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线(1981)
Blow OutUP:2021-08-18
《凶线》(英语:Blow Out)是一部1981年美国惊悚电影,白赖仁·庞马编剧及执导。影片主角杰克·泰利由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他是个来自费城的电影音效制作人员,一次为低成本恐怖片录音效时,偶然录下了对一名总统候选人谋杀的声音证据。南茜·艾伦饰演萨莉·贝蒂那,杰克在这次谋杀案中救了她的命。配角包括约翰·利思戈和丹尼斯·弗朗茨(英语:Dennis Franz)。
情节
杰克是个音效师,为他的低级电影寻找尖叫声。一次采集大自然声音时,他偶然录下了总统候选人的车翻入河里的声音,并从车里救出了玩伴女郎萨莉。一些人得知此事后要杰克封口,然而杰克通过录音发现,候选人的车是被枪打爆轮胎的,他寻求萨莉的帮助,想要揭露真相。
当时卡普也在现场,拍下了录像,原来他和萨莉是被雇佣用来对付候选人的。伯克即是凶手,他意图加害萨莉,并谋杀了好几个女孩。萨莉偷了卡普的胶片交给杰克,经与声音合成能够明确揭示候选人是被谋杀的。没人相信杰克的故事,只有一电台主播对此感兴趣,他联系杰克,要他前往。
伯克假扮主播给萨莉打了电话,骗她带录像前去,杰克窃听了萨莉。伯克带萨莉混入自由日的庆祝人群,杰克赶到时已经太晚,萨莉被杀,狂怒的杰克最后杀死了伯克。萨莉最后的尖叫声被杰克用到了新的影片中。
演员
- 约翰·特拉沃尔塔 饰 杰克·泰利(Jack Terry)
- 南茜·艾伦 饰 萨莉·贝蒂那(Sally)
- 约翰·利思戈 饰 Burke
- 丹尼斯·弗朗茨(英语:Dennis Franz) 饰 Manny Karp
- Peter Boyden 饰 Sam
- Curt May 饰 Donahue
- John Aquino 饰 Detective Mackey
- John McMartin(英语:John McMartin) 饰 Lawrence Henry
简评
8/10技术炉火纯青,调度一如既往高水准,开篇的戏中戏凶手主观视角长镜、结尾男主抱住女主的旋转慢镜、剪辑室内的九周旋转长镜、大量的俯拍镜头、分屏、画面叠加这些都是帕尔玛善用的手段,但本片对于技巧的运用太满,视听上有些冗杂,如声音填得太满、镜头不够干练、桥段设计有些煽情与烂俗,这点得减分。剧情上整体尚可,但经不起推敲,角色的行为逻辑有问题(结尾男主可陪女主去,但未,以致女主死去),这就造成角色的缺位,只能靠华丽的视听来支撑场景,而这些视听又不足以塑造出角色,因此情感与场景多少有些割裂,影片本身设计的节奏也就被弱化了。结尾与开篇点题,男主用女主的尖叫声为电影配了音,案件也未侦破,这个结局颇有悲凉无奈之感,只可惜无论是陷入政治迷局亦或是人心难猜的角色状态,本片都把握不到位,让一个优秀的结尾略显乏力
结尾一路狂奔配合音乐棒得不得了,德帕总能把电影的口味弄成一种80年代的希胖,长镜头、俯拍、音效剪辑,场面调度看得人傻眼,惊魂记的浴室尖叫(结尾的口味也是厉害,等于中间都是插叙),西北偏北的角度,夺魂索的假布景,对话的窃听,还有那个环绕9次的360度长镜头,技巧的异化,声音的异化,从寻找到想摆脱,都化作天边的烟火与硕大的星条旗
4k标准修复版,正确片名应该叫爆胎吧,帕尔马这镜头玩的简直游刃有余,开场的长镜头,中间的旋转镜头以及火车站小姐被勒死的场景,都令人瞠目口舌,甚至明白了为什么他后来会去拍谍中碟,游行追车那场戏现在的电影都还在致敬模仿,剧情就差点意思了,乱七八糟的雄壮配乐也太多了,而且刺杀总统候选人的活儿为啥会找一个精神状态不稳定的人来做?现实生活中估计他一意孤行的时候就已经被灭口了吧,结尾的scream把影片的黑色感拉满了
《放大》的兄弟片(伪),其实也没什么可比性啦。布莱恩·德·帕尔玛,和张艺谋一样应该老老实实去做摄影师和打光师的导演。依然是稀烂的剧本和角色设计,但是不可否认地交出了几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影戏(片尾美国三色国旗下烟花中的红蓝光里女主角的死亡、搭配凄凉的配乐,悲情的浪漫充斥屏幕),当然还有标志性的分屏和裂焦,录音师将胶片里的无声影像和自己的录音结合起来还原真相的过程其实也是拍电影的过程,女人的死亡则是电影完成的最后一笔。
本片叙事纯熟、节奏把控精准,开头就引出的“元电影”概念不止于充当简单笑料,而是有机地融合进了电影叙事。显然受了希区柯克不少影响,片中随处可见巧妙的悬念构思,几场杀人戏的氛围塑造都张力十足,配合帕尔马精湛的视听语言,男主角拼凑出案件现场的那场戏毫无疑问成为了影片最精彩的一部分。不过,影片也有一些小问题。和希式大部分电影一样,男性主角是影片的绝对中心,音效师的角色丰满又真实,但女性角色则被塑造为愚蠢的花瓶、频频陷入危机,显然是用于推动情节的虚假人物。此外,一些情节的安插也颇为生硬。本片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佳作,帕尔马用他绝妙的构思和老道的处理打动了我。
