:8.1 导演:哈尔·阿什贝 编剧:耶日·科辛斯基 / Robert C. Jones
主演:彼得·塞勒斯 / 雪莉·麦克雷恩 / 茂文·道格拉斯 / 杰克·瓦尔登 / 理查德·贝斯哈特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30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俄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妙人奇迹 / 无为而治 / 身在该处 / 黄金年代
上映:1979-12-19
IMDb:tt0078841

富贵逼人来简介

畅斯(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饰),一位头脑简单的老园丁。他一直生活在华盛顿的一间老房子里,从未离开过。他全部的生活就是看电视,看电视成了他唯一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在长期的累积之下,他的整个思想行为和世界观已完全电视化。然而他的雇主突然去世,畅斯一下子变得无处可去,孤苦无依。面对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他顿时乱了方寸。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畅斯居然成为富有的华盛顿商人伊芙(雪莉·麦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饰)和本(茂文·道格拉斯 Melvyn Douglas饰)的座上宾。他凭借在电视上学来的“广博”知识,技惊四座,甚至当上了政客们倚重的智囊。
  本部享誉70年代末期影坛的政治讽刺喜剧《富贵逼人来》,是笑匠彼得·塞勒斯的最后遗作。本片荣获1980年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入围1980年第3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彼得·塞勒斯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茂文·道格拉斯 第3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哈尔·阿什贝

简评

与电视为伴的富家园丁,主人离世后被驱赶出屋,误入另一富家继续生活。第一段铺满古典乐,庄严肃穆,人物被拔高。赶出屋后先是电子乐改编的古典乐,后变即兴爵士乐,层次很搭。在另一家主要以对话推进。虚拟-被迫进入现实-虚拟和现实的交互,纯粹直接表象下,内在有变化。男主形象提供了范本,观者可反省初心。两个片段被打动: love,男主慌乱向瑜伽电视节目找答案。。

片中对于电视媒体的呈现令我想到了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一旦作品脱离作者透过媒介形式传播给大众,它就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以任人解读。就如同“奇爱博士”所扮演的白痴或理解为圣人,人们将自己的想法投射灯到他身上形成自以为是的解读,当他成为电视媒介中的人物,成为全民追捧的对象之时,真相已经毫无意义。可以这么说,21世纪是媒体造神,民众捧神的时代。

顶级又震撼的喜剧,这竟然是1979年的电影,简直太牛了。而今再看,这是一部英美保守主义的杰作,当然导演编剧有无此心不得而知,但电影在在1979年映,正是里根总统上台前夕,与此同时代英国有《是,大臣》(及《是首相》),美国有本片,英美保守主义如果跟自由派一样从影视上搞宣传的话,那保守主义真是部部杰作。

只能用冷峻来形容的喜剧,对所有人都无所求的Chance却成功满足了所有人的欲望,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人相信奇迹,而Chance就是奇迹本身,他能在水上行走(耶稣的暗示),他的背景已经超出了那些苦苦调查他的人的想象。PS:《幸福的拉扎罗》颇有本片的影子,但减弱了现实层面的讽刺,增加了对记忆和奇迹的表现

荒诞之外,一种难以解释的悲伤感莫名出现,而塞勒斯那张没有表情的空洞的脸更是强化了这种感觉。人们不断整形着世界、强行以“表象背后有意义”绑架机遇性的事件,而不知正是自己的武断双倍表象化了事件,以对塞勒斯之的移情,应对表象背后一无所有。我们都像伊娃一样,在幻想着的他者具有意义担保作用的目光下“释放自我”,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即他者

论一副好皮囊套上好行头的重要性。只要范儿拿捏住,没有脑子并不是大事儿。全片最精彩的就是黑人女仆的话:这个人没有脑子,他是上帝偷工减料的作品。没有脑子——太精准了。我刚开始觉得上帝没有给他心,但是在ben的最后一刻昌西流了下眼泪,他傻了一辈子也知道谁对他好,还是有心的——所以真的是没有脑子,脑壳里空荡荡的那种。话说我真看不得这种片子,一直揪着一副尴尬的心脏等待暴雷,主角“空洞”的演技里,我丝毫没有体会到其他网友说的笑点,只有平和表面下淡淡的一股哀伤。

