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怎么了?(2020)

Quo VadisUP:2021-12-07

《艾达,怎么了?》(波斯尼亚语:Quo Vadis, Aida?,香港译《突袭安全区》,台湾译《阿依达的救援行动》)2020年上映的波斯尼亚战争片,由亚斯米拉·日巴尼奇制片、执导兼编剧,12个国家共同参与制作。影片入选第77届威尼斯影展主竞赛单元,获提名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奖。

演员表影评剧照
艾达,怎么了?

评分:7.9 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编剧: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主演:贾丝娜·德尤里奇克 / 伊兹丁·巴乔维奇 / Dino Bajrovic / 约翰·海尔登贝格 / 雷蒙德·提哈瑞 / 波利斯·伊萨科维奇 / 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 / 雷豪特·比瑟马克 / 特恩·吕伊克斯 / Juda Goslinga / 耶琳娜·科迪奇·库雷特 / 厄明·布拉沃 / 伊迪塔·马洛维奇 / 米哈·赫尔肖夫 / 桑内·丹·哈托格 / 艾莉娜·梅尔彻尔 / Emina Muftic / 玛利洛·尼佐维奇 / 露娜·米乔维克 / 乔万·齐瓦诺维奇 / 埃尔敏·西贾米贾 / Boris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01分钟地区:波黑 / 奥地利 / 罗马尼亚 / 荷兰 / 德国 / 波兰 / 法国 / 挪威 / 土耳其
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波斯尼亚语 / 英语 / 荷兰语 / 塞尔维亚语
影片别名: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
上映:2020-09-03(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8633462

剧情

1995年7月11日,曾任学校老师的联合国翻译员艾达·塞尔马纳吉奇来到塞族共和国军占领的斯雷布雷尼察,赶在当地军人屠戮黎民百姓前夕救出家人。影片伊始,艾达在联合国将军汤姆·卡雷曼斯(英语:Thom Karremans)与斯雷布雷尼察市长的会议上做翻译。卡雷曼斯向与会组织承诺,如果来犯的塞族军队违反联合国之前下发的最后通牒,联合国和北约会发动空袭,斯雷布雷尼察会划为“安全区”。市长沮丧地向他透露,拉特科·姆拉迪奇的塞族军队已经在攻击他们的城市。卡雷曼斯拒绝保护脱离军队进攻的难民,让会谈陷入僵局。

艾达的丈夫尼哈德及两个儿子哈姆迪亚和塞乔就在逃难的队伍中,他们来到附近的联合国营地寻求庇护。艾达以翻译官的身份,获准与部分难民一同进入挤进条件恶劣的营地,与此同时有好几千人无法禁入营地。艾达在营地里找到尼哈德,跟卡雷曼斯说尼哈德受过良好教育,可以帮助他和姆拉迪奇谈判。同一时间,快要不堪重负的卡雷曼斯想尽办法联络上联合国的领导人,请求下令空袭,结果发现领导人在度假。姆拉迪奇率军队浩浩荡荡进入斯雷布雷尼察,开始大肆屠戮平民。艾达将塞尔维亚日渐明显的谎言与联合国的虚假承诺翻译给难民听,其中不乏她的朋友和邻居。她很想给两个儿子找到藏身之处。

尼哈德和另外两个平台出席了联合国和塞族军队的闹剧谈判。回到营地,艾达惊讶地发现之前的学生竟然加入了姆拉迪奇的军队。学生要她说出哈姆迪亚和塞乔的去向,她谎称两个人逃进附近的树林。为了挽救姓名,卡雷曼斯屈服于姆拉迪奇的操纵。姆拉迪奇谈起条件,说会安排平民在联合国的护送下去到安全地带,得到联合国代表团同意,使得他可以不受约束地接触手无寸铁的平民。艾达向联合国领导人施加压力,以此牵制姆拉迪奇,结果被破坏性的官僚主义阻碍。姆拉迪奇“撤离”大量难民,将男孩和男人与女人和老人分开。艾达认为,由于联合国放弃护送责任,男性会遭到残酷对待,女人和老人会被杀害。

