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柿子(1996)

紅柿子UP:2021-02-01

红柿子

评分:8.9 导演:王童 编剧:王童
主演:陶述 / 石隽 / 张世 / 鲁直 / 刘若英 / 赵正平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68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Red Persimmon
上映:1997-04-13(新加坡)
IMDb:tt0116558

红柿子简介

从大陆撤到台湾的一批将士及其亲属中,有一个来自河南的大家庭。除了将军的跟班福顺和姥姥(陶述 饰)中意的那副齐白石的柿子图意外走散,家里人口总算齐全的到达了台湾。
  换了一个新地方,姥姥各种不适应,被将军女婿(石隽 饰)许诺不久就能重返老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很少再被提及。横在一家人面前的是生活的难题。家里小孩众多,物资匮乏,但点子颇多的姥姥常常化腐朽为神奇。像是把女婿照的X光片裁成多份做写字板;跟教堂的修女弄好关系得到面粉牛奶;把女婿的锦旗做成孩子们校运会的旗帜等,过程中惹出不少笑话。而没了官职的将军则和妻子倒弄起养殖业,鸡鸭青蛙鱼轮番上阵,还卖过铅笔,但都没能赚到钱。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孙辈渐渐长大,而福顺(赵正平 饰)意外地和这家人再次相遇,带来了姥姥的那副柿子图及那份不曾离去的乡愁。

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王童 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陶述 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美术设计李富雄

简评

山里陪奶奶看系列# 刚好和《悲情城市》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都是蒋退回台湾后的那段日子 ,也是关于两个大家庭的故事。不同的是一个是台湾本土的家族,一个是外迁过来的家庭(都折射出两位导演自身的经历),但在那个时期的台湾都经历着相似的经历。而看这部的时候会想起侯导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因为两片都有一位老太太。不过这部片子选角有些问题,大陆去的,一般乡音很难改,结果用的都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演员,除了老太太和随从老杨有大陆生活经历,其他都是一股台湾腔,让人出戏…… 一大家子十几个孩子真是吓人,常年在外打仗的将军父亲回来连自己孩子的名字都记不住……后来退下来后没事做只能靠养鸡卖鸡蛋养家糊口,后来又倒卖起进口纸笔,为给孩子们交学费贱卖掉家里的古董字画,包括姥姥那幅珍藏的齐白石《红柿子》……活着是真难……

被历史改变的人生没有对错,结尾送葬队伍与一列行军意外相遇,恐怕是全片在红柿子挂满枝头外最叫人感慨的场景。字幕播完送葬队伍跟大兵队伍由不同方向出画,一切都结束了。不会再有牵挂着红柿子的姥姥,也告别了打来打去的战争历史。历史的反身离开是《红柿子》的中心主题,有着故土情怀的一辈人走了,剩下的空是感怀。回归台湾电影,1996年之后,带有点滴乡愁和过去未来的电影一并消亡,《红柿子》是个完整的句号。政党轮替、绿色抬头、族群分化,电影根植的土壤变质造成历史真实的缺失和遗忘

9。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到最后就想,我得重新再看一遍。第一遍三个小时,角色有点多,导致看得我很懵,直到后半段感动得不行。第二遍再看,观感也得到了提升。姥姥很可爱,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产生了共鸣。确实,这就是台湾的《活着》。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就是真真实实的事情,感触很深。最后面,看着姥姥的背影,生怕姥姥摔倒。但,姥姥还是离我们而去了…我也舍不得卖姥姥的《红柿子》,不知道姥姥还有没有去买红柿子吃…看到高要(张世)开心我也很开心。

电影讲述一位乐观、开朗的外婆,随着将军女婿从大陆撤退到台湾来,虽然在台湾的生活已大不如前,家里小孩众多,物资匮乏,但外婆总能将11个外孙教养、安顿好,并且让大伙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点子颇多的姥姥常常化腐朽为神奇,像是把女婿照的X光片裁成多份做写字板;跟教堂的修女弄好关系得到面粉牛奶;把女婿的锦旗做成孩子们校运会的旗帜等,过程中惹出不少笑话。而没了官职的将军则和妻子倒弄起养殖业,鸡鸭青蛙鱼轮番上阵,还卖过铅笔,但都没能赚到钱。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去,孙辈渐渐长大,而意外地和这家人再次相遇,带来了姥姥的那副柿子图及那份不曾离去的乡愁。电影不仅具有浓烈的自传色彩,也是反应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真实历史。电影对情感的描述是委婉而质朴的,深具人文关照,这部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电影,家庭日常朴实又不煽情。

十分平实的镜头语言,把所有故事收束到一个家庭的视角,不慌不忙地讲述,有返璞归真之意,足可见王童的自信从容。姥姥慈祥持家,老年优容俏皮成就一影史人物典型,爸爸外威内慈,赋闲在家后性格转变之精细刻画尤堪称道。两个人物如两根定海神针,前者把住了戏剧核心,后者守住了影片神韵。观众用两个半小时陪一家人走过十数年温情人生,导演最后却突然用一块红布将观众的情绪掀翻,最终一个长镜头,谁能说这不是家庭史诗片最好的结尾呢。

