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2001)

La stanza del figlioUP:2021-03-13

《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是义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作品。它描写一个家庭在儿子死后的心理打击和生活。电影是在安科纳及其周边拍摄的,演员包括南尼·莫瑞提、萝拉·莫蓝特和杰丝敏·特丽卡。

儿子的房间

评分:7.9 导演:南尼·莫莱蒂 编剧:南尼·莫莱蒂 / 琳达·费里 / 海德鲁·施莱夫
主演:南尼·莫莱蒂 / 劳拉·莫兰特 / 杰丝敏·特丽卡 / 朱塞佩·桑菲利斯 / 斯特凡诺·阿伯蒂 / 斯特凡诺·阿科尔西 / 托尼·贝尔多瑞利 / 达里奥·坎塔雷利 / Eleonora Danco / Claudia Della Seta / 路易萨·代·圣提斯 / 西尔维奥·奥兰多 / Sofia Vigliar / 雷纳托·斯卡帕 / 罗伯托·诺毕雷 / 保罗·德·维塔 / 罗伯托·德·弗朗西斯科 / 克劳迪奥·桑塔玛利亚 / 安东尼奥·彼得塞利
类型:剧情 / 悬疑 / 家庭
片长:99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人间有情天 / 生命中的最痛 / The Son's Room
上映:2001-03-09(意大利)
IMDb:tt0208990

剧情

嘉凡是一位心理医生,与他的家人(妻子宝拉、女儿爱琳和儿子安迪)住在义大利北部,是一个感情很好的普通家庭。嘉凡每天工作时得听他的病人们向他诉说他们的各种烦恼;有一天当他和儿子安迪约好要去跑步,却临时接到一位病人紧急的电话,他只得放弃与儿子跑步的约定而赶赴病人家,孰料此时儿子和朋友去潜水,不慎意外死亡。

安迪死后,全家陷入悲伤,嘉凡甚至无法再静心做他的工作,尤其是面对当初那位临时打电话给他的病人。直到近一个月后,忽然有一位自称是安迪在露营时认识的女孩雅娜寄了一封信给安迪,全家人在之前从来不知道安迪有女朋友;当妻子宝拉打电话给那雅娜,告诉她这个噩耗并表达想要亲自见见雅娜,但遭到雅娜拒绝。而后有一天那位雅娜和另一位男孩自助旅行时经过他们家而前来拜访,给嘉凡看安迪寄给雅娜的照片(照片中安迪向她展示他的房间),并向宝拉表达当初电话中不礼貌拒绝见面的歉意;雅娜和她的同伴原本要在路上搭便车去法国,嘉凡全家干脆开车送这两人到义、法边界,此时已经是白天,嘉凡一家人目送他们搭上巴士,并在海边漫步。

制作

意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对精神分析学拥有长期的兴趣,并一直想演出一副这样的戏,出于这个长期的兴趣他发展了《人间有情天》最初的主意。他听说他的妻子怀孕一个男孩时产生了故事的主意。

摄影师朱塞佩·兰奇说他们寻找一个有海,有港口的摄影地点,最后决定热那亚太大,的里雅斯特的建筑物太漂亮太吸引观众的注意,最后选择安科纳。由于南尼·莫瑞提期间生病,拍摄停止了三个月。因此工作人员和演员的合同到期必须延长,此外拍摄过程还遭到罢工和圣诞节假期的中断。

评价

批评家

《人间有情天》获得批评家好评。烂番茄结合83篇批评获得84%好评的结果,平均评分为7.3/10。网站的总结是“《人间有情天》是对悲痛感人和深思的研究”。Metacritic综合34篇批评给《人间有情天》打总分为73/100,“总的来说好评”。罗杰·埃伯特授予《人间有情天》3.5颗星,说“有时一名导演可以用非常普通的方法感动我们”。《纽约时报》的批评家史蒂芬·霍尔登说《人间有情天》感人,他提到当年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说突然发生的悲剧会如何摧残生命。霍尔登认为《人间有情天》不十分创新,但是演技扎实。《综艺》的评论称它是“一部细腻的疼痛与悲伤的戏”,批评莫瑞提的表演过分表现自己,表扬莫蓝特的表演“深深感人”。《芝加哥读者》评论说这部电影显示出“细嫩的演技”。《Time Out》赞扬《人间有情天》是“微妙、心理上精明、在语气上吸引人但不教导式”,结论说它是“一枚宝石”。《芝加哥论坛报》称《人间有情天》“感人”。