最终所有难民被撤离,艾达此时意识到尼哈德、哈姆迪亚和塞乔正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打算用尽一切必要手段保护他们。然而,她无法拿到假的身份证件,恳求联合国出手保护他们,或是安排秘密车辆带他们撤离也被冷酷对待。她让联合国的士兵朝两个儿子的腿开枪,让他们撤离到医院,却被告知所有医疗运输车在抵达目的地前突然故障。到后来,一辆巴士接走哈姆迪亚和塞乔正。艾达跪求法兰肯少校保护他们,法兰肯却说只有尼哈德能留下来,因为他可以当平民志愿者。尼哈德说愿意让其中一位儿子取代自己,法兰肯拒绝了。尼哈德陪着两个儿子离开,留下伤心欲绝的艾达。尼哈德、哈姆迪亚和塞乔与其他男人一起被载到一栋大楼里,排着队被机关枪处决。

多年以后,重新当老师艾达回到斯雷布雷尼察,来到曾和家人一起住过的房子。如今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塞尔维亚的家庭。她问其中的年轻妈妈有没有找到她家人的照片,结果被对方冷冰冰地说没看到尼哈德、哈姆迪亚和塞乔的尸体。艾达怒火中烧,要女人赶紧滚,便转身离开。她在楼梯碰到之前折磨过她的人,对方发现自己也住在她曾经的家,一言不发。后来她来到一栋大楼,看到大屠杀受害者尸体鉴定工作正在进行。她在满是遗骸和旧物的房间里逛了逛,找到儿子穿过的衣服,泪水夺眶而出。影片末尾,艾达看着刚被找到的家人照片,望着学校的孩子们表演音乐剧,笑容挂在脸上。

阵容

  • 雅丝娜·久里契奇(英语:Jasna Đuričić) 饰 艾达·塞尔马纳吉奇(Aida Selmanagić)
  • 伊祖丁·巴伊罗维奇(英语:Izudin Bajrović) 饰 尼哈德·塞尔马纳吉奇(Nihad Selmanagić),艾达丈夫
  • 鲍里斯·伊萨科维奇(英语:Boris Isaković) 饰 拉特科·姆拉迪奇将军
  • 约翰·海登伯格(英语:Johan Heldenbergh)汤姆·卡雷曼斯(英语:Thom Karremans)将军
  • 雷蒙德·蒂里(英语:Raymond Thiry) 饰 罗伯·弗兰肯少校(Major Rob Franken)
  • 鲍里斯·里尔(Boris Ler)饰 哈姆迪亚·塞尔马纳吉奇(Hamdija Selmanagić),艾达儿子
  • 迪诺·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ć)饰 塞乔·塞尔马纳吉奇(Sejo Selmanagić),艾达儿子
  • 赖诺·布瑟梅克(Reinout Bussemaker)饰 罗本博士上校(Colonel Dr. Robben)
  • 犹达·戈斯林加(Juda Goslinga)饰 鲁顿中尉(Lieutenent Rutten)
  • 耶莱娜·科尔迪奇·库雷特(Jelena Kordić Kuret)饰 沙米拉(Chamila)
  • 利雅得·格沃兹登(Rijad Gvozden)饰 穆哈兰姆(Muhaream)
  • 埃米尔·哈季哈菲兹贝戈维奇(英语:Emir Hadžihafizbegović) 饰 约卡(Joka)
  • 埃迪塔·马洛维奇(英语:Madita) 饰 维斯娜,约卡妻子
  • 特恩·路易克斯(英语:Teun Luijkx) 饰 明杰斯上尉(Captain Mintjes)
  • 乔斯·布劳尔斯(Joes Brauers)饰 博杜安(Boudwijn)
  • 埃尔敏·布拉沃(英语:Ermin Bravo) 饰 市长
  • 索尔·文肯(Sol Vinken)饰 士兵拉默特(Soldier Lammerts)
  • 米查·赫尔斯霍夫(Micha Hulshof)饰 德·汉少校(Major De Haan)
  • 阿尔班·乌卡伊(英语:Alban Ukaj) 饰 塔里克(Tarik)
  • 阿明·西加米亚(英语:Ermin Sijamija) 饰 拉洛维奇(Lalović)

