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生活(1992)

La vie de bohèmeUP:2021-09-25

波希米亚生活

评分:8.3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主演:马蒂·佩龙帕 / Evelyne Didi / André Wilms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Germany: 100 分钟 / Sweden: 103 分钟地区:芬兰 / 法国 / 瑞典 / 德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波希米亚人生 / 波西米亚生活 / Bohemian Life
上映:1992-02-27
IMDb:tt0105750

波希米亚生活简介

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住在低档住宅区,他们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们因缘聚合,虽然生活窘迫、境况艰难却一直坚持创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同,虽然如此,他们依旧乐观生活,渴望爱情,他们互相帮助,顽强努力。机会终于向他们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现让他们三人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家爱上了她,不久,画家因为非法入境而被驱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们帮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当自由艺术家,他不仅事业有了转机也赢得了咪咪的爱情,好景不长,他们的杂志社倒闭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惨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kavkalu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阿基·考里斯马基

简评

為每一個小細節雀躍和傷心,這部實在是讓人心情由樸素的快樂墮回現實中的冰涼心碎。三個藝術家相識那場戲的台詞太喜歡了/畫家從蒙馬特墓地醒來帶回了半束玫瑰花和最後結尾時摘回的花,送花的命運緊密相連/原來讓·皮埃爾·利奧德演出客串阿基的電影不止一次,他的形象在這部戲裡實在太萌了/ 路易·馬勒也客串了⋯/波德萊爾以狗狗的名字也客串在片中/ 作曲家那場實驗音樂表演居然真心有趣好聽/ 為心愛的女人點燃詩集/孤身沒入黑色的門洞/馬蒂·佩龍帕我真的可以

拍一部在巴黎(其实主要在Malakoff?)的、讲(生涩的)法语的黑白电影,也还是要弄一些北欧式的冰冷笑话,还是会用衣着变化来展现人物身份地位,还是要硬生生插入一个摇滚演奏现场并让不善交流的男女在酒吧隔桌对坐…考里斯马基的巴黎是一个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抽象巴黎:片中的人物会购买巴尔扎克新出版的文集,谈论同时代的马列维奇或勋伯格,走在20世纪末的巴黎街景里;他们竟在奥斯特里茨站坐火车去斯特拉斯堡…Jean-Pierre Léaud友情客串了一个好骗的富商、画家的救星(我对本片观感基本靠他的幽默拯救),Louis Malle也出场了几秒。有些画面很美(车站送别时火车影子在墙上开始移动,草地野餐的欢乐场景…),感情算得上真挚,但我个人比较难以被这种较少涉及社会结构的穷困艺术家故事打动。

这部电影与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也叫《波西米亚人》都改编自法国剧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但故事情节有所不同。电影中少了一位哲学家,只保留了三位艺术家:作家、画家、音乐家。电影里的咪咪与画家马尔切洛是恋人,但歌剧里咪咪与诗人鲁道夫是恋人。电影中马尔切洛在墓地里轻轻拿起一束花准备给临时留宿的咪咪时,咪咪却留下了一张字条走了。当马尔切洛为病中的咪咪摘来一束花时,咪咪却轻轻的走了。三位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为咪咪凑钱治病的情景,让人潸然泪下。

人在巴黎的阿基,似乎也没有那种令人喘不过气的冷漠感了,变得更加柔和、甚至更加浪漫了一些。尽管故事里描绘的人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在穷困、自我存在与爱的漩涡里挣扎,但是他们眼睛里有火光,或者说有一种更加逍遥的感觉,不必去怜惜,因我思故我在。三个男人一台戏,他们一起搭伙过日子、愿意欣赏彼此不愿被世人理解的艺术、一起度过艰难的岁月,在科技尚不发达的过去,想和一个人重逢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情,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意气与因缘,就显得那样弥足珍贵。秋去春来,世事无常,只有凯旋门的夜景日日如此美丽,这一切与他们无关,却因为他们而更加璀璨。

不肯过穷日子所以离开他,却不知画家本人便是她已知的最大财富,不仅他的作品可以换成钱去给她治病,他的爱也是一种忠贞不渝;几个潦倒之时相识的好兄弟,卖画的卖画,卖书的卖书,连三个人第一笔启动资金换来的那台车也变卖了,仅仅为了让她从秋天捱到第二年春天。深情又拘谨的艺术家们彼此接济,对金钱的追求是可以糊口、分食一条鲑鱼、高兴时偶尔下一次馆子便是好,所谓贫穷倒不如说是对金钱没有贪念,不在大多数人蝇营狗苟的那个物质体系内,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君子之风。说起来,我们普通人倒是狭隘了,这样的背叛,又是这样的可怜巴巴,总该是轻贱还之以轻贱。而他的恻隐之心则需要的是最温柔的怜悯,也许,算是阿基的波希米亚式怜悯。她是个幸运的女人,被艺术家们爱上的女人都是如此。我是指真正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不吝于奉献真正的爱。

