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怜悯(1983)

Tender MerciesUP:2021-04-07

温柔的怜悯

评分:8.2 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编剧:霍顿·福特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 / 泰丝·哈珀 / 贝蒂·巴克利 / 威尔福德·布利姆雷 / 艾伦·巴金
类型:剧情 / 音乐
片长:92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温柔的慈悲
上映:1983-03-04
IMDb:tt0086423

温柔的怜悯简介

一个过气落魄的乡村歌手,在人生的道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但真诚的关怀,终于使他再度鼓起勇气面对社会,而不懈的努力也再次赢得大众的尊敬。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菲利普·霍贝尔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简评

每个人都是痛苦的,生活本身便是创伤。幸福是需要珍惜的,否则上帝就会收走。“我再也不相信幸福”但你的爱给予了我温柔的怜悯,世界或许不需要那个酗酒的神经衰弱的乡村歌手,你说了“工作不能喝酒”,我还想教你唱歌弹吉他,即使你面带潮红地拒绝,我还想唱歌,即使看不清存在的价值。但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还有那个天使般的孩子,上帝真是温柔又残酷。

《温柔的怜悯》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故事如同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河,一切在波澜不惊中缓缓展开。但是,平淡只是表象,在故事的叙述中,从头到尾流淌着一股隐隐的张力,让人在温情之外又感受到无法忽视的悲凉和忧伤。温情和悲凉的双重感受,源自于影片对“苦难”和“救赎”两大主题的演绎。影片借用这个极具生活化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指向更广阔的人生空间,于平淡中尽显真淳,实则为了唤起每个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当《温柔的怜悯》首映时,有些评论者把它描述为‘没有情节’,然后对此大加赞赏。《温柔的怜悯》不仅具有情节,而且其情节是在一些最困难的电影领域中进行精妙设计的:这是一个电影弧光在主人公内心闪烁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和/或他对自己的态度经历了深层的、不可逆转的剧变。”——《故事》

原声带好到爆,不过感觉编剧反而是刻意减少了唱歌的部分,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其他剧情,通过一前一后两位角色的死亡,给这个原本温柔的救赎故事带来了几分非常沉重压抑的色彩,也把中心潜性的隐藏在故事中。但一切都只是在平静地讲述,而这份死亡和孤独构成人生苦难悲凉的底色,最后也只能报以温柔的怜悯。

麦基夸的,很喜欢这个电影。淡淡的幸福,缓缓的救赎。是个好男人,买了酒却倒了;是个好女人,充满温柔的力量。那颗心曾在舞台上黯淡了,却为身边人点亮了。她老是问饿了吗为他做饭,是最美的情话;她说学唱他的歌想给他惊喜,只用台词就感动了观众。还探讨了死亡:爸爸的女儿和孩子的父亲。没有坏人没有争吵没有阴谋,有梦想有温情有悲伤,最后回归自然,感恩这温柔的怜悯。

冲着温柔来看的。女主的丈夫死于越战,男主的女儿18岁死于车祸,男主的前妻因此陷入精神崩溃,男主还受酗酒困扰。女主有时会生嫉妒之情,女主的儿子一心想知道爸爸的样子……生活有裂缝、伤口,但是他们的生活整体依然显现为平淡的、温柔的、幸福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男主是歌手,始终有音乐相伴么?因为美国西部的环境设定,生活在蓝天下绿草间么?我对未来家庭的想象,就是这样平淡的、琐碎的,但是很温柔很满足。

2022年第71部电影。含情脉脉的剧情,整体很缓和,因为读《故事》,老麦基提起这部电影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不得不了解一下。看了看评论很多都是因《故事》而来。不过我还是对所谓“小情节”心存疑窦。不过作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获奖影片,这部电影知名度实在是低。虽然没有大开大合情节,但是影片本身观看门槛并不高,倒是挺值得一看的。女主的角色设定真的是人间女神了。