发行

影片于2020年9月3日在第77届威尼斯影展全球首映,2020年9月13日在2020年多伦多国际影展放映。2021年2月,Super LTD(英语:Neon (company))买下影片在美国的发行权,2021年3月5日在美国线上影院(英语:virtual cinema)发行,3月15日登陆流媒体平台。

评价

专业评价

汇总媒体烂番茄根据54条评论为影片打出100%的新鲜度,平均得分8.8/10。网站共识写道:“《艾达,怎么了?》通过描绘一名女性悲痛的情感挣扎,生动展现战争造成的毁灭性人员伤亡。”Metacritic根据16条评论打出97/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评”。

《新政治家》的瑞安·吉尔比(Ryan Gilbey)评论:“日巴尼奇用久里契奇的表演作为引擎,把事实打造成一部有说服力、制作严谨的电影,充满悬念,如同定时炸弹那样的惊悚片。”IndieWire的裘德·德瑞(Jude Dry)认为“日巴尼奇直面暴力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罪孽”。《卫报》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表示,“25年过去了,是时候回顾斯雷布雷尼察的恐怖了。凭借着敏锐的同情心和坦率的态度,日巴尼奇做到了这一点。”

《综艺》的洁西卡·蒋(Jessica Kiang)认为影片“不算历史修正主义”,如果有的话,“《艾达,怎么了?》是在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重新聚焦受害者在邪恶风暴前夜的困境。这场风暴不只大屠杀本身,还包括更大范围下制度失灵、国际社会漠不关心的罪恶。”《泰晤士报》的凯文·马赫(Kevin Maher)认为影片是“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最具煽动性、最有诚意的电影作品”,指导演“给斯雷布雷尼察幸存者仍然承受负担添上令人不安的结局”。

奖项

2020年9月,波斯尼亚选送《艾达,怎么了?》角逐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奖。影片入选15部电影的短名单。2021年3月15日,影片正式获得该奖项提名。影片还获得第50届鹿特丹影展观众奖和2021年哥德堡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提名。在第36届独立精神奖上,影片获得最佳外国影片奖。2021年3月,影片在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赢得最佳外语片提名,导演日巴尼奇赢得最佳导演提名。

参见

  • 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名单

艾达,怎么了?剧照

艾达,怎么了?艾达,怎么了?艾达,怎么了?

简评

聚焦波黑战争中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大半部分只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和她联合国翻译的身份,来观察事件的发生,琐碎又略为沉闷,但真实的事件,本身就足够悲天悯人。阿依达,你往何处去,你哪也去不了。她想尽一切办法,终究不能挽回家人,只能看着他们上了塞族不知开往何方的汽车。对屠杀的处理很见功力,受惊的人群抱头等待命运,架起的机枪,镜头转到屋外,逐渐拉远,枪声四起,画面一片雪白,时间来到了多年后的冬天。阿依达回到故土,要回自己的公务,寻找丈夫和儿子的白骨,再次做起老师,天真的孩子们,仿佛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

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以一个女翻译的视角来呈现,影片也重点刻画了毫无人性的塞族军队、无辜的波黑难民、有心无力的荷兰联合国维和部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塞族军队和波黑难民,他们在不久前还是一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邻居,他们是朋友、是老师和学生,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以种族和所谓国家为口号的战争,在摧毁着人性和生命,但实质上战争却没有带来任何的荣耀,在结尾,多年后重返斯雷布雷尼察的情节中,刽子手和受害者又重新聚集在一起,仿佛曾经的悲剧没有发生过似的,但不经意间闪过的一丝尴尬和无奈又在说明沉重的过去远没有那样的风轻云淡,下一代会在这片沉默中选择对这些现在已经无人提起的往事视而不见吗?导演意图强调的是和解的基础是不要忘记,而不勇于面对的和解注定也没有意义

