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欲春宵(1966)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UP:2021-02-04

《灵欲春宵》(英语: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是1966年上映的美国剧情片,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伊丽莎白·泰勒及理查德·伯顿等主演,内容则改编自爱德华·阿尔比的同名舞台剧。为了扮演玛撒,伊丽莎白·泰勒不惜增重30磅,精彩的演出为她带来了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灵欲春宵

评分:7.9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编剧:恩斯特·莱赫曼 / 爱德华·阿尔比
主演:伊丽莎白·泰勒 / 理查德·伯顿 / 乔治·席格 / 桑迪·丹尼斯 / Agnes Flanagan / Frank Flanagan
类型:剧情
片长:131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拉丁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上映:1966-06-22
IMDb:tt0061184

情节

影片讲述一个晚上Nick和老婆Honey受邀到Martha家做客,着重刻画了George和Martha之间存在的家庭矛盾,以及George和Nick之间的分歧,Nick和Honey的一些往事等情感和家庭的问题。

演员

  • 伊丽莎白·泰勒 饰 Martha,家庭主妇,George的妻子
  • 理查德·伯顿 饰 George,历史系教授
  • George Segal 饰 Nick,生物学教授
  • Sandy Dennis 饰 Honey,Nick的妻子

奖项

本片是奥斯卡有史以来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所有13个奖项提名的电影,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 最佳女主角:Elizabeth Taylor(这是她第二次成为奥斯卡影后)
  • 最佳女配角:Sandy Dennis
  • 最佳艺术指导(黑白片):Richard Sylbert和George Hopkins
  • 最佳摄影(黑白片):Haskell Wexler
  •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Irene Sharaff

如同舞台剧,名称是从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中的一句对白「谁怕大灰狼?」(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而来,不过就用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名字代替「大灰狼」(在英语中,Woolf与wolf的发音一样),但剧情却和伍尔芙没甚么关系。

简评

乔治&玛莎家一夜,字字珠玑,好戏连台。尽管这种表演方式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放在舞台上都太抓马),但还是有部分导演在坚持这么调教演员,比如多兰。那种层层递进,在揭示秘密的过程展现中产阶级普遍问题的流畅感值得称赞。两位配角没有沦为功能型人物,作为见证者的同时也对自我进行了一次剖析。

舒缓音乐、渐明亮的天色,像骤然升起来的灵性光点,迎上内含悲苦的需求,与许愿背道而驰,它们柔软地施放治愈,伤口都微微闭合,人从而可以发笑、碰触,和面对星期日;夜中流淌优美音乐,在宏大氛围下捕捉一对晚归亲密的人,灵敏的镜头,将要贴近人们被翻搅、互相翻搅、互相观看时惊愕发亮的褶皱,吼叫着吼叫,展示人多变、软烂、而粘腻不分。清明而坦诚的浪漫、泛滥而公开的肮脏,被爱带来此处,Martha和George,亟待切割却密不可分。

奥斯卡历史上一部很具意义的电影,也是李安狂赞的电影,伊丽莎白·泰勒二获影后之作。看似反常的极端戏剧性包裹的是永恒的婚姻之殇,剧本密集的台词再给电影隐性的内核复魅,而纵深镜头尤其是手持在黑白电影中的早期使用在给电影祛魅。剪辑和空间上对于密闭环境的打破使舞台剧剧本焕然一新,教科书级别的改编。“人们从未忘记过真相,他们只是越来越乐于撒谎。”无法剥离的恨来自于永远无法满足的对对方的期盼,婚姻的厮杀到最后没有报复成功的欣慰只有意味深长的迷惘。爱情与痛苦永远如影随形。

看得我既震惊又痛苦,震惊于整个故事的文学性、戏剧性、电影性都如此之强,写成小说做成舞台剧拍成电影都会非常精彩,婚姻多破碎,台词就多轰炸,空间就多拥挤杂乱,从第一句台词以及第一个场景开始,就在宣告这个婚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整部电影就一直喋喋不休于这点,因此也看得很痛苦。同时很震惊于泰勒的演技,《夏日痴魂》真是错怪她了。也算是复杂叙事吧,抛出了很多谜面,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谋杀父母的孩子与杀了孩子的父母,看到最后我只能象征性理解理解了,不过这就是无形胜于有形之处,就像那钟声,无人敲响,但末路已至。最惊喜的是摄影和调度,大特写用得很惊艳,人物摇晃的主观运动镜头,以及如灵光闪现的特殊视点。室内剧真的非常考验节奏,台词、表演、镜头、情节、音响、剪辑、调度,几乎就是电影的灵魂。