#阿基影展# 上海影城,。其实这部感觉就不如之前的那么阿基,一方面是法国演员的表演似乎不那么在(特别是芬兰产)阿基片表演的感觉里,另一方面整个电影的黑白色调不是阿基惯用的那套(倒是表演的某种僵硬似乎反而让我想起了“诗意现实主义”,也许我完全是记忆混乱了)。当然故事依然充满了阿基的关注/关怀(不过仔细想想,阿基对于另一方的描述其实就很少/模糊,更多问题似乎都归咎在孤僻/社会融入的不足),只不过最后的结局更具悲剧色彩,三位同盟中的艺术家所作所为也更具典型的感染力(这也是我稍微觉得不太阿基的地方)。最后的日语歌是阿基的个人趣味(也想知道更多信息),虽然也在情绪上其实足够贴合了。

他在墓地咪了一晚上,次日起来,从墓地带了一束花,给在他家借宿的女人。很赞的情节。还有,马蒂去讨债,对方说,我今天不能还你钱,因为我今天要约会,你看,她来了,你还是赶快消失吧。马蒂无奈离开,带着讨债讨来的戒指去换钱,当铺的老太太说,你把戒指当了,你老婆会伤心的。马蒂瞎话张嘴就来:不会,她跟一个开卡迪拉克的美国人跑了,孩子饿得哇哇叫。老太太问,多大了?马蒂慢吞吞地说,14岁,9岁。观众都以为他说完了,结果他继续说,6岁,3岁,1岁,最小的6个月。听得老太太下巴都掉了。

阿基所想描绘的是所有挣扎着的失意者,往往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难以维持。不单单是无产阶级,这次来到法国讲述小资阶级三兄弟的故事。无论是英、美、法、芬哪个地方,电影里的城市景观总是破旧、杂乱的。虽然本片中出现过凯旋门,但是从窗外望去的屋顶景观和二三线自建房没啥区别。阿基的拍法真的太省钱了,火车省了,舞台表演省了。进入法国之后台词变多了,但是失业异乡人依然会亲历逮捕和死亡。

8 考里斯马基一如既往的不乏暖意的底层注视来到巴黎仿佛也沾染了艺术的气息,极简的镜头甚至有几个场景以为是布列松的手笔。清冷简约地展现三位潦倒文青的遵循自我的生活以及这种平衡追求与生活的亘古难题。当个人只对自己生活把控时,内心世界的满足可以接受这种最大程度放弃面对生活问题的极大主观倾斜,而当涉及到他者尤其爱情的时候,这种钢丝上的泡沫轻而易举就会被击溃。而此时内心世界的丰富,看起来也只是多了几种慰藉的手段而已。

阿基的硬光中近景,几乎让整部电影都呈现出屏蔽外界-聚焦人物的状态。阿基独特的僵冷式表演,又令他们的言说完全以面无表情、如机械人般念台词的形式呈现,连幽默的笑料背后都能体味出对贫穷生存境遇的麻木。“贫穷使人无法呼吸”,也是这些艺术家始终处于“半吊子”境遇的关键所在——艺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艺术家也是终究要职业化的,对于当代人,艺术成了一门工作。如果无法找到职业化自己的方式,艺术与生活也都将难以为继。片中的三位文青,尤其是画家与编辑,从头便不断在这个层面努力,却终究失去一切,这也许是“贫穷艺术家”最大的悲哀所在,他们的艺术从不存在必然的出路,只有偶然出现的糖厂老板(资本),看似蠢萌其实精明,还能帮他们续一点命。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落寞而惨淡的艰难生活从未使他们丧失过尊严和对自我生活的追求,内心强大到何种程度才能具有他们这般让人敬佩的精神境界!他们对自己的落魄处境几乎淡定,但会尽所有以避免自己的女人受累。影片深刻揭示,一个人身无分文仍然可以潇洒独活,但当十分需要关照另一人而不济时,那种打击是最叫人难以承受的。电影的故事情节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黑白色调和演员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其具有一种令人难忘的既幽默风趣又悲伤忧郁的深刻的观影体验,宛如一个趣味十足而又令人哀伤的成人童话故事。

获得奖项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 / FIPRESCI Prize —— Forum of New Cinema
  • 第5届欧洲电影奖
    第5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Actor of the Year / 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Supporting Actor of the Year
    提名: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Supporting Actress of the Year / 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Film of the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