台湾的老片子,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一个将军一家努力生活的故事。对大陆的思念没有可以描写,但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成长的快乐和烦恼,老人的智慧都绘声绘色。故事开始于逃难,忘记带了齐白石的画《红柿子》,辗转多年《红柿子》也跟着到了台湾,家道艰难,不得不把《红柿子》卖掉维持家计。故事由红柿子串起来,以姥姥的去世结束,这种娓娓道来的诉说人一生的电影,不得不爱。

看完王童导演的作品《稻草人》、《香蕉天堂》和《无言的山丘》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再看这部《红柿子》,只觉得惭愧,至今才知道中国有这么优秀的电影导演,有这么优秀的演员。尤其时剧中扮演姥姥的陶述女士,有怎样的言辞褒扬她都不为过。去台湾的军人中有两位可称将门虎子:白崇禧将军的后人白先勇;王仲廉将军的后人王童。(另外补充一点:电影《红柿子》中的父亲的原型其实就是导演的父亲王仲廉将军。

带有再明显不过的回忆色彩,里面那些角色设定和细节,确实一看就是有原型有生活场景做底子的,硬编编不出来。也是从这一点出发,姥姥这个角色被很多鲜活真实的细节支撑着,加之演绎也好,所以塑造得极为成功。一开始被满屏幕的熊孩子吵得头疼,到后面慢慢露出微笑,也属于这片子拍得可以的一项直观体现。如果说要提瑕疵的话,其中的角色口音是个问题,主要就是孩子们,刚开始都还在老宅子里呢,就已经满口台湾腔了;而张世的四川话其实已经算学得可以的了,但仍然还有点“外地人学方言”的味儿(这个算吹毛求疵)。另外很难忽略的一处,片中那个老实巴交的福顺,真的就是后来《康熙》里面咋咋呼呼的赵正平赵哥……

蓝光原盘画质还行,讲述国民党军官总司令败退,逃到台湾一家人的生活状态,2个多小的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一家子人在台湾的生活琐事,看似是在讲述一家人的生活琐事,实则是在讲述记录总司令的妈妈也就是姥姥,的生平事迹,喜欢姥姥一把年纪还有这样对艺术的见解和欣赏以及追求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一些废物利用的处事方法,姥姥是个了不起的人,随着姥姥的去世故事也画上了句号,结尾处理的不错很巧妙,不错的电影以收藏!

,《红柿子》可以做出的解读空间很多,于我则惊讶于它对平淡的揭示。我们可以试想,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认为我们过往的人生是“平淡”时,自以为的不足尔尔却被我们忽略了,这平淡隐藏的巨大的悲、巨大的喜。当我们沉浸在平淡的《红柿子》时,某一刻总会幡然醒悟:平淡从来都不意味着不必讲述,或言之不值一提,事实上平淡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平淡的人生就像平静的水面总是翻起阵阵涟漪,当你足够仔细的观察和体会着水面,就会发现涟漪就是惊涛骇浪,但无论多大汹涌的悲喜破浪,置于人生的历史中,也不过就是阵阵涟漪。所以《红柿子》不经意间就抽离了时间流逝的失落感,故意调快的挂钟、只起装饰和礼物作用的手表,时间在平淡的人生面前似乎一文不值。或许我们可以以此来印证霍金所说的“时间是一种错觉”。

一个家庭的历史,十一个孩子的童年,小桥流水般的娓娓道来,将片长三个小时的家长里短,细腻流畅而且情感真挚的呈现出来,不但不觉枯燥乏味,反倒觉得亲切有趣。很喜欢台湾导演这种自然主义的手法,不着痕迹又足见功力,除了王童导演的影片,还有侯孝贤和杨德昌的作品。片头片尾那一树的红柿子,那是回不去的家,解不了的乡愁,但就像是老人不得不卖掉的画,只能背负着思念,承受着失去,为了生活的继续,为了家庭的明天,一步一步向前走。

个别固定长镜里表演痕迹有点重,那是我在将近三个小时里为数不多的出戏时刻。是王童的《童年往事》,但用力更工巧。侯导的风格是恬淡和留白,而王导则尽量戏剧化。用全知视角铺展烟火气的生活,用绵密的细节完成家族往事书写。拉出时空跨度但并不追求波澜壮阔,是非常私人、非常熨帖的讲述方式。没有渲染什么国仇家恨,而呈现出一派天真自然的图景。短暂的黑白的上海段落过去之后,彩色的台北也带领叙事变得诙谐起来。像一阵太平洋的暖风,不时让人眼底湿热。同时塑造出了中影史最可亲可爱的姥姥形象之一,是有智慧也不狭隘的仁慈长者。

获得奖项

  •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美术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