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好女(1995)

Good Men Good WomenUP:2021-07-01

《好男好女》是一部于1995年由台湾和日本合作的电影,由侯孝贤执导,由伊能静、高捷和林强主演,改编自蓝博洲原作小说《幌马车之歌》,讲述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钟浩东与其妻蒋碧玉的故事,是「台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前两部为《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并获选为第48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1995年巨石音乐制作发行电影原声带。

好男好女

评分:7.5 导演:侯孝贤 编剧:朱天文
主演:林强 / 伊能静 / 高捷 / 魏筱惠 / 蔡振南 / 喜翔 / 蓝博洲 / 吕莉勤 / 高明 / 程奎中
类型:剧情 / 爱情 / 历史
片长:108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 日本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日语 / 闽南语
影片别名:Good Men Good Women
上映:1995-05-22(戛纳电影节)
IMDb:tt0113256

好男好女简介

作为演员,梁静(伊能静)更喜欢戏里的世界。戏里,她扮演蒋碧玉,那是一个见证创造了历史的,从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一步步变成坚强的革命义士的,和钟浩东(林强)谈过轰轰烈烈恋爱的,天塌下来,也可以用柔弱肩膀顶回去的女人。一旦做回自己,她便成为一具沉浸在对死去的阿飞男友阿威(高捷)的回忆里不能自拔的,过去日记被人偷去又被不定期传真回来的,时常接到不发声骚扰电话的,抢了姐姐男人的,做演员之前是个舞小姐的,孤独、压抑、拼命想回到从前的干尸。
  历史并不能真正走进去,梁静当然明白。戏结束了,痛快地哭一场之后,仍要回到现实中来,继续过麻木的日子。

第4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侯孝贤 第3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3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侯孝贤

简评

伊能静有两处好,一是《金包银》,她唱的自信,比作为歌手的歌声还要动人,那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她的肢体也好,所以整场戏可以同时去拍别的东西,不会刻意停留在她的脸上,就是靠声音的表演。其次就是最后烧纸钱的戏,她有一个双手捏纸钱的小动作,将之前挂在远处的盆沿上去后,有一个伏低的动作,同样得益于她好看的肢体,整个画面也变得好看,上半部分的远景是躺着死人的棺材,下半部分是近景的哭泣的曲线,好男好女,到头来的悲怆。

本片根據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是侯孝賢“歷史三部曲”最後一部(前兩部分別為《悲情城市》以及《戲夢人生》)。該片承接了《戲夢人生》中過去和現在/戲劇和現實雙重結構的方式,雖然看似複雜,卻被侯孝賢處理得脈絡分明,毫不晦澀,大量攝影機運動以及近鏡構圖,拍來仍然是侯孝賢一貫恬靜和冷觀的風格,而且僅侷限於現實生活,戲中戲以及電影綵排部分仍然採用侯孝賢遠鏡頭固定風格,可見侯孝賢在吸收了《尼羅河女兒》的失敗經驗後,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他拍現實部分,能充分掌握大都會的強烈脈搏以及台北市的燈紅酒綠的空虛感,恰好比照出用內斂凝聚方式所呈現的歷史沉痛,可見本片可謂是侯孝賢一部張力十分強烈以及風格飽滿的作品。

又是一个没看那么明白的 似乎在用过去的事讲现在的事儿?又似乎是用现在的事儿在串过去的事儿。视听是真的好赞,所有布景和摄影都好绝,说不上是因配合得好还是全靠双方都很好的缘故。暗暗的空间里长镜头来来去去,但又不是纵深的,人物一直有距离,在中远景,这就是是中国画的视觉吧。每个人都看不那么清楚,以至于我看到最后也不知道主角长什么样子,阴翳礼赞是这么回事了。

黑白影像里的历史再现、彩色影像里的幽怨自陈以及只存在于梁静独白(旁白)里的演绎视角,三条线彼此割裂隔绝,仅以相同演员形象联结,但当这些看似平行不相交的叙事线被均一展开(或以歌声的音桥,或凭渐淡切换)时,才是真正平视这些叙事线各自承载的政治表达、情绪宣泄以及嵌套结构的自我剖析;只不过当最后历史线唱诗般的哀悼音乐响起和致敬字幕呈上时,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部“最后一句”电影。

