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故事(1983)
小畢的故事UP:2021-01-13
《小毕的故事》(英语:Growing Up)1983年台湾电影,陈坤厚执导,即依据台湾作家朱天文所撰写的小说《小毕的故事(小说)》为基础改编。
评价
上映后,写实创新的电影风格,观众口碑反应不俗,兼顾艺术价值与票房收益。至今,本片也被普遍视为「台湾新电影」的开端作品之一,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概述
剧情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长故事,从年少轻狂的懵懂无知,到成年的成熟稳重,传达早期台湾生活的真切与感怀。整个舞台在台北县淡水镇(现新北市淡水区)取景,摄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传达早期台湾眷村生活及回忆。
剧情简介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 |
人物介绍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钮承泽 | 毕楚嘉 | 中学时期 |
张纯芳 | 林秀英 | 小毕母亲 |
崔福生 | 毕大顺 | 小毕继父。 |
颜正国 | 毕家恩 | 小毕大弟 |
侯蕴华 | 朱小凡 | 小毕同学。自小学起的青梅竹马 |
张世 | ||
孙鹏 | ||
庹宗华 | 毕楚嘉 | 成年时期 |
禹黎朔 | 小云 | 秀英好友 |
伊绳祖 | 毕楚嘉 | 低年级。原姓林,随妈妈改嫁后改姓 |
郑传文 | 四年级 |
奖项纪录
金马奖
年份 | 典礼 | 奖项 | 入围 | 结果 |
1983 | 第20届金马奖 | 最佳剧情片 |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 获奖 |
最佳导演 | 陈坤厚 | 获奖 | ||
最佳女主角 | 张纯芳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钮承泽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朱天文、侯孝贤、丁亚民、许淑真 | 获奖 |
其他
年份 | 典礼 | 奖项 |
1983 | 西班牙希洪影展 | 最佳剧情片 |
香港电影金像奖 | 年度十大华语片 |
电影歌曲
曲别 | 歌名 | 演唱 | 作词 | 作曲 |
主题曲 | 小毕的故事 | 禹黎朔 | 谢材俊 | 黄韵玲 |
插曲 | 少年的小毕 | 禹黎朔 | 小野 | 李宗盛 |
逸事
制作前,当时小野在缴付《小毕的故事》的企划书中,他是这样写的:「本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以青少年成长受挫之后逐渐领悟人生的意义,最后决定投考军校,报效国家」。
台湾导演陈坤厚与侯孝贤为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将自己的房屋分别质押及贩售,总共集资200万元新台币,才凑足所需要拍摄金额。
关联作品
- 《小毕从军去》
获得奖项
- 第2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简评
8/10 台湾新电影代表作之一,新电影普遍愿意去探讨家庭与爱情以及时代的变迁之类的,跟旧时代的蓝色主旋律和琼瑶爱情片相比的确新鲜不少,而且技法也成熟了许多。像这部就是家庭片,美术风格很清新,电影全程讲述很平淡,挺符合新电影的味道,节奏把握不错,前一半看着温馨幸福,后一半就算家里发生了变故也还是感觉少了很多波澜。以一个旁观者视角来看待家庭,故更多的这部是以一家本省与外省组合的家庭缩影讲述台湾的时代变化下的身份认同,外省与本省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后来这些都被台湾拍烂了,但是这一部属于早期,做出了最先的表率!这类新电影对台湾来说的确进步了,由有着未被改造继承旧中国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也代表了蒋家朝小中华的完结,影响深远。
先看了朱天文的短篇之后再看这个就能发现内容增加了不少,更加弱化了女孩的存在,成了类似《冬冬的假期》里的冬冬这样一个仅提供旁观的视角,但是因为戏太少太少了所以有些莫名其妙,那种暗恋和向往几乎体会不到了。内容像是《童年往事》和《风柜来的人》,剧情走向是出乎意料的凄惨,母亲为了不听话的儿子自杀了,而儿子偷钱是为了救朋友所以这是个不能说的秘密,从小和老毕像个客气的陌生人,母亲生了2个弟弟没时间管他,最后小毕从路上一人走回家的样子像是在说他是个多余的人,一个“错误”的出生最后导致了家庭的悲剧。钮承泽十几岁也还是那个样子,混小子这样的角色太合适了
从小毕的视角,肯定说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过去的种种只是成长的代价。但是老毕就不一样了,对待小毕,不能说是视如己出,但很多亲生父亲恐怕也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吧。一直到最后还没有忘记对小毕妈妈的承诺——送小毕上大学,恐怕毕妈妈的死会是他一生的遗憾。当我们把问题青少年总是喜欢归结于原生家庭的时候,年轻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本来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总给自己找挥霍青春的借口。