7/10。being there这个片名直接指明了这片核心的一个机制:让一个偏离于当下社会的人突兀地身处在一个不合时宜的环境中。这片是关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引用于园丁工作或电视节目的文字“在此处”却藉由隐喻被解释成了不同的、宏大的意思,这些语言也最终生产给这名园丁一个极为荒诞的身份。这种错位多少也是本片喜剧质感的来源,并也制造出了对美国社会、高层政治的讽刺意味。但说真的,主要这片是围绕一个没有完整社会功能的人来展开叙事的,就观影的很大部分时间都真挺尴尬这种尴尬集中在原有的喜剧桥段,不仅是真的是笑不出来,甚至还会有点脚趾抠地板…

神奇的片子,用毫无逻辑的故事串联了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一位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园丁,在律师的强制执行中撤离了自己呆了很多年的故居,老人死了,他只能漂泊,谁曾想遇到一次车祸,得到了上层人士的救助,从而一路向上,看似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却如同主角般心如止水的流逝,我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看着园丁,内心变得很平静。

创意有点意思,只爱看电视的死宅园丁走入现实世界,却被意外认定为是极有智慧之人,最终被选为总统。特别荒诞的政治讽刺寓言,有种“爱丽丝梦游仙境”或者是什么奇遇记的那种童话故事的感觉。但这种文本我觉得太文学性了,拍法也不是电影,顶多算是个故事片,但不是电影感的味道。我中间都很不耐烦,2倍速跳着看的。非我杯茶。最后一个水上漂的镜头隐喻,还有点意思。但整体观感觉得没啥劲。

201004 【B-】并未刻意的为追求喜剧效果而刻意喜剧,某种意图模糊指向却格外纯粹而精炼的鸡汤。私认为部分类似于[必是天堂],如在安置的观测点继而展开的观看行为,以此切入都市景观及其视觉信息展现参与和互动的可能,而根本区别则在于人物言行举止对于场景/情境介入的程度,在前者中以丰富的景观与置身事外的人物营造出幽默的互动效果,由此提醒并被强化观看,亦即以主体之意识反馈景观之荒诞性而带来无意识的喜剧效果。而在后者中是以主体之意外闯入单独的某具体情境之中,与内部人物/网络主动发生交互而产生叙事线索的延续,催生叙事架构与情节的指向,其次以身份格格不入却无人察觉的喜剧效果反涉荒诞性,一种内在化的反讽式观看。当然,前半段还是有点笨拙。

24h不间歇的幻想在电视里供人选享,现代观众在局部情节中满足于自己,而对于“新生”的昌西,他的观看始终是不连贯的模仿,他与电视文化本身存在着距离,这也使得他游离在通俗类型剧的情节之外,一个不存在类型片逻辑的角色,亦不能满足观众的想象。他行走在显像管与玻璃制成的水面上,以一种巧合但形而上学的方式参演着,从中我们能看到我们是如何被通俗电影文化所挟持,又是在这错位中获释。昌西消失在椅子排列的透视中,他成为了本的投射,一个将死之人,只有面对新生时,才会意识到那种人类文明中所堆砌的重量。

总的来说,剧情并不算多有趣,似乎有很多条暗线没说清楚,有的地方甚至展开的有些莫名其妙。但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为日后的《冒牌总统》乃至《阿甘正传》打下了基础,充分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面对一个单纯到极致的人时手足无措的样子。Chance和冒牌总统Dave一样,因为单纯无比,所以在心怀鬼胎的众人眼里显得无比高深莫测,尤其是晚宴一段,Chance只是简单地听和回答,到晚宴结束时竟然成了众人口中精通八门语言、对经济、医学都颇有研究的博学之士,可谓极尽讽刺之能事。

获得奖项

  •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37届金球奖
    第37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男主角1 / 最佳男配角1
    提名: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 / 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33届戛纳电影节
    第33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最佳影片
  • 第4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男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