#林象 整体上音乐很强,不知道是不是跟林强出镜有关,在响起窦唯上帝保佑的时候让人时空错乱恍恍惚惚。三段叙事和两种质感不同的影像关系模糊不清,用爱情与演员投射串联,不过和现代戏比起来还是更喜欢历史的部分,大量的逆光,构图和台词都值得玩味,现代戏反倒拍的没有惊喜。最受感动的地方是结尾梁静对着听筒的倾诉和蒋碧玉的恸哭,两场戏情绪慢慢推满,几乎要一起掉眼泪。

伊能静是甜心版章子怡?/爱人死去,我也死去。是这样的,人死了,那些好啊全给翻出来感伤了,坏的全跑。/讨厌男的坐着抽大烟讲大话,女的就忙里忙外不得闲的片段。/一个真相3台湾青年投奔大陆想抗日,但误为日本间谍抓捕;生的小孩儿寄养给人家去抗战。想一想,蛮难。/阿威爱她,但也依旧出轨。/捉弄爱人,好皮。/回想,戏里的蒋碧玉是真的冷静,不真实。戏外的梁静撕心裂肺是流血的尸体,真实。生活失去信念就是那样啊,戏里那人合该是戏里。(因为我也做不了蒋)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觉得这部电影反而可能是一部时间不“流动”的电影,因为它太试图让我们反照自身了,本来可以的,但由于这部血气方刚的电影,连收尾都是近乎叹气的属于年轻人的哀叹“他们都说阿伟的死可能是必然”。一个母题被削减后的运用,“人跟人之间关系的被剥削”,这可以反应一个攻击点,就是任何xx都没有它宣传的那样美好,包括大锅饭的滥用,但这意外的让我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说教氛围。伊能静有两种表演太好了,所有对镜演绎的戏份和厕所呕吐,请留名影视。

侯导还是稳,稳定的气息。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相互映衬,看完回想起来,两段故事才缓缓扣上。不过留有的空间实在太多,以至于不够有一触即发的感觉,会有点莫名其妙。我现在才发现,侯导片子里的配乐总是恰到好处,非常和谐,非常加分,真佩服。伊能静的表演还可以,但是挺有魅力的。然后我才意识到闪闪舞球这个道具,在侯导这已经用上了,想起路边野餐。

好喜欢这种戏中戏、梦中梦、忆中忆的多重叙事,让人想到了《如梦之梦》里的人讲故事讲人,也想到了《暗恋桃花源》暗恋里的男女,都是那个特殊的时期,被洪流重刷的人。伊能静太美了,但是在其中却也不那么突兀,融在戏中,当之无愧的muse。电影里所有音乐选取都特别好,特别美,音乐对这部电影氛围的构建特别重要,我好喜欢。好男好女这一词多么无畏,多么孤独,好多忧愁。

游移固定旁观长镜,环形多重叙事,现代凋亡式爱情与历史荒诞厚重,以平行状向着终点的人物交叉。伊能静两种角色互为映照对称的演技代表,呈现小津体系的都市、在地化,入戏出戏间,是两个时代的女性症结。侯导重拾都市故事的起点,历史都藏在背后了。 文本形式在,厚重度没被生活流托住。日记体叙事显得无力,感情成分缺少一些在痴男怨女以外深厚积淀后的爆点,在冗长无趣文艺腔生活流叙事下,慢慢垮掉形成精神症结的,或许只有观众……(当然,下一年他就拿出了南国,再见南国,当我没说……)

两代人三段时空。侯导自己说到《好男好女》时这样说到:每个时代意志不一样,氛围也不一样,但是人的处境和挣扎都有动人处,都是“好男好女”,意思是这样。倒也是委婉的告诉了我们影片的主旨。而片中侯导并未直接揭晓何为“好男”何为“好女”,正如当下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孰是孰非,言过太早。

戏里戏外,三条不同时空线交叉叙事,蒋碧玉的人生经历被处理成黑白模式,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人物服饰及其谈吐举止都带有明显的旧时代色彩,还是比较好辨别的,第一次看最容易弄混的则是当代的两条时空线:一条是演员梁静当下的生活状态,另一条则是三年前梁静与男友阿威共同生活的回忆,这两条故事线也在不断打碎与重新组合,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下当下是属于哪个时空,如此一再打断观众对剧情的沉浸感便很难融入进故事中了,不知道是侯导有意为之,还是前期拍摄的素材不够用因而不得不剪成这样?貌似那一时期侯导很喜欢这种涉世未深任性小太妹和黑道背景小混混搅合在一起的故事,如果“当下”这一条故事线去掉这些过于猎奇倾向的情节,像杨德昌那样只表现当代普通城市青年男女对生活与爱情的困惑会不会好一些呢?

获得奖项

  •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音效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