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境(2018)
评分:7.4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编剧: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 安娜·西格斯
主演: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 葆拉·贝尔 / 戈德哈尔德·吉瑟 / 莉莲·巴特曼 / 玛丽安·扎瑞 / 巴尔巴拉·奥尔 / 马蒂亚斯·勃兰特 / 塞巴斯蒂安·胡克 / 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 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 / 特里斯坦·皮特 / 罗纳德·库克利斯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地区:德国 / 法国
语言:德语 / 法语 / 法国手语
影片别名:时空中转站(港) / 过境情谜(台)
上映:2018-02-17(柏林电影节)
IMDb:tt6675244
过境简介
德国军队就在巴黎城外。格奥尔在最后一刻逃到了马赛。他的行李中带着一个叫Weidel的作家的遗产,这个作害怕遭受迫害而选择了自尽。这些遗产中有一份手稿,一些信件,和墨西哥大使馆对签证的一份担保。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他们已被允许从这座港口城市离开,离开这里意味着还需要一份来自潜在东道国的入境许可。以Weidel的假身份,格奥尔试图获取船上的一些稀缺通道。难民之间的会谈在他小旅馆的走廊上,领事馆的等候室里,以及港口边上的咖啡厅和酒吧中进行着。格奥尔帮忙照顾着他已逝战友海因茨的儿子,海因茨在逃亡时不幸过世。但他的计划在遇见那个神秘姑娘玛丽时改变了。《过境》基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撰写的二战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以现代马赛为背景,来自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四处出现。因此,过去的难民会与今日的难民相遇,历史与今生相遇,他们所有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永恒的过境空间。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外语片 第3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获得奖项
- 第3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外语片 -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Christian Petzold导演
-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Franz Rogowski饰 Georg
- 葆拉·贝尔 Paula Beer饰 Marie
- 戈德哈尔德·吉瑟 Godehard Giese饰 Richard
- 莉莲·巴特曼 Lilien Batman饰 Driss
- 玛丽安·扎瑞 Maryam Zaree饰 Melissa
简评
鉴于看电影与写短评的时间相距一个月有余,短评本身恰好就同电影主旨之一貌似相合——二者一致关乎“记忆书写”。本片对于画外音的使用无疑处在一个反传统的位置,后者尤其体现为:声音的叙述内容与画面的呈现内容时而并不完全契合,甚至间或出现相互冲突的矛盾情况。如此“音画不对位”不仅削弱了话语自身的“真实”程度,而且有意造就受者方面的间离效果,从而引发有心之人对于“写作伦理”这一深度主题的思考。单就电影内部而言,观众可以发现三个层面的叙事文本:作家的遗稿、冒名者的讲述、酒吧老板的转述。三者之间逐步实现了记忆的“托付”关系,同时彰显着写作之于记忆的某种“天职”。另一方面,通过历史时空的今昔叠加,电影的现实指向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然而,仍旧难以忽视的是两类难民困境的非对称性,共情的可能所寓于的是结构性的不可能。
⊿从头到尾一直存在的画外音是影片中唯一不曾改变的事物,流离失所的难民,无人依靠无处停泊,一张过境的签证,成了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男人的仁慈换来的不是内心的释怀,而是无法破除的虚幻梦境,记忆里的红衣女人,成了一道抹不去的伤疤,在沉默中逐渐消亡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佩措尔德从早期的关注外部历史问题渐渐专注到内部个人体验,从鬼气冷凝慢慢变得温柔多情,比起后期温蒂尼神话般的叙事,过境更写实,不过多层现实聚焦的外表下还是杂糅的浪漫,两条线如镜头下深夜的轨道分分合合。“过境”更像是人处于困境的一种状态而非具体的物理空间。弗兰兹具有爱人特质的喃喃让人舒适至极。文字感极强,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电影。