有那么一类导演,明明讲的题材五花八门,大小制作都能轻松驾驭,但影片里总是有那种忧郁的基调和孤独的底色,那种强烈的作者印记会让路人摸不着头脑,但有小部分人却对其难以自拔。总之,德帕尔玛是这类导演中的佼佼者。对我来说,那种流动的爱意、内心的落魄和恒久的遗憾是最触动我的部分。也难怪昆汀很爱这部电影,毕竟片中丝丝入扣的情节、紧绷的状态和处理死亡的美学一直都是他的心头好。德帕尔玛对摄影的创新让本片的黑色电影感极度放大,对微小细节的把握也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就是那种能让人欣喜若狂的电影,你永远可以期待自己被下一场戏惊艳、感动。
这片子声画方面超级棒,甚至剧情都有可供解读的地方,“文森特”在这部片子里演技一流,人物都刻画的非常好,萨莉在天台尖叫时我就想到了开头的那段B级片缺少的尖叫配音,后来真的用上了,再配上导演的兴奋和Jack的绝望,对我来说已经是满分了。当年昆汀接受采访说自己独居孤岛只能带的三部电影,这是其中一部,他还说了“文森特”在里面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表演之一,如果有人觉得他的表演没那么好,昆汀就觉得和这个人再无讨论电影的必要,真巧,我也认同,特拉沃尔塔年轻时还挺帅
本以为是对于存在主义的解读(与《放大》恰好对立的行文方向),但实际上未脱离现世政治阴谋的结尾却给予了另一种世俗却极具宿命感的凄美,经典的帕尔玛旋转镜头下死去的可悲的政治棋子和灿烂的烟火盛典形成巨大反差,而影片最后的叙事轮回,重返录音室以真实遇难者的尖叫代替拙劣的尖叫,也用讽刺的口吻无声叩问着这场没有赢家,全员装聋作哑的丑闻事件。音响的全面介入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可德帕尔玛只是将声音作为一种证据和线索,在反复倒带的过程中寻找与视觉影像契合的确凿证明;或是成为了窃听机密的工具,以隐藏的身份推进阴谋的实施,但并没有对音响媒介本身进行解剖,实在可惜。(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悬疑片的结尾能赶上《放大》在我心中的地位了)
编剧够差的,影片前后段完全是两个类型,主角的形象编织得也很单薄。看到最后大段的慢镜音乐,既不能共情也圆不上故事,不知自己在看些什么,德帕玛花了很多心思在镜头上,但他做的那种表现性的视觉效果和前面偏黑色的类型也不搭边。这片非常使力地想致敬他喜欢的几个导演,但他既没能整体的去用悬念,也没想法发展内核里思辨的一面,光靠抒情乐和慢镜头是不能做出特色来的,一百个导爱情片的九成九要用这招(况且这片开头还是个黑色罪案类型)把这个和科波拉的《对话》一比差太远了。录音师工作的一些细节拍的有意思。尾声不错。
有人将电影前后呼应(对比)的声音(尖叫)譬喻为环状结构;并将反复采样、取样、重构爆胎,还原犯罪真相的过程,理解为元电影的叙事技巧。如此,则不能解释约翰·特拉沃尔塔痛苦捂住耳朵的结尾。如果在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技巧,则这部电影仍然讲述的是理性和激情,现实(真相)和虚幻的关系:恐怖片中的尖叫即性高潮,尖叫的质量决定了观众的喜好。观众从尖叫中得到快感,却不知道这种快感只是激情带来的幻想。如果转换到现实中,这种尖叫则是痛苦的,刺耳的。
开头影中影摆明了一个事实,人们多数时候只会相信自己想看到的,至于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多半不会有人注意到更不用说深究它,男主对尖叫声的态度还有警长让男主封口的桥段,无不在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新闻媒体和报纸成为政客的工具乃至名声的决定者,事实不过是很快就被淹没的声音,没人希望也不在意它出现,大众只相信“视觉刺激”那一套(7/10)
一段記錄所謂「真相」的錄影母帶與一齣巧設「騙局」的電影又有何區別呢?政治陰謀也好,色情泛濫,殘酷虐殺也罷,對大小媒體機構而言,僅餘能否成為熱話,提升收視率的價值評估;對安坐家中/戲院裡的觀眾們而言,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談資 ,獲得勝利的終究是牢牢掌握(不斷成長的)技術命脈,可從廢墟裡無限重生的底片:一旦被剝奪錄音技術器材的協助(長期收集的聲帶被兇手毀掉),喪失能動性的主人公便隨即陷入了天旋地轉的「眩暈」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