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奇异旅程(1978)

Picassos äventyrUP:2021-11-06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评分:8.7 导演:泰治·丹尼尔森 编剧:汉斯·阿尔弗莱德森 / 泰治·丹尼尔森
主演:约斯塔·埃克曼 / 汉斯·阿尔弗莱德森 / 玛格丽塔·克罗克 / 莉娜·奥琳 / 伯纳德·克理宾斯 / 威尔弗里德·布兰贝尔 / Lennart Nyman / 帕尔·奥斯卡森 / Elisabeth Söderström / Birgitta Andersson / 芒努斯·黑伦斯坦 / Sune Mangs / Yngve Gamlin / Lisbeth Zachrisson / 莱娜·尼曼 / Tom Younger / Rolv Wesenlund / 斯文·林德贝里
类型:喜剧
片长:115分钟 / 88分钟(美国)地区:瑞典
语言:英语 / 芬兰语 / 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 瑞典语 / 西班牙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毕加索的奇异旅行 / The Adventures of Picasso
上映:1978-05-20(瑞典)
IMDb:tt0078084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简介

本片用无厘头喜剧的风格演绎了毕加索的故事。
  1881年,巴勃罗•路易斯•毕加索(Gösta Ekman 饰)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他的父亲何塞(Hans Alfredson 饰)热爱绘画,并早早发现了毕加索身上的美术才华。于是年轻的毕加索被送到马德里学习,他优异的画作令父亲兴奋过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复生的喜剧。1899年,毕加索赴巴黎求学,陷入了长期拮据的生活,直到何塞来到巴黎,施计将立体派作品卖给美国名作家斯坦恩,毕加索以此为契机,进入了当时法国文艺界的视野,他参观了卢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园,与街头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国的古根海姆夫人长期骚扰,连串光陆怪离的经历后,毕加索卷入了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战争令他对于人生和艺术产生了新的体会……

简评

"那時人們對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活無限憧憬,世界大同已指日可待。" 在欲望(不是愛情)湧動時,有那人的世界是彩色的,那人哪怕只關上片刻的門,世界頃刻失血,當欲望褪卻時,那人便只會唱一支歌,且歌聲漸漸喑啞丶走調,不堪入耳。你的偉大在於擁抱每一次湧起的欲望,當它褪卻,就不回頭地拋卻,並隨時準備與下一次湧起的欲望相擁,絕不在道德的濁浪中纏鬥,於是將生之運力都揮向青空朗日。《畢加索的奇異旅程》

蓝光重刷。108分钟版。有些无厘头设计比香港电影早,像伴随画外音不断做相应表情的颜艺、持续无效的进攻和利用倒在一起的盗贼当帐篷、船和火车都是横着走、随着毕加索心情变幻颜色的房间,甭管角色所在地是巴黎还是伦敦、纽约、里维埃拉,都是用同一个布景改的。用毕加索一生的经历串联了阿波利奈尔、卢梭、达利等名流稀奇古怪的表现,美术做的挺可爱,像那场家具主题的化装舞会(后面还有毕加索用人体家具掩护年轻人的戏码,看来日本AV也从本片获取了灵感),与卢梭的湖边游荡,还有几个动画场景,做的都很萌。也有些段落很无聊,像与芬兰歌手的恋情、失败的电椅行刑、迷糊大夫看病之类,像几场臭长的滑稽戏。本片编导是跟古根海姆家族有仇吧?设置了一个无处不在讨人嫌的古根海姆夫人。片尾还是挺动人的,又一次设置了抛下一切寻求自在的艺术家