。看《不死鸟》就知道佩措尔德喜欢一些古怪设定的强剧情drama,但这一部里有的一些《迷魂记》质感让人很喜欢,也是因为想到了希胖在前,这一部对比起来倒显得没那么有意思。总的来说虽然故事很喜欢,但知道是来自原著,影像上反倒很平实。等一手佩措尔德发挥好的时候。这个设定其实延续了“二战遗产”的思路,本质上就是精神“废墟美学”。
影片里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无趣得多。盗用作家身份的男主角,身世不明的女子,前者对后者的感情像是出于内疚而弥补的赎罪,而后者则始终心系作家丈夫而不惜牺牲感情。整个爱情线索令影片逐渐陷入俗不可耐的情节剧套路里,连结尾也是一塌糊涂的浪漫感,遗憾地破坏掉之前营造的惊艳时空背景。倒是这个神秘女子的形象值得思考,她就像一个穿越历史的幽灵在欧洲大陆上游荡,有着耐人寻味的隐喻色彩。
色彩的使用真是迷人,人物在中景镜头和各种长镜头时间穿插游弋,和二战的历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营造了时空穿梭的意味,通过这个穿越边境的故事,巧妙地勾连难民/移民主题,从“空间”的过境力图实现“时间”过境的文本转换,然而两处背景事件本身的厚重感也因此被削弱,转向爱情层面之后格局也进一步向“物是人非”的感慨靠拢。尽管如此,我还是很迷恋镜头内外传递出来的逼近死亡的浪漫气息,佩措尔德总是那么优雅和从容地讲述情感故事,Paula Beer与其说是诗人的妻子,而更像是历史与现实政治的幽灵,她时隐时现于城市的角落,不仅仅是在寻找,更像是一种抚慰。
人生的任何目标,都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你有多努力,就有多辉煌,既然已经启程,那么请相信,你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自己积蓄力量。--《人生之路》你有自己的光芒,即使道路漫长,都要为自己走下去,无论是否有人在等你,无论是否有人在鼓掌。--《别放弃,朝前走》你有自己的光芒,即使道路漫长,都要为自己走下去,无论是否有人在等你,无论是否有人在鼓掌。--《别放弃,朝前走》
船都起锚了,她却下了船。永远走不了的船,永远开不了的口。多少人停滞在港口无法离开,只留下无数的幽灵讲述逃亡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男孩和玛丽都坐在那个咖啡馆门口,听着别人喊他取代的名字:威尔德,他慌神回答:oui. 我们经历集中营、逃亡、战争、死亡,不是为了写作文,不是为了记录,我们只是无力地承受着,在一次次回眸中,交换几代人的创伤。
呈现方式几乎复刻了读书的模式乃至感受,无论是旁白解说还是悬念的设置与解答。尤其喜爱前一半:角色与事件之间似有无形蛛丝牵连,相互呼应又转瞬即逝地细腻纠缠;个体因掌握不了或不愿抵抗命运而随波逐流、无法挣脱;而时间在这里似乎仅仅是一种避免事件同时发生的手段,完全失去绝对性,可以弯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阅读。可惜往结尾每况愈下,生硬的一再转折让故事终结于一滩狗血。
是一部散文风味浓厚的作品,刻画了当时流亡者的生活及他们遇到的困难。可以说,任何一部流亡小说都没有像《过境》那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在1940与1941年之交的那个冬天,暂留在法国马赛的那群流亡者的境遇。 安娜·西格斯运用精确的表达和对现实生活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当时苦等船只的逃亡者的绝望和希望没有弥漫的硝烟和轰鸣的机器,整个马赛都显得很平静。空荡荡的街道,色彩鲜艳的建筑,好像和战争没有半点关系,除了偶尔的一声短促尖利的警笛,好像这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初看,它有着葡萄牙电影《一千零一夜》的神秘和荒诞色彩,在现代时慵懒的马赛,模糊了时间与空间,上演着二战时种族隔离屠杀前夕的恐怖大逃散。
关于幽灵的逃亡与寻找之旅。影像呈现灵动飘逸伴随文学性极浓的台词与旁白在听觉与视觉上制造了一出“幻影”。冷静深沉的转镜,深邃神秘的对视与曼妙虚幻的音乐携观众走进无声仙境。二战与当代重合,战争与清洗即将到来。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所呈现的恐惧与不安却比无数年前更甚,虚空搭建时间之桥过去与现在的“游魂”遭遇同样的暴行,经历同样的逃亡。海风吹过屋檐留下丝丝氤氲,透明的窗镜映下旖旎幻象。
单单是把这个场景置于现代社会,从不同时间去思考空间的存在,就值得一看。它让人反思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和平年代,集权与隐形暴力对人们的压迫和奴役是永恒存在的。现代性的废弃一部分是对人的废弃与贬低,通过筑起种族国界的高墙来划分人的身份,尽管人的能动性和细腻情感让寒冷的社会困境有了一点温度,但终究抵不过时代黑暗的底色。德国电影好像都是这般克制而自省,难逃批判学派的一脉相承,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