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突击队(2005)

9 ротаUP:2021-09-25

《第九连队》是一部2005年俄国战争电影,影片基于3234高地战斗改编。讲述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末期,苏军新兵在苏阿边界从受训到参战,最后整支连队都被阿富汗圣战者歼灭,只有主角因为带着老兵的护身符得以幸存。最后的旁白也提及到苏联在此战的失败、苏联解体、以及苏阿边境因训练新兵兴起的城镇在战后消失等历史事件。

第九突击队

评分:7.4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编剧:Yuriy Korotkov
主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 Artur Smolyaninov / 阿雷克西·查多夫 / 康斯坦丁·克留科夫 / Ivan Kokorin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39 分钟地区:芬兰 / 俄罗斯 / 乌克兰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第九纵队 / 第九连 / 第9军团(港) / 9th Company
上映:2005-09-29
IMDb:tt0417397

第九突击队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1987年到1989年期间,阿富汗战场异常惨烈。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死伤无数。
  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六名新兵应征入伍,以协助前线战斗。他们接受严苛的魔鬼训练,进行各种特种培训。1987年末,这支奇兵组成“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第九突击队保护苏军大部队安全通过,而自己却弹尽粮绝。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简评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但是,只到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也不再是时髦;不知道Дегало上尉留了下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在俄罗斯中部城市Тула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我们被新生活无情的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我找的明明是俄语中字,看到的却是德语中字,缘分啊,这里面有好多好多德语军事口令,太酷太过瘾了简直讲苏联进攻阿富汗的战争,这场战争苏联打的真是太失败了,全是一群年轻的娃娃兵,打完苏联就解体了;没啥帅哥,但就是挺酷的,导演是俄版斯大林格勒的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他这个拍的比那个好看点,适合拍现代战争片

练兵部分太拖沓了,我都看累了还没上战场,一点也不像苦难行军。没有双方大战的镜头,都是自己人,驻扎高地好像就是闹着玩似的,帝国坟场名不虚传,那样的山地,又干旱,能活着都不错了,那场面就是古代的样子。把一个村子都炸了,那不就是生灵涂炭。不是大场面战争,都是一些局部战斗。最后的场面还悲惨,为了冲锋陷阵的国家在两年以后也不复存在了。苏联征服不了阿富汗,那是因为两种文化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最近阿富汗又被提上新闻,不禁去思考阿富汗为什么会成为这个鸟样。究其原因还是美国苏联各被一半锅,但从《第九突击队》上分析,对于阿富汗战争的描写都是正面的,苏联才是正义的,并且这种描写浮于表面,回避了客观事实,甚至不愿意更深刻的去拍这段历史,将篇幅都放到了全部放到了人性和兄弟情义上,当然不排除导演碍于影响不好表达,只好原原本本将历史上发生的情节直接拍出来,懂的就自然懂吧

直率地讲,本片技术水平平平,节奏失衡(前面整整一个小时对VDV训练的描写),战斗场面业余(军队不是这么行军、防守与战斗的)。但最大的亮点便是以各种情节与意象描述了驻阿苏第40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战士们的迷茫——充满文化冲突的敌意土地,没头没尾但永无止境的作战与牺牲,以及场外内外交困迅速走下坡路的祖国。等到驻阿苏军撤出时,华约临近分崩离析,苏联仅剩2年生命,象征苏军骄傲的各驻外集群30个满编师(6个VDV师外苏联仅有的在师级满编的部队)正在回撤中迅速失去组织度与战斗力,最终一切休克,沦为一个熄灭而又滚烫的岩浆口,即使是现在依然有两场局部战争同室操戈。这就是输掉冷战的结局。如果我们输了,也会是这个结局。因此我们不能输,至少不能只有我们输。

晚上和儿子一块看了几个电战争电影的片段,就问他“打仗可怕不?”他说“可怕”。我想着和他来个和平主义教育,就接着问:“那打仗的人是不是坏人?”,他说“不是”。我很诧异,就问他:“为什么”。他嚼着香肠,抬起头冷冷地说:“命令打仗的人是坏人。”听到这个回答很是意外,这哪儿是一个六岁小孩的三观,就满腹狐疑地问:“是谁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想的?”他又冷冷地说:“我就是随便想的。”

