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2002)
UP:2021-04-07《小孩不笨》(英语:I Not Stupid),是新加坡新传媒星霖电影公司于2002年发行的电影,由新加坡著名电影人梁智强自编、自导、自演。向云、刘谦益、黄柏儒、傅丽玲、秦顺薏、李创锐、洪赐健及陈雪儿等人演出。2002年2月《小孩不笨》于新加坡上映时曾连续拿下四周票房冠军,同时创下380多万新加坡元票房记录,并获得2003年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提名,但最后败给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
剧情
三个读书成绩都不好的小孩刘国彬、洪文福、邱达利在进入EM3这种「后段班」之后,小小的心灵才逐渐的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对小孩也没有优待。老师的看不起、同学们的轻视以及父母们的期待都使得他们非常苦闷,三人也在一起成了最好的朋友。国彬的妈妈给他的压力最大,因为刘妈妈深受没有文凭之苦不希望儿子步她后尘,因此奉行的是严加管教,对于国彬的绘画爱好一点都不重视。文福的妈妈因为丈夫坐牢,一个人努力支撑家庭而无暇去管教他,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好强的文福从被就读EM1的表哥刺激之后激起自尊心,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达利是生在有钱人家的小孩,做事没有主见,什么都听母亲的,过的也是一团糟。孩子们的父母也是一堆事情,国彬的爸爸在广告公司一直得不到认可,因为老板和客户都相信外聘人才,不信本土人。达利的爸爸也因为竞争对手的紧逼而生意日渐下滑,找了广告公司的创意却不奏效。新来的女老师却对EM3的同学们不歧视,鼓励他们要努力,发挥特长。在老师的鼓励下,三个孩子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可是国彬的成绩依然没有大的起色,在看到电视上有儿童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的消息,因而兴起自杀的念头。后来因为警察拦阻才捡回一命,父母也觉得造成这一切特别无奈。达利被父亲以前的员工绑架,文福为了救他也被歹徒一起绑走。逃脱的国彬依靠自己的绘画特长将犯人的容貌逼真地画出来,对于营救他们起到关键作用,达利和文福最后成功逃了出来。国彬的妈妈由于患病需要换骨髓,在老师的号召下,同学们和父母都来验血看能否挽救她。最终达利的骨髓符合要求,可父母却不同意,但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国彬的爸爸为了感谢他们,专门为达利父亲生产的肉干做了全新的创意,也使他们的生意渡过难关。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文福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达利也终于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而国彬因为绘画方面的天赋即将到美国深造。最后片尾达利说出了讽刺观赏电影的人们。(拍手)
角色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梁智强 | 刘先生 | 广告公司制作人 |
向云 | 刘太太 | |
刘谦益 | 邱先生 | 肉干公司老板 |
陈美禀 | 邱太太 | |
黄柏儒 | 邱达利 | |
洪赐健 | 洪文福 | |
李创锐 | 刘国彬 | |
陈雪儿 | 邱欣莲 | 达利的姐姐 |
温淑如 | 李素贞 | |
郑咸斌 | 洪忠明 | |
林桂叶 | 忠明母 | |
王翠莹 | 文福母 | |
王舒仪 | 林老师 | |
王慧莹 | 朱老师 | |
徐冰 | 华文老师 | |
潘皇升 | 校长 | |
黄定贤 | John | |
郑世童 | 康先生 | |
梁荣耀 | 中国经理 | |
李国煌 | 绑匪 | |
莫小玲 | 训导主任 |
奖项
- 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亚洲电影提名
《小孩不笨》是一部社会讽刺喜剧电影,故事讲述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弊病,包括能力分班、新加坡华语问题等,透过三个小孩让观众看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如何影响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
在此片中使用到的语言有:华语(普通话)、英语及新加坡当地盛行的汉语方言-新加坡福建话(泉漳片闽南语),此片在同样使用泉漳片闽南语的台湾也是相当受欢迎的电影,电视台时常重播。本片后来也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小孩不笨》,由电影原班人马演出,而后来梁智强也推出漫画版。
小孩不笨剧照
- 梁志强 Jack Neo导演
- 向云 Yun Xiang饰 刘太太
- 梁志强 Jack Neo饰 刘先生
- 刘谦益 Richard Low饰 邱先生
- 陈美廪 Selena Tan饰 邱太太
- 黄博儒 Po Ju Huang饰 邱达利
简评
7分。目前看到的教育类电影,励志和包容向的比较多,这部属于后者。通过轻松的方式反应家庭教育中的摩擦,最终达成和解。三个小男孩,一个爱绘画,一个勇敢仗义,一个善良友爱,互相陪伴共同成长。如果哪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挫或迷惑时看看,会有调节作用吧。
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你们政府总把你们讲不纯正的语言当成国耻。一个人的文法与发音很标准但是内容空洞,那他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部字典而已”。口音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土的掉渣的乡音也很有亲切感,带着各地口音的外语,是每个人的轨迹,出身,文化等孕育的产物。语言无高贵低档之分,何况所谓的标准,也是人为定的。