#SIFF 以为艾达的翻译设定,会是一个女翻译痛失一子后领导人民起来反抗的故事,果然对战争不应该存有任何的浪漫想法。纪录片式的电影,全程压抑到近似于看了一部惊悚片,除了片头的女性尸体外,没有直接展示任何一具尸体,却用各种镜头侧写极力营造出战争的窒息感,还有对联合国人员不作为的批判。比较喜欢的是影片表达了一个矛盾,即个人的私心冲撞强硬的体制,是否能徇私在门口放进一两人,或是在名单上多添一两个名字。“这样很可能引起暴动”,所以作为螺丝钉的存在,个人只有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免于责任的指摘,但却酿成了更大的悲剧。

战争中最为草芥的就是人命,而人类在战争中的求生欲也是最强的。本片的女主就因为是联合国的雇员,企图用身份的便利让家人逃离被屠杀的境遇。观众也许会反感女主一次次想要打破规则,一次次想走后门的方式来保全家人的行为,但这恰恰是人类的本能,电影倒是很真实呈现了那种每个人内心都有存在的动机,在生命目前都是自私的,绝无可能拿女主与辛德勒比较,明知道敌人拉出去就是面对杀戮,相信没一个人能泰然处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起源,波黑战争双方都是种族灭绝的施行者,双方都是受害者和施暴者,而本片只是着重展示的是塞族的残暴和联合国的孱弱,不过就拍摄者的视角来说也正常。屠杀镜头比较克制,而令人恐怖的却是被拉上车的那一刻,人为刀俎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想想当年南京那几十万的冤魂,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不想被屠戮只能身强体壮。

非常沉重!拍摄的克制甚至不能超越类似的种族大屠杀影片。反映波黑内战深深创伤的电影,女导演把握气氛营造可以,切入点很好:主人公艾达,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无助的、焦灼的母亲、一个绝望的母亲,为了丈夫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然而,联合国保护地又如何?荷兰的维和部队又懦弱,没有人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孤独的母亲,自己家也被刽子手占据……最悲哀是结尾,终于恢复表面和平的“居民区”仍旧杂居三方民族百姓,个个目光诡异。继续当一老师的她,看似平静,在礼堂看各族孩子跳舞的时候,大家都笑着仿佛一切都沒发生过?她与她们的微笑渐渐变成呆滞状态、僵硬、无神,耐人寻味……

(2021BJIFF)前晚在触目惊心中看完,所有观众屏息凝神,直到字幕滚动完进入黑屏室内缓慢亮灯。艾达用镜头特写向世界质询的眼神,让我不敢直视。更触目惊心的是,和历史相比,电影太"美好"了:穆斯林男子被拉到封闭空间枪决,而女人和孩子被一车车运送到安全地带。我在观影后去了解波黑塞尔维亚、穆斯林、克罗地亚的民族争端,历史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8372穆斯林死亡。男子被杀害、施虐、活埋,女人被性侵(甚至让子女观看),孩子被杀害在父母面前,很多运送女性的车辆不知所踪,人们为避免砍掉耳鼻而自杀,街上到处是尸体。

#奥斯卡拾遗补缺系列#看完这部最佳外语片就剩一部了,马克一下给自己拍拍。一直觉得这样的slice of life的电影往往是最简单有力的,把一个普通人放在一个impossible的时间地点,面对impossible的选择,再用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去捕捉ta的反应。在这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里,母狮一般的女主Aida,用尽全力也无法保全自己的家人。不但如此,多年后回到自己熟悉的公寓,鸠占鹊巢的不是别人,而是当年杀死无数无辜百姓的战争犯,还坐拥娇妻幼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结局,看似一笔带过,却是在沉重到窒息的slice of life之后,可以说是非常effective。扮演Aida的女演员贡献了足以提名任何奖项的精彩表演,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我有票会投给这部。