一切超越迫击炮和火箭筒的武器都等同于废铁、视一切异教徒为Halam(入侵者更是double halam)、平民家的孩子都能拿起AK47向敌人扫射、相信战死得永生,这样的国家能成为帝国坟场是不足为奇的。仓库寻欢和山区地道战两节蛮神奇的,但整体太拖沓,正儿八经进入第九突击队主题的部分差不多只占全片三分之一左右,可有可无的对白过多,对塑造人物并没有多大帮助,看到最后,所有人也都是同一张面孔。当然,战争中精神是存在的,但在生死面前,所有人归根结底也只有一张面孔,恐惧,癫狂,痛苦,任何试图赋予人物个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不可能是真实的刻画。另外剪辑也不到位。

导演和投资人分歧很大导演看样子是想来一个库布里克式战争片加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的真实感,导演划分的很好,刚好前一个小时新兵训练,后一个小时上战场。前部分出场人物众多,为了彰显个性,各个性格非常刻意、极端,后续随着故事推进人物性格变化很浅薄,像一群小学生过家家,没有说服力,导演没有水平在这么短的时间讲好这么多人。不过总体能看,到了后半段直接拉低观众智商,后面一个小时上战场了,很明显感觉到整部电影的撕裂感,投资方想要爆米花,导演想要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的揭露式的,表现战争残酷与政治腐败,但事实上完全的拉胯,东拉西扯不知道在说什么,大部分前期好的铺垫没有实现,后期又来了无用的铺垫浪费观众表情,这是一部很难得我看到一个半小时直接关掉的战争片

本备考人深夜拉进度条看电影,可算看完了。开头的部分情节模仿《全金属外壳》过于明显。最后的阵地战敌方boss人设就好像某款游戏里靠充钱买服饰搭配的角色,过于朋克。一贯的俄罗斯战争片风格,重人物塑造,忽视情节细节。有个细节还是挺赞的(出发时飞机上众人挤在一起昏昏欲睡,机舱板上是霜雪。离目的地越来越近,镜头给到了化成雪水的机舱板。

前面一大半篇幅学<全金属外壳>的训练,后面高地战面对走着进攻的阿富汗游击队却看不出啥军事素养怎么也打不死敌人甚至一激动就端枪冲出来扫射,神剧了。几个有印象的是,几个新兵匍匐膜拜军妓,喀秋莎屠村时战士们为牺牲的一个战友悲悯,射手画家一枪被爆头,最后战斗赢了国家没了的画外音。有点可惜了阿富汗战争的题材,应该能拍得更好的。

战争是很纯粹的,不是死就是活,武器是人类最美的发明。进入真实战场前先磨练了3个月,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提前学习技能,让士兵更大的可能性在真实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可是我们进入职场并没有这样的练习,职场上的基本技能都是在学校学习了,然后进去之后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领悟和反思,总结,最后成为个人的真知灼见。

刚看这片感觉习惯了美式战争片,正规军队所向披靡以一当百伤而不死是很正常的,不过仔细想想战争一直是异常残酷的尤其是俄式思维中,战争意味着痛苦和劫难,影片前半部很老套无聊,战斗场面一般倒数第二波冲锋怎么就击退了阿富汗人也是有点强行,近年来俄式主旋律一直差不多是这种氛围,内容主题民族主义大旗却不能太红很是尴尬,技术上又和好莱坞差了很远,和中国目前军旅片处境有点像,战术处理也不够专业影响了本片的真实度,不过如今也不能苛求俄罗斯这种情况拍出什么太好的那不太可能,本片结尾那句国家都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强国了但我们赢了这仗让我十分感慨,一个伟大却满身污垢损伤的红色巨人倒下了却又让数以十亿计的人充满回忆

获得奖项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多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