《帝国》在2008年时评选「史上最伟大的500部电影」时将本片列为第480名。《卫报》把它列入2000年到2009年10大最佳电影之一。

票房

在意大利《人间有情天》的票房总收入为550万美元,全球的总收入为1180万美元。

获奖

在第54届坎城影展上《人间有情天》获得金棕榈奖。它是20多年来首部获得这个坎城最高奖项的意大利电影。意大利向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提议《人间有情天》,但是它没有获得提名。

该片获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电影杂志《帝国》在2008年时评选「史上最伟大的500部电影」时将本片列为第480名。

简评

74/父亲是心理医生的人物设定极具戏剧性——一个疗愈他人心理创伤的人如何直面自己内心的伤痕!莫莱蒂在处理《儿子的房间》时,并没有采用欧洲艺术电影的表达体系,他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及情境的对比来表达伤感和撕裂的情绪。关于“生活家具都有裂痕”的一段台词,它不错,它比“家要散了”的表达要好,但仍旧有些直白。影片初期的任务是塑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因此才会出现父母ML的场景,但此后我们看到这对夫妻多次意见不合产生矛盾,这些情节在对比的状态下已能表达儿子的死亡对家庭的冲击。关于莫莱蒂自我内心的挣扎,除了家庭层面外,他作为心理医生工作的情节优秀地承担起人物另一维度的骤变。同时以莫莱蒂为窗口,影片还能延伸至其患者的家庭与经历。《儿子的房间》或许不是一部金棕榈作品,我讨厌电影中自以为是的旁白,但还不赖

好的地方很明顯——對細節的把握真實細膩極了。而信與女孩這一設置使得劇本扶搖直上。見他曾經交會的人,就像反復聽你剛剛發給在意的人的一首歌;去想象他新的側面,就徬彿他還在新的生活里延續。那場漫長的告別後父母看著女孩和男孩離開,就徬彿被夜車帶上了釋然的軌道。但是除了抓对了细节,其他如剪辑等等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而且莫萊蒂顯然可以找一個比自己高明的演員。心理咨詢的部分雖使得關於疼痛的文本變得豐富但也分散了力量。

越发喜欢莫莱蒂了。他和李安与观众的距离是颇为相似的——情感表达十分靠近观众的内心需求但又保持刻意的距离以供给自己私人化的艺术迸发。这大抵也是他奇怪的地方(或者是魅力所在):明明是哈内克式中产阶级的心灵救赎故事却又维系woody allen 一样的自说自话,致使文本本身的冷漠性/阶级壁障和自我审视性不断被消解,终至“今日方知我是我”的解放与超脱。!

1对抗宇宙的人。2儿子死去之后释怀的方式,独自去游乐场坐跳楼机。独自夜跑。大声反复放同一段音乐(因为和儿子跑步时候听过!这个很有趣)宗教的慰藉,但都不如感受到他在世间留下的爱。(写信的那个部分值得给五星了,我是真的抵不住小情节的)3我生命中从来没有大事发生,但在这里我却感觉我真正活着。4很爱自己的妻子,有性瘾但对妻子产生不了性欲的男人,心理医生给的答案是:你觉得你配不上她。5之前我健康的时候一直想寻死,现在得了癌症却不停的问自己是否还能生存下去。6心理医生,或者说是一个被极度信任的人,想要摧毁一个信徒真的太容易了。7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能看看他的房间,因为他曾经拍照片给我,爆哭。8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比如开车一夜把去世了的儿子的女朋友和他现在的男朋友送去旅行 是因为相信爱被延续了吧(视点也是如此

就像歌词里写的,falling down down down……父亲在失去孩子后,理智告诉他已无法挽回,必须和家人一起面对,一起向前。但实际上他的状态完全无法慢慢变好。看到事发当天把自己约走的病人会想埋怨他;听到别人聊到孩子会瞬间崩溃;夫妻二人也无法再同床共枕。一开始还假装状态还行继续工作,到最后悲痛到无法继续工作。表面上全家人都在努力继续生活,但每个人内心里都在压抑着这份悲伤。母亲在房间里以泪洗面,听到女儿来给自己送早饭,马上调整一下状态说自己可以出来吃。最后一幕很温情,最起码大家都笑了。

这是莫莱蒂可能唯一一次去讨论死亡这一命题,哪怕今年他已经75了,他也没有选择去第二次拍摄死亡。这部电影是一部一定会拿大奖的电影,毫不夸张,他放在哪一年都会拿金棕榈。无比精细的剧作,莫莱蒂这次把重心给到了剧作,每一个人物的出现,职业的编排,时间的错过都是恰当的。这部电影最牛的地方在于克制,我们经常会看到混剪电影,他们大多把情绪崩溃的那一刻剪下来,但其实真正的死亡面前,克制而不嘶吼才是可贵的。《生命树》和《儿子的房间》都在说丧子之痛这一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两部影片都做了可贵的克制。《儿子的房间》没有进行话题延展,但是却做到了情绪的细水流长。这让我一个早上还看《两个四月》莫莱蒂得子之喜的人,晚上看《儿子的房间》丧子之痛,哭死。