历史的螺旋越是往上走,这类电影就越发像酒,封存定格一代人的存在,经年后的观众再看,萦绕身侧的是历史的持续与新的记忆。小朋友在争斗的残影里天真,女性在幸福的幻影里绷紧了心弦。母子共同的漂泊,共通的失落。他随母亲姓林,而这最终是小毕的故事,在少女温柔的注视下。你要快乐,保重。(后来的观众有个郁闷之处是,童年结束,泪水在林曲折的一生里沉浸,转头小毕登场:耶恶……钮承泽……)
观感太舒服了,细水流长的生活里总有几件事情那么能打动人心,小毕小时候挨揍那段看的太心疼了。母亲始终是客客气气、尽忠职守的维系着这个家,片子里面只有小毕的时候才会剪入母亲的反映镜头,小毕也成为了母亲在这个家的动力和意义,而对于老毕而言母亲更多的是一种恩,而不是一种情,千疮百孔的情感不是老毕与母亲的,而是母亲与小毕的。但到最后母亲的自杀,作为异域者而言总是不能够理解,或许就是少了一份文化根基的视角。
好有侯孝贤的感觉(侯孝贤是本片编剧制片)。借助第三人称旁白,关于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客观视点静观默察出小毕的幼年、童年、青年故事,诚挚是本片最大的情感力量,求全的妈妈宁可玉碎,年长的爸爸温和敦厚,小毕则是有些“桀骜不驯”有着自己独立价值观的青少年一代,东洋文化下的社会环境与心境是那个年代台湾家庭的缩影。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8。少見人名片名具有寓意性,畢,對一家人而言象徵太多、太重,有美滿幸福,有身份懷疑,有愧對自咎;然而,這個畢的擁有者,是多麼冤枉?帶著愛來,愛卻總是沉重。短短的童年到成年,如同一生的故事一般,看似小品,情感卻是宏大,頻頻雞皮疙瘩,樸實、安靜、動人;配樂,李宗盛,《小畢的故事》(黃韻玲),《少年的小畢》,彷彿回到那個我不曾經過的年代,我卻來自那裡。練習喊口號,情節、表演、鏡頭多麼令人滿足,這美好,是短暫了,還是永存了?或許生命本就是,彼此調和,看到男女一起背書時。除了Zoom我真的不喜歡,溯源新電影的過程,我越來越相信,我來自這裡。
「當代台灣電影專題」斷斷續續看完了,幾個月前在小熊姐那裡聽聞《小畢》取景地等趣事,入台後上課、看書也常聽到作為台灣新浪潮開端之一的《小畢》,於是在許多個清晨打開它,向流水一樣,明明是悲慘的故事卻又講得如此如詩如畫,與小畢共有的童年如此相似,卻又不同。純淨可愛是將偏方貼上電線桿、在夏日下午跳繩彈彈珠。恰到好處的疏離感讓人落寞,出口是不明所以的叛逆。媽媽獻祭般離去,像是一次喚醒,但我隱隱疼痛。
焦雄屏评价,这是第一部,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既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又同时获得金马奖认可的作品。自小毕的故事之后,大多数新导演们才开始逐渐得到拍摄的机会。作为侯孝贤很多经典之作的摄影师,陈坤厚这一部作品也似有侯孝贤的味道。清新自然,像是影片中的海港与微风。它非常微妙的抓住了亚洲文化中,父母亲情,兄弟姐妹,邻里左右独特的复杂情感关系,你很难具体描述出这种情绪。像是影片中丢在泥潭中的新皮鞋;也像是多年后再相见的那种淡然和岁月的痕迹。另外,台湾新电影运动总会让我想起伊朗新浪潮;
看完后有了新的感受,这是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很难确定这是否夹杂着暗恋情节,但这位小毕的幼年却有许多人童年的共同缩影。两岸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阶段从影片看来相差不是很大,但这种内地外嫁去台湾再组的家庭应该也不会是个例,母亲为了儿子寻求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那时候外嫁去国外的也有不少。老毕对待这桩婚姻与那位小他许多岁的妻子是真挚的。不仅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更是两人间不说破的复杂情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心又过于简单。恩情就是恩情,需要做牛马来报答,在这样的思想束缚下,走进胡同就有了可预见的结果,她本身也有过一时想不开的冲动先例。
苦情家庭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鲁冰花》)和台湾新电影的青春叙事(《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童年往事》《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结合体,小毕母亲的死,是因为小毕那句“你不是我爸爸”,也因为老毕那句“我不是你爸爸”,共同否定了她这么多年的隐忍和付出,其实一家人为什么不能好好谈谈呢。
打开豆瓣页面的剧情简介才发现电影里的小毕一直很叛逆?但是看电影过程中完全没有叛逆的感觉,除了感觉到有点调皮,没发现他是为了惹家长生气,后面说的那句“你不是我爸爸”我也只以为是气话。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会让我和剧情有了如此大的偏差,可能是因为爸妈都没怎么管过我(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其实他们管我了,但是我没怎么理会就是了,万幸我还是考上了大学,见识了一点点全国各地的人和一点点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