编剧汉斯·艾尔佛森的阐述:我们这个世纪很少有艺术家像毕加索那样知名,很少有艺术家像他那样被人们传颂。他漫长的一生和浩瀚的作品本身就是现代艺术的历史。他极为有名、异常富有和倍受人们尊敬一一晚年他在餐馆吃饭付款的支票从来没有人去兑现过,因为仅仅他的那个签名就足以能够抵过那顿饭钱一一但同时对许多人来说.毕加索也是独特的、令人费解和“丑陋”的现代艺术的象征。这是一部关于毕加索的滑稽片,该片采用了自由虚构的手法,没有-幅毕加索的原作,没有使用毕加索传记中的真实细节,全片并不严肃,百分之九十五的不真实.因为毕加索常说 “艺术是揭示现实的谎言”。——《喜剧之王》的各种情绪表演、《唐伯虎点秋香》的毒药广告……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与《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10年前所看。开始以为是人家西班牙拍的,纳闷为什么西班牙人对自己这位国宝级的文化天才用这种方式立碑作传,乍一看敢情有糟蹋之意。网上瞄一眼产地才恍然大悟,此片如此之不严肃,我算理解了。对这个国家的印象,除了诺贝尔奖,就是我无限热爱的伯格曼的电影。除了伯格曼也好像没看过其他影片。没想到,他们也会来点恶搞。当然,其实没那么恶了,骨子里还是严肃的,不过真挺特别的。横着开的火车和轮船等好多镜头满有创意的。本想着能否看到一点毕加索的七个情人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但是都被导演用象征的手法忽悠过去了(豆瓣上有一些分析的文章,此略)。绝对的小成本啊!1978年的这帮瑞典人很厉害啊!

喜剧推引 2022-9-29 这电影风格神了,和毕加索的怪异鬼畜的画风遥相呼应。艺术注定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几乎是刻画在基因里面的东西,无论身处何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最终都会表现出来,不表达出来的不叫艺术,艺术不存在不表达。人各有志,各司其职。太多的普通人以为通过努力,靠着勤奋就能成就艺术,殊不知那是妄念,艺术根本不是勤奋而来,终其一生错误追求,荒废时光,迷失自我。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生在世,不要一味把目光投向外界,投向自己,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认识世界的开始。

横着开走的火车和大西洋邮轮;同一视角的几间道具屋换几个招牌就从马德里变成巴黎、纽约;一屋子里窝藏一屋子的“伪装”成窗帘、台灯、茶几的没被纳粹发现的逃犯;只会造作地唱一首歌(一查还是菜谱)的芬兰女歌手连着10分钟唱啊唱终于把毕加索(包括我)唱烦躁了;小提琴拉着拉着就飞起来、飞走了;拍着拍着电影就变成拍狗皮膏药广告了。。。所有搞笑的似曾相识,都出现在周星驰还没摸到电视台大门之前。无厘头的鼻祖,强!!

用无厘头的方式演绎艺术家毕加索的一生,极致的诙谐和荒诞不仅引领观众过了一把20世纪欧洲艺术的观光瘾,还讽刺了战争的无情,希特勒、丘比特、海明威的毛衣和迎宾的希区柯克简直要笑死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夸张的手法,把毕加索充满传奇的一生呈现出来,极具魔力的kalakukuwa和bulinbulin让人难以忘怀。

戏说毕加索生平,主要还是夹带导演自己的思考,探讨的话题非常多,调侃人傻钱多的大老粗美国人,艺术的阶级性和投机性,文化工业等等。本片是有时代先锋性,但也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喜剧,比如喜剧设计没能很好地融入叙事,影片多处特意停下来展示喜剧手法,比较影响观影的流畅性,也有些孤注一掷,一旦包袱没响,就会严重影响节奏。本片也与大卫扎克等三人的美国无厘头喜剧片很像,不过笑点没那么密集,而且缺少流行文化与普通观众产生的共鸣。随着喜剧的发展,确实本片中许多桥段效果不如从前

用毕加索的方式来拍摄毕加索的故事,整个电影都好怪啊,好喜欢从监狱那个小门出来的画面。听了一些解说这个电影衍生一些,才发现毕加索真的是个无情的”海王”和渣男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可能自然也就忽略了那些?后来他的作品越来越寡淡,是不是那瓶魔力药水,是不是因为他老年后期的想象力匮乏又与对女人和爱情失去的灵感干枯…

黑白彩色画面的互切,和平鸽飞向天空见证历史,仿佛卓别林附体的舞步,直到他死去后融入到一块背景墙里……这不仅仅是一部笑料密集的喜剧片,也不仅仅是有讽刺的情节,它串联起了毕加索有趣又杰出的一生,尽管最后落寞而终于病榻,但我好似看见他永远在那个幽暗的画室里,体会他的色彩,过一遍他的人生。()PS珍爱电影远离俄语音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