婚姻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到《毕业生》迈克·尼科尔斯一直在探讨两者与生活之间的关联。面对这一捅就破的婚姻男主选择了忍让,那是因为他知道在这段关系中他处于劣势的地位,女主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她越来越觉得这个枕边人不能满足自身想要的种种一切。这不仅讲的是一个关于门当户对的故事,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电影,不是因为它创造的十三中五的奥斯卡奇迹,而是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虚伪与丑恶以及危机婚姻中富含的一切元素。泰勒将她的女王范从《埃及艳后》移植到本片,只是用歇斯底里的蛮横替代了性感妖艳的高贵。让人不得不服更是黄金时代的名不虚传,在《婚姻故事》大热之时,早在60年代这部幻灭神作已经给出无情的警告:女人不要被披着光鲜华丽外套的道貌岸然者所迷惑,而应该用人性中的真善去审视一个男人。反之亦然。

看完觉得灵欲春宵这个中文译名其实很有灵魂。一个完美的泥沼婚姻,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夫妻二人的婚姻故事,人物状态和他们这栋年久杂乱的房子一样到处支离破碎,却在经年累月的折磨中熬过来,越熬越恨,越折磨越依赖,他们在死气沉沉的沼泽里越陷越深歇斯底里,也越来越离不开对方。有几个镜头扭曲空间距离来反应人物亲疏关系的地方很有惊悚的冲击力,很喜欢理查德伯顿这一身不得志的毒舌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有几处单人镜头真是充满韵味。诺兰长得有点像他。

一部非常经典的黑白影片,这个电影的戏剧冲突和人物结构真的做的太棒了,因为这是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电影,居然可以用这种形式拍完一部影片真的让今天的我感到佩服,简单的场景和两对人的关系完成了一部人性复杂的剧情电影,简单而真实又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冲突,人性的尔虞我诈委曲求全等等的深度刻画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奥斯卡上唯一的一部获得所有奖项提名的电影,多年之后有一部杀戮的影片我觉得是给这部影片的致敬,拍的也是非常不错的大家可以观看一下!

三星半。电影很见功力,但我不喜欢。典型的从戏剧改编成的电影:强冲突,小空间,高密度的台词输出,时时刻刻演员们都在飙戏——电影里四位演员的表演质量都值得一座奥斯卡。伯顿的表演全片中最佳,这次没拿下,又早逝连成就奖的补偿都没拿到,实在遗憾。题眼在于那句幻想和现实的分辨,分得清,分不清,有什么区别呢,毕竟生活如此虚无,只有靠彼此怨恨、撕咬才能挨过去。这样的电影看得太累了,主题很累,随时随地准备炫技的表演很累,这样的表演还可能投入进了伯顿和泰勒的现实情绪就更累了。

9/10。,婚姻这盒过期的菠萝罐头终于被揭盖,散发出强烈的腐臭气息——美好原来只是一种想象;,「开枪出伞」这个镜头可谓神来之笔——反抗或是顺从都不到底,都难遂意; movie的代表之作,除了女配以外其他三人表演都极其出色,相较之下《革命之路》实表虚里;,悲伤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我们看着这样的故事一再发生却无能为力。(豆瓣日历今日推荐——伊丽莎白·泰勒逝世10周年)

特写的使用和演员的表演都是炉火纯青,Taylor和Burton中年夫妻的微妙气场全都有了。可是,如果是本身就不觉得“有孩子”是一个家庭成立之必要条件的观众的话(比如我),就完全无法被电影说服。尤其放到今天来看,这究竟还是像影评所说的“中产阶级家庭创伤”叙事?玛莎究竟有必要“疯”吗?

一则讲述了反道德是可怕的,但是背负道德沉重十字架也是困苦的故事。尼克尔斯秉承了戏剧无情鞭挞社会建构,刺破人心流出真挚之血的传统。用电影镜头的摄影机当做戏剧舞台的“第四堵墙”窥视两个早已被悲痛伤害得千疮百孔的家庭在道德面前的角力,不经意间抖落道德对人本质束缚而渐露自我的故事,在这里编导用冷静到几乎不带感情的手段表达两对夫妻他们在彼此间的疯狂、轻薄以及肆意狂张,而这正是人类在舔舐伤口时所本能的表达,悲伤永远困在你我中间,无法逃避,只有借着他人的怀疑与复杂的倾听,你本身才有勇气去回溯种种在你心中的伤痕。

牛逼牛逼1开头镜头与弦乐,绝美,又是一部视听超棒的片子!2镜头内部调度,高低左右转换3说话的节奏,奇怪的性格4特写,透过缝隙,两对夫妻的站位,生物比数学更好,生物研究肉,染色体婚姻关系,从历史学教训,你不需要假枪,他一直在倒酒来回倒,取下头箍,更加自由任由醉意散发,愤怒地来回特写跟镜头5婚姻生活争吵《婚姻故事》《革命之路》,更狠的是在外人面前展现6每个性格怪异说话跳跃的人,每个神级演技的演员7重复指代错误的人重复否认:她不是我太太,谁才是;几次歌曲,背景音乐8爱恨交织,两人突然同一阵线9一人两人三人四人不断变换

获得奖项

  • 第1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配乐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3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3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第24届金球奖
    第24届金球奖
    提名:Best Actor - Drama / Best Actress - Drama / Best Supporting Actor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est Director / Best Screenplay / 最佳剧情电影
  • 第2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c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