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1985)
Sacrifice of YouthUP:2021-03-21
青春祭简介
文革期间,女知青李纯(李凤绪 饰)来到了新鲜而陌生的傣乡插队落户,初来乍到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傣家话很不适应。多亏房东大爹(松涛 饰)和老奶奶(玉甩 饰)的关心照顾,看到傣家姑娘伊波(玉妲 饰)穿着漂亮的筒裙,姑娘与小伙子的对歌,自己衣着松垮破旧,与她们格格不入,也激起她爱美的心灵。于是穿上了用床单改成的筒子裙,戴上了耳环,变成了漂亮的傣族姑娘。受到了傣族姑娘们的赞美。在一次赶集时,遇到临寨的知青,开朗博学的任佳(冯远征 饰),之后他们慢慢成了好朋友。在全寨庆祝大丰收的夜晚,她跟任佳和村民们围着篝火戴歌戴舞。房东家的大哥(郭建国 饰)喝醉了酒,跟任佳打了起来。她才发现大哥爱上自己,因无法接受,决定离开善良的傣寨乡亲们,去了别的山区当了小学老师......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刘索拉 / 瞿小松
获得奖项
-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最佳音乐
- 张暖忻 Nuanxin Zhang导演
- 李凤绪 FengXu Li饰 李纯
- 冯远征 Yuanzheng Feng饰 任佳
- 松涛 Tao Song饰 房东大爷
- 郭建国 Jianguo Guo饰 房东大哥
- 玉坦 Tan Yu饰 依波
简评
电影让人想到了山楂树但比其经典多了,老片真的比现在的经典不知道为什么,故事背景其实特殊又一般,那个时代的人和故事也差不多,关于爱情和青春,画面真的很美很意境,偏远村落的地方特色与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村落风景,傣家少女,竹楼,大树,水塘,水牛,画面特色极强,远离现代社会的美,傣族对歌的山歌情节,各种讲究和习俗,展现了别样的风景,里面关于美的价值观很经典,美的展现与绽放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伢让人印象深刻又感慨,因为这样的人物在电影并不是很多,给人现实沧桑甚至穿透生命的意义和感觉,后面的送葬段落想到了黄土地,同样的构图场景画面和古老仪式感,人情氛围真是太好了,真善美纯,没有一丝杂质黑暗和不和谐,美丽的地方,善良的人群。冯远征年轻时真的好嫩,最后任佳结局的设定不知为什么,突出对比不同人不同命吗
知青与寻根的结合,对于美和性的初体验,闯入者与异托邦,启蒙(以医学为代表的现代知识)与被启蒙(美与真诚)。很有趣的是闯入者为着现代性所选择的逃离,但在女主的叙述中已然又有对“现代”的质疑(关于是否是自己治好了小孩的病)故全片极华彩的片段是奶奶的葬礼上的火焰、泥石流的拍摄,一种来自自然、宇宙、宗教、生命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超越时代与生命无力感,全村人被泥石流埋葬很好的收束了女主的回忆且意味深长。影片中的傣家姑娘真的很美,裸泳镜头估计在当时是轰动的吧。想起首都机场那幅当年带给港商“信心”的裸体傣族姑娘壁画,影片也是如此,一种“解放思想”的信号。
今天在学院放映了这部37年前电影的2K修复版,一切仍旧是那么准确、独特!2008年加拿大策展人谢枫(Shelly)在鹿特丹电影节上曾写过“这部诗意的、带有含蓄的性启蒙的戏剧,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重要性的作品之一。张暖忻的《青春祭》堪称同时代最具超前审美价值的影片。这既是一部严肃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同时又是一部富有诗意、情节虚构的作品。”主创李勇新、冯远征等到场与观众进行了交流。
一个融合了傣乡风土人情味的知青下乡故事,叙事平缓舒和。看拘谨懵懂的汉家/城市/生活在那十年的姑娘怎样在傣家人的环绕和碰撞中去发见美和自然,活力和觉醒,去融入其中,是既有“失落的岁月”又有“青春的无悔”的知青式讲述。伴随着有些突兀的结局、丑陋庞大毁灭一切的泥石流景象,也看出了某种“伤痕”的色彩。这可能就是那代人矛盾的,也是杂糅为一体的特殊情结吧。
时隔十年再看修复版。或许并不存在青春,实际的片名应该是《忧郁的热带》。所谓祭大概都是人类学文体,影片即无故事也无表演,八个月的摄制过程几乎是一次田野考察。旁白与画面各说各话,角色间的肢体和眼神相互回避,在牧牛哑巴摘荷花的一幕,一切猎奇或搬演都豁然瓦解。上山下乡既不是香格里拉,也不是古拉格;入乡随俗既不是换套民族服饰,也不是野合狂欢。所有城市小资的幻象大概都一样,只是包法利夫人的欲望究竟要怎么讲?无论太人性的诱惑,还是去人性的冷漠,电影只是一面镜子,而不是天堂