最近家门对面搬来了新邻居,是虎妈猫爸配低年级小学生的组合,几无间断的因为背不出课文,做不来数学题的惨叫声(甚至国庆节都还有)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的这部电影,那被打得求饶乞怜的哭喊真像是把电影里的台词背了出来,让人感叹艺术不愧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我也想起来了,自己小时候也时不时在受委屈后想着从阳台上一跃而下(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理由居然是想让“欺负”我的爸爸妈妈伤心后悔,以舒心头之屈)。多亏该片导演优秀的镜头语言,把跳楼前小朋友那种彷徨,迷惑和惧怕的复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无意中因好奇心看了这部电影后就再也没有动过这类念头。
三个主角里最痛苦的一定是刘国彬——正在阶级滑落的中产家庭孩子。他和他的父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螺丝钉,必须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式来随波逐流,以此完成自己的阶级地位再生产,所以应试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二阶压力。全片所有的主观镜头都是这个可怜的小人的,我们看着他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走在读书-考试-考公-考编-死亡的独木桥上,还有可能根本考不上。相比之下,另外两个主角: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聪明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烦恼算不得什么。只有艺术和体育这类服务景观的行业适合中产阶级普通学生大展宏图。那为什么连金融资产阶级的父母都铆足了劲让孩子“读书”呢?因为时代。Terry的父亲说9·11后股价大跌,这是大输,母亲说做政府工,当公务员还是能赚大钱。也只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商人才会让孩子进入编制。看看几年后的次贷危机,一目了然。
一部经典的新加坡电影,反应了当时教育系统的不足。在新加坡读书压力大,小朋友如果跟不上脚步,父母也会面临崩溃的情况。小朋友是未来的主人翁,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和失败,给予支持与鼓励,了解孩子的需要。不管未来成功与否,只要孩子能健健康康,脚踏实地,向阳而生,做父母的也会感到欣慰。
这部影片是一部社会讽刺喜剧片,该片探讨家庭关系、小孩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既温情洋溢叉笑中有泪。影片中每个人的变化都出人意料,但却都合乎情理。是一个有关教育、成材的感人故事,有悲有喜,有爱有恨,令人动容。
当长着和我们一样的面孔,一句话里同时掺杂着闽南话,普通话和英语,用逐利而居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却又用华人的人情社会的那一套原则与人交往的新加坡人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或许在用华人传统的批评式教育方式去教育小孩学习西方文化价值观时,新加坡人自身也感到了身心不一的困惑。刻意的喜剧冲突,充满新加坡电视剧风味狗血式台词,这样的制作标准都达不到电影,浓厚的说教色彩,或许可以称之为教育片
,是印象中看的第一部新加坡电影,小时候应该看过很多遍,但记不太清,没有一次有这种清晰的感知和更丰富的思考。这次看到更多:教育的表层下,东亚家庭如出一辙的焦虑;外来文明,尤其是看上去更高等的西方文明如何塑造东方新一代;强调国际化和数据化的现代该怎么留下属于文字文明的角落;女性脸谱化形象(焦躁、口舌多、掌控欲)……故事有讲好了的,也有没讲好的,但有几处的触动很真。
当年的经典之作,在我心中就是殿堂级的电影。现在看回去,发现,其实就是中规中矩并加入了许多新加坡所有的社会问题。认为新加坡的华语其实还是不断的在以模仿别国腔调来沟通,没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风格就是喜欢把华语说得非常中规中矩,正正方方的,听了就觉得好不自然。 在这一点,我想新加坡还是有在不断鼓励大家学习华语的吧。希望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背景历史把华语说出自己的味道。或者至少把语言说得自然些。 导演的华语就非常自然。
以前央视引进的,当时在读小学,那时候我们班也分A组B组。一开始,我是B组的学生,就是中等偏下的那类,看了这部片子被刺激到了,然后就不停做数学题,后来进了A组,小升初考试也考的蛮好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长到无法想象,没有想好好上进,希望自己勿忘初心,摸清社会的底,迎头赶上。
三个典型的家庭带出三个典型的孩子。有钱人家的孩子却因为只听妈妈的话而没有主见,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接受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能被社会认可才算是有用的人的妈妈用爱的名义企图用鞭打的方式驯服孩子,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心灵;文福的妈妈身在底层,但文福十分刻苦努力,看到自身的潜能和周围人的鼓励。父母不好做,孩子也不好做,重要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相理解、包容,才能让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庭教育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同学介绍我看的,断断续续看完了。很高兴我没有错过这部电影,有笑点也令人感动,小演员们演得很好,性格鲜明,每一个家庭有不一样的难题,简简单单讲故事,直白,生动,又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英语夹杂着汉语,说话的语气也很有意思,插曲片尾曲都挺好听的。虽然是十几年前拍摄的电影,但情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