当冲锋枪从气窗伸出,切换到周边屋顶的人群听到密集枪声的惊慌失措四处逃离,屠杀的画面变为一个纯白色的空镜头,定格切换为白茫茫的雪地俯镜。导演的功力把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用这样的“留白”表达得隐忍而充满张力。当阿依达跌坐在满是尸骸的大厅,那情形让我想起了韩片《半世纪的诺言》的相认,教人不由得悲从中来。战争,从来是不分好歹青红皂白的,枪声响起,没有那么多主义,只有摧毁以及破碎。结尾是经年以后一段小学生学校表演的摇镜头,穿插着阿依达和其他苟且幸存者的笑脸和目光特写……日子可以重来,生活可以继续,笑脸可以再次绽放,但他们偶尔不由自主的停滞目光,让我们知道这段惨痛,将永远伴随着1995年波黑这座城市里8732个被屠杀男性的亲人们

如果不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我对塞尔维亚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五光十色的旅游宣传页上。实在难以相信,在接近21世纪的1995年,屠杀的行为还会发生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女主角演得太好了,细微的神态变化非常动人。电影的叙事相对克制,切入角度特别好,用一位翻译官、一位女性、一位妻子和母亲的眼睛去看这场战争,文化、政治以及身份之间的矛盾刻画得极佳。电影全篇没有多少正面的杀戮描绘,所有的冲突、暴力以及残忍都在细节中显露出来。等到战争停止,生活似乎还在继续,开枪的人和受害者坐在一间教室里,他们的孩子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阿依达,你往何处去?伤痕累累的民族,你们往何处去?

就我所知,波斯尼亚人、科索沃人、乌克兰人大都认为,西方太软弱、太绥靖了。他们自私,担心激怒对方、引火烧身;他们贪婪,在克里米亚被占领后仍然要修建与俄罗斯的第二条天然气管道;他们幼稚,以为给对方一些好处可以平息事端。俄罗斯们试图使你相信的是另一种图景:西方野心勃勃地扩张,通过这些弱小民族制造着冲突,威胁着自己的存亡。影片有一些细节很有趣,比如一名塞族士兵以前是女主角的小学学生,乱中碰面时还聊了几句家常;另一名塞族士兵在战争结束后观看学校孩子的节目,像个慈祥的爷爷。这使得中间部分的大屠杀成为了一个不可理解的事件,一个困扰和折磨观众的人性论上的谜团。

#突袭安全区#★★★★,又名《阿依达,你往何处去?》,以波黑战争的种族屠杀为背景,历史事件改变,这种片子比二战电影更震撼人心的点在于它的故事真实发生在1995年,也就是二十几年前的当代,而且比纳粹屠杀犹太人更令人悲愤的是,波黑战争的时候联合国维和部队起不到实质作用,希望到绝望的转变过程可能是最令人心惊胆寒的。阿依达是个为联合国工作的当地翻译官,然而战争面前她无法保证她的家人远离被屠杀的厄运,一个以女性视角铺陈的反战片,依靠女主的表演张力,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愿世界和平”永远不是个调侃的空话。——九戒影评

给3星怕人说我冷酷,给4星这伪剧情片除了控诉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以外没什么深度,还不如花一半的时间读历史书。塞尔维亚因为米洛舍维奇搞这一出导致国际形象不好,下台之后塞尔维亚经济也越来越不行。不过故事从塞族人嘴里讲出来会是另一个版本,至少克罗地亚亲纳粹搞大屠杀的事不能一笔带过。土耳其人资助这电影有点欠揍,波黑塞尔维亚冲突的根源是奥斯曼苏丹亲军(Yeniçeri)制度,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要么皈依伊斯兰教,要么送7-10岁小男孩到君士坦丁堡经历魔鬼训练成为苏丹贴身侍卫,消磨斯拉夫少年的民族意志为奥斯曼效忠,导致波黑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群体兴起。塞族人讲起这段历史可是对土耳其人恨之入骨哟。

获得奖项

  •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剪辑 / 彩色片最佳摄影 / 彩色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彩色片最佳服装设计 / 剧情或喜剧片最佳配乐
  • 第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9届金球奖
    第9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upporting Actor / 彩色片最佳摄影 / 电影-彩色片最佳摄影 / 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