麦基带你看电影系列。头十五分钟差点弃疗,又直男又神棍,而且女主答应结婚也太快了?? 但一边吐槽一边看下去,竟然也被感染了。就像长岛冰茶,最初几口会小看它,不知不觉就放倒了,这就是小情节的魔力。演员和country music加很多分,但根本原因还是剧本:是剧本的细节把平淡变成了动人,这是一个值得还原到节拍层面的solid剧本。麦基喜欢的剧本(包括唐人街)都是情节绵密的类型。不靠空间艺术(如摄影效果)去感人,就是一个个场景和序列慢慢wave。对于现在的观众,这种讲故事方法可能不够酷炫,需要一点耐心去品味。另外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男主女儿最后“那个”的地点,我都自己开过。德州南部到路易斯安娜非常适合公路片(虽然这部不是)。一望无际绵延到远方的公路和原野,本身就很动人。让人想出去玩了。

人物命运与人物背景深宕而又平和,正如整部影评的节奏和风格。充斥着酗酒、死亡、家暴的种种元素,但却在重启后的生活里,在温暖的小房间、广阔的大路边娓娓道来,便全然是历经人生波折后的成熟气息。最触动的反而是麦克说“我女儿死了”的时候——前面所有的柔和尽数分崩离析,只感到心里巨大的震动与共情,若不是编剧的这个设计,竟都已沉醉在剧情中,无法察觉有多少入戏了。

金子一般的电影。如同乡村音乐,用质朴温和的乐音治愈人心。隽永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似乎传达出更多信息。记录几个映像深的段落:迈克与前妻见面的场景,前妻的背景是红色的,迈克的背景则比较单调,两人处境和对立被表现出来。妻在家等迈克回,似乎担心他酗酒(我们具备她的担心,蒙太奇赋予的),妻与儿子聊天,儿子也睡不着觉,他反复问问题,这显然增加了等待的焦虑。汽车声,打断聊天,声音没有停下,没人说话。等待迈克。祈祷,汽车声,停止,祈祷最后一句。迈克回来了。真是处理得太好了。转机:年轻人邀请迈克参加唱片的录制,全景,切近,迈克和年轻人反打,迈克身后的商店走出一个女人,她看向迈克,停顿。镜头括出,迈克转身上车,画外音,嘿,先生,迈克转身;反打,你是迈克·斯莱奇?反打,我猜是的,音乐。点睛之笔

“你听不懂我说的话吗”两遍,人们常常忘记尊重他人的意愿,他在平静的生活中得到面对内心的声音,年轻时的愤怒和流浪、醉酒和名利浮夸也许是对自己的不忠,他告诉小儿子,我不是每晚为赚多少钱而焦灼的。真谛在上帝的指缝间,只有能听见呼吸才能听到的声音。也许是一部很好的对宗教真谛表现的电影。人们在偶然和不确定中,或得生活的不幸和有幸,唯有珍惜感恩每一天的爱,去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才能拥有内心的平静。电影拍摄方式具有风格明显的好莱坞叙事,但又不拘泥于此,能够在细节塑造真心实意的生活态度,是有一定体悟的,也是和谐的表达。平静的生活,比起外面多么精彩的诱人刺激要吸引心灵的幸福归属,这是对爱很好的一种诠释。最强大的爱一定是包含怜悯的,只有不爱才能爱。。

《故事》而看。挺喜欢,说不好有多好,反正我沉浸在里面。最后我想到刚看的《邻里》里提到的破碎的人,让破碎的人们拥抱在一起,这就是温柔的慈悲吧。杜瓦尔挺帅,可惜秃了,这角色倒合适。不过我觉得有些地方表演不太丰富,比如女儿死后的表现,也可能因影片整个基调都是这种处理,没有讲一些激烈情绪的爆发,比如他和罗莎相爱过程。哈哈他拿了奥斯卡,哎其实我觉得确实很棒但又似乎少了点,是因为影片很收,所以倒也符合我的感觉。给女儿唱那首歌为何装忘记?和信仰有关?最后和桑尼(想到教父)同时受洗又回归宗教,也预示彼此互相抚慰的新生。女儿的死放在最后,巧妙但有点不得劲,因为仿佛她的死塑造了这3人的慈悲闭环。前一阵重温教父后觉得汤姆很亲切。罗莎挺可爱,但有点好看相对于守寡了这么多年。歌挺好听但最重点一首歌更好听一点就好了

获得奖项

  •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1届金球奖
    第41届金球奖
    获奖: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电影歌曲
  •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歌曲
  • 第3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4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演员
  •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