【】在承受丧子的细腻沉痛和聪明讨巧的剧本元素间给我种矛盾的观感,死亡沸腾了家庭的不安,极其理性自律的父亲开始承受不了工作,妹妹急躁得暂时失去上场机会,不断排演潜水和病人会面等的那么多“如果”的懊悔,渴望通过更了解孩子的新一面来避免记忆里的静止的悲痛,精准和易共情,但教堂“上天安排”的题眼、咨询病人言语的先行和应和、咨询师身份的崩塌,家中所有瓷器的破碎等又有着刻意的讨巧。镜头永远跟随人物行踪拓展空间和光影,质朴美。结尾收得很干净,黑暗的隧道,陌生的小镇,送别儿子友人,晨光正好,走向大海,儿子喜欢的音乐响起,脱离代偿心理的光明的直面。

片子非常好,但感觉还是差一点火候,导演本人的调度能力非常好,感觉看着非常舒适。主演们的演技也非常的在线,主演的演技,尤其是男主非常的好,男主有几个细节值得留意,那比如说阿里安娜进来的时候,她一直不断地摸手,很细节,不过还是挺遗憾那一届的戛纳电影节,穆赫兰道真的是太可惜了,穆赫兰道更适合,但比较容易看不懂片子,这部片子非常的讨巧探寻人类对底层的爱,人类终究是有一些情感可以跨越过界的,导演对这个题材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感觉还是差那么一点的,不过也还可以,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几个人漫无目的地在海滩上游荡,配上音乐,太棒了,电影感拉满。就如同男主说的一切都已经碎了,只是以前他就是碎的,只不过现在修好了,结果被自己给弄碎了。

当细节悉归于两点一线的“情节正确”时,所谓的关怀也由于一览无余而显得虚假。这里的问题也可以称作“距离”,挖开来看应该叫作某种一览众山小的“得意”,因为表达得过于“势在必得”。所谓的“平淡”,也平淡得太过刻意而显得炫耀。电影语言掌握上的平庸,也让所谓的配乐像块遮羞布。总的来说像一场心灵massage,或者叫guided meditation。现在一些影评不看电影怎么说故事,光看电影说了什么,就可以生产出一大串语言的精神高潮,从内容延伸到精神,显得貌似很丰富,由此完成一次高估。可见,对「故事」的渴望一仍。另一极端呢,则是过于看重怎么说的手法,并从手法中花枝招展地提炼一些伪形而上的东西,总结来说即是,因为理论素养过高而阻塞了审美。像在同赛博交媾。

一家三口面对亲人意外离世,父亲自责、母亲悲痛、女儿隐忍。作为心理医生也无法面对儿子意外去世后内心的创伤,听病人的倾诉变成了一种负担。儿子女友的到来,让父亲未曾与儿子道别的遗憾得以弥补。最后海边的镜头一别一直以来室内镜头的压抑,海边的蓝带有一种释然。镜头渐远,生活还要继续。

★|现在看Nanni Moretti已经感到乏味至极,如果说《我的母亲》还有意向作者方向靠近,那么本片几乎就是纯粹的流水线类型家庭片。Moretti的电影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外表的细腻真诚并不能掩盖内核的千疮百孔和一劳永逸的创作手法,反而会让观众更加厌恶这些刻意而又生涩的情感抒发。于我而言,这种充斥着假象,由对白及生硬的写意段落组成的电影世界是我万万不想去进入的。Maren Ade对于曾经,甚至是现在的Moretti都完全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因为她找到了家庭片全新的打开方式。

欧洲人的电影果然一看就不是娱乐产品。说是文艺片,叙事比重其实很高;但影片只需两三个镜头内展现出的格调也足够让人把它与商业剔除关系。还挺喜欢这种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和小片段整合起的故事框架。在那个镜头中本就透露着一股郁闷和哀伤的世界,那场意外的悲剧甚至都没有带来大幅的情绪波动,一切都像流水一样,时间,工作,生命,家庭,在90分钟内缓缓从眼前划过。

获得奖项

  • 第46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46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音乐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剧本 / 最佳音效 / 最佳剪辑 / 最佳制片人 / 最佳美术设计
  •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14届欧洲电影奖
    第14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演员
  • 第2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