纪实主义摄影的长镜头配上女声的独白、散文化的生活细节堆叠和稀少的普通话对白带来的异域风情让电影在前几十分钟里呈现出一种左岸派的诗意风格。镜头语言上使用大量的长镜头和手持摄影机的自然晃动,摄影角度上常常从俯角、仰角或极低的位置拍摄,用多个角度的镜头表现少数民族砍竹子的场景,或是将摄像机放在台阶处,拍摄滴着泥水的脚。在颜色和光影的运用上非常丰富,火焰的红色、夕阳的暖色、清晨的蓝色和奶奶脸上的火光产生的对比、奶奶死亡后的白色、下葬时的暗红色、冲积河谷的冷色还有夕阳的红色。片尾河谷的超大景别和后一个镜头的超长长镜头配合男女声的儿歌合唱美不胜收。第四代导演代表性的悲剧氛围。
一部李纯的抒情回忆录,回忆过往插队落户中值得怀念的事情,展现傣族人民生活的横截面和大时代,叙述主体与行为主体于一体,本身强调的就是一种强烈的主观和梦幻色彩。作为第四代中的女性导演佼佼者张暖忻在影像风格上践行早年理论主张,以巴赞、克拉考尔所提倡的纪实美学设计银幕影像的镜头构成:长镜头、景深镜头,注重实景拍摄,生活化的表演;同时她有力图超越对自然生活的真实再现,在影片中融入了比现实人生更为深沉浓重的哲理和诗意,堪称诗意现实主义作品。开头便惊艳,几组展现傣族人民居住环境富有民族风情的空镜头,继而是李纯伴着清幽的鼓槌声和随即响起的唢呐声上山的运动镜头令人想起了黑泽明式的运动镜头《罗生门》。
一曲缓慢悠扬的青春纪念曲,被社会体制规训得失去光彩的汉族女孩在傣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渐渐有了生命的热情。张暖忻展现了美如画卷的傣族风光——夕阳下人们舞蹈着的剪影成为一抹昏黄的记忆留存在我们心中;她同时揭示了历史造就的民族性格带来的遗憾与无奈——那是她青春的失落,也是我们民族被“文明”被虚伪包裹后所必须承担的代价。画外音独白贴近人物内心世界,横摇镜头全方位展示傣族文化与风光,最后的送葬借鉴了《黄土地》构图,印象最深刻的是光影的运用,让影像如诗如画。
一个可以直言对美的欣赏和自己的情感的地方,就像一场短暂的梦………拍得很美,即使不在那个年代长大,我们从小也或多或少地缺乏美的教育,对美的欣赏仿佛也总是伴随着嫉妒,功利等等复杂的情感。看到女主角开头因为穿着知青的衣服太朴素不被傣寨的女孩子接纳,打扮之后反而被热情对待的情节真的有被震惊到。(不是丑女大变身那种,主角从小被教育不美才是好的)因为在现在往往是相反的……美丽反而会受到嫉妒,单纯的对美的欣赏和推崇仿佛只是种理想预设了。
戴锦华推荐的电影。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作。这是文革知青一代人对自己在特定年代所逝去的青春的一种祭奠,一种探询。高压的政治力量游离于故事之外,主角在傣家部落中逐渐萌发了对美的追求,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美。其他的情节不细说了,整个故事真像是朦胧诗一般。主题曲(片尾)的词是顾城写的,唱的很凄厉,像是面对逝去的青春满眼泪水,我哼了几天都忘不掉。
我已经对民族题材完全免疫了,感觉非常土,形式土,因为我接受不了这种大量旁白朗读课文般的叙事方式,现代电影应该是用画面来讲故事和传达情绪,而85年本片竟还在生硬地说书(画面美与否和能否表达是两回事!)……内容土,故事太直白了很没意思,结尾也只是在逃避冲突中强行以死作结(人物完全没有死亡的必要)。所谓好的嬲片应该是微妙而无可奈何的悲情三人戏,两个男性之间纯争夺女性而女性因为道德感而犹疑不定就过于直给了,完全没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民族观念方面,很多习俗和风景都只是对于这个无聊故事的装饰品,完全没有看到深层次对文明的关怀和爱。女主的表演土,摄影上一些不纯熟的技术问题(略显怪异的推拉镜头)也显得格外土,总之就是这片从头土到尾,从内土到外。真的希望新世纪中国人能少拍一点民族类型片了,很没意思!
女性创作的知青题材电影——堙没的青春岁月,因时势所迫北京姑娘李纯把青春融入遥远的傣族边寨,在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里意外的陶冶着她的纯净、安然的性情,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描绘那山、那水、那些人,远离城市的原始乡野及其无知状态下的人们,给予女主角太多的生活的洗礼和精神抚慰,能够把知青生涯记叙得如此诗意又流畅、温馨且忧郁也算莫负青春了。女主演李凤绪让人联想起日本绝色美女栗原小卷在阿琦婆的破落村庄逗游的美丽身影,男主演冯远征真是年轻清俊、气韵别致。主题歌乃刘索拉作曲,充满想象之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