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劳(2019)

BacurauUP:2021-09-08

巴克劳

评分:6.8 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 小克莱伯·门多萨 编剧:小克莱伯·门多萨 / 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主演:芭芭拉·科伦 / 托马斯·阿基诺 / 西弗罗·佩雷拉 / 塔尔德尔·利马 / 鲁本斯·桑托斯 / 威尔逊·拉贝洛 / 卡洛斯·弗朗西斯科 / 露西安娜·索扎 / 卡林·特莱斯 / 安东尼奥·萨瓦 / 索尼娅·布拉加 / 乌多·基尔 / 布达·里拉 / 克莱比亚·索萨 / 丹尼·巴博萨 / 乔尼·马尔斯 / 克里斯·杜贝克
类型:剧情 / 惊悚
片长:131分钟地区:巴西 / 法国
语言:葡萄牙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杀戮荒村(台) / 夜鹰
上映:2019-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2762506

巴克劳简介

在不远的未来,Bacurau 村的女族长卡梅蒂塔逝世,享年94岁,全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几天后村民们发现村庄从地图上消失了。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 小克莱伯·门多萨 第68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金卷轴奖 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提名) 第8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简评

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寓言,作为戏剧舞台的封闭小镇巴克劳,得名于一种“飞得很高的鸟”。“土著”和“入侵者”是由语言所区隔的两方势力——逝去的长老、疯癫的(巫)医、被放逐的武士、守卫传统的老人、归乡的年轻人、以猎杀取乐的外来狩猎者、浮夸而腐败的地头蛇政客,这些高度脸谱化的人物所代表的历史符号不言自明;这也只是本片高度寓言化叙事的缩影而已。近未来的背景是很机巧的借“今”喻“古”设计,它让那架UFO形状的无人机出现得既合理又玄幻。于我而言,本片最可贵之处在于引导观众亲历拉美的“被发现”史——影片试图邀请我们来到巴克劳村民身旁,摒弃居高临下或隔岸观火的立场,感同身受地体验巴西人在近代史上的苦难。回想起那座记录着村庄历史的博物馆,在战斗结束后被刻意保留在墙上的血手印,显然是被当成了一件新的馆藏展品。

一部你完全不知道它会如何走向的奇特电影,也是充满力量与切实表达的电影,如今的确是罕见的,需要珍惜。开头的宇宙卫星观测与回村,即迅速进入到充满嘲讽气息的当代魔幻现实主义调性。“近未来版马孔多”巴克劳,在前半程经历一种轻喜剧式的民族志书写,在后半程则被逆转为杀戮与御敌的“战场”;既是历史在经历反哺后的重塑,又是对这份文化记忆的捍卫

。未来的巴西小镇巴克劳:小镇本地女族长死后当地各种古怪超现实的日常以及村民们联合抵抗入侵(入侵:占地+杀人)的一群外来美国人并终获成功。影片运用一些脑洞清奇的剧情走向(基本在前段)配合许多暴力枪战段落和出色的配乐营造了魔幻而激情的气质。不过本片叙事节奏较紊乱(且紊乱地缺乏影像意义):前段较缓,后段却完全是类型片节奏。

实在无法抗拒风格化的类型片……看片之前没看简介,瞅着一个开头还以为是那种裸体满屏但闷得要死的文艺片,从反派登场开始整个情节就跟艺术家喝了酒一样,环环相扣、四平八稳但隐约感觉暗戳戳地要起飞,最后40分钟直接变成爽片,震惊我一整年啊!!!叙事手法真的牛逼,气氛渲染太到位了,用空镜、慢剧情营造的紧张感让人简直喘不过气,写实化的镜头语言背后却是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诗歌之美与传奇之爽居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这个导演我粉了,太对胃口了。

和今年的《狩猎》几乎是同一个故事内核,这是后面才知道的,开篇真的很不错,一个原生态农村,寥寥几笔就充满了魅力,谁知故事中段会急转直下,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预想的走向,可惜的是女主视角消失了,乡村故事也消失了,但可能这也是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文本之上的政治寓言,南美自然的发展被北美这些跨国侵略者打破了,只有拿起枪反抗到底才是正途。

抖开故事的包袱后,编剧那点低劣幼稚的political agenda也昭然若揭了。这种植根于身份叙事、止步于仇恨话语的所谓殖民“隐喻”真正服务的对象是种族矛盾的激化,一旦此种意识形态露出本来面目,前半部描写小镇生态的活泼生动也登时被外溢的身份意识所挟持而失去了色彩。真是令人相当失望。

一个来自美国各地寻求刺激的武装小队,把巴西一个偏僻小村落进行电信和交通隔离后,作为狩猎场屠杀村民为乐。而小村当年就有成功对抗反叛军的历史记录,村民们拿起当年的武器反杀美国狩猎小队,引狼入室的黑心市长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隐喻了巴西本土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民,反抗国外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的压迫,并惩罚本土政客的意志。

前天看了一个小时,睡着了。昨天不甘心,继续看,完全没有维和感,前后完全是两个故事。只是后面的情节更扯,成了美国佬为减压去巴西杀原住民。真是出乎意料啊,前面还以为是软科幻呢。严重怀疑给 纽约时报 评2020年十大佳片的大姐也看睡着了,睡醒觉得一部电影睡一觉还能接上情节是件特NB的事。

故事发生在巴西一隅,广袤荒凉的山谷小村,老祖母的葬礼拉开了魔幻序章,前半段的推进有条不紊,重要人物,相互关系,对外联络,都散发着浓郁的南美风情。但自从摩托车手进入村庄,故事就开始有点变味,走偏了。个人感觉是导演没能掌控好魔幻现实和暴力美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很多线索也没有交代就断了,有点遗憾。但依然值得一看,希望他们有机会再拍续集。

细致欣赏一个巴西小村庄的异域风情真是不错的体验,前半部分的节奏太慢了,对我来说紧凑点更好。戏剧冲突也不是特别强烈,所以大部分转折都略显平淡,全片的悬疑重点集中于巴克劳为什么会在地图上消失,以及这些美国人为何要屠杀村民,借此展现政治隐喻,但最后的答案其实并没有特别惊人,创新性一般,政治隐喻的意味太重。全片以荒诞性为主要基调,但情节发展又没有特别极端,所以不太过瘾,视觉语言也算比较丰富吧,少见的裂焦都用上了,但因为节奏太慢,让人觉得乏善可陈,不过本片的B级片气质挺讨喜的

与导演前作《水瓶座》主题一致,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饱满的“马孔多”斗争故事,是显示特定社群和文化与强权、资本、全球化抗争甚至不惜采用原始暴力的政治寓言。可惜艺术和政治野心很大而结构过于散漫,先锋元素满满而表达能力跟不上,给缺乏拉美文化背景的观影者予一头雾水。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浓郁。巴克劳小镇虽然问题重重,但看到最后就知道小镇是一个灵魂可以得到安宁的栖息地。故事很简单,风格很浓郁,时间也过得极慢。片中那些侵犯巴克劳族人的身居高位的笑面政客和精神世界极度疲乏毁灭他人的现代白人是多么值得如此对待一把。

获得奖项

  • 第2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非英语片
  •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同志棕榈奖
  • 第68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第68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
  • 第5届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
    第5届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6届独立精神奖
    第36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55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5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3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33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