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风波(2012)
Le prénomUP:2021-02-27
起名风波简介
四十岁的文森即将首次成为父亲,某次在受邀参加姐姐伊丽莎白和姐夫皮埃尔的家庭晚餐时,他遇到了儿时的朋友克劳德。在等待文森那总是迟到的妻子安娜的过程中,大家兴致勃勃的就他将来的父亲生活提问不断,但是当提到即将出生孩子的取名问题时,文森的回答令全家陷入混乱。
获得奖项
-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法国影展 - 第3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简评
一个晚餐聚会引发的一切……看到女主为了准备晚饭忙里忙外,一群大老爷们儿就往那一坐,还有女主后面的歇斯底里,真是觉得丧偶式育儿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全球范围内共性的社会问题。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却让人笑不起来。流水账式的电影道尽了生活的一地鸡毛…
有点《完美陌生人》的感觉。喜欢这种话唠电影,虽然觉得很多情节太巧合,但好在主演们的演技都撑住了,到最后也有一种顺理成章感。看完的感受就是这是一场由嘴贱引发的“惨案”,有事没事别瞎开玩笑 | Internet (wa)
总体来看电影还是好看的。电影剧情不停地逆转、人物性格的渐渐清晰,这些还是很具有娱乐性的。其实这也是本片的重点之一,即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只是这些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都是真实存在,我们不看电影也会了解他们。电影拍摄方面更是中规中矩,毕竟这是一部在有限空间内讲述的故事,不会有太华丽的画面,或是独特的影像风格。
影片人物很简单,主要只有五个人,妻子巴布,丈夫皮埃尔,小舅子文森特,小舅子妻子安娜,音乐家克劳德,除了安娜是晚认识的,其余四人是撒尿和泥的交情,另外还有岳母弗朗索瓦丝。文森特一开始拿快要出生的儿子起名开玩笑,玩笑开过头了,在所有人都一本正经的讨论后,所有人都投入进去了,结果玩笑澄清后,玩笑连锁反应导致的误会或者说矛盾依然无法化解,当然所有的这些问题实际也算不上大事,毕竟这几人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只是一系列反应后走到克劳德和弗朗索瓦丝的爱情上面,这就太搞了,搞得大家被轰的外酥里嫩,晴天霹雳啊!影片质量蛮好的,探讨了生活,亲情和爱情,有很多搞笑的场景,我笑得很开心,也有打动我的地方,总之影片值得一看。!
一个起名的玩笑,引发了一出一波三折的闹剧。多年来不为人知的秘密被完全揭开,各个主角在极端的情绪下说出了深藏心底的实话,夫妻、家人和朋友的感情关系经受了一次罕见而真实的考验,最终大家都安全过关。文森特和皮埃尔关于起名的辩论,让我学习了,这段剧本写得还是有墨水的。也许是先看了《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看起来少了些新鲜感,有些喜剧成分也显得夸张。
和杀戮风格一样,一间屋子里四五个人争论完成的电影。这种电影情节看起来刻意,如果不刻意情节又继续不下去,随着时间推移言语间矛盾冲突升级,因为台词量巨大,有时候觉得有些聒噪,但是情节又设计了些反转,黑色幽默又吸引人看完。当然结尾都不是悲剧,想看结尾彻底翻车。
风格结构让我想起来《完美陌生人》,封闭空间,一场聚会,朋友和家人因话题展开情节,因玩笑发现真相,因误会导致争执,与完美陌生人不同的是,本片以喜剧收尾。争吵时,不会有人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以第三者的视角回放那些可能曾经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相似片段。性格不同,三观差异,喜好等等都会导致争执,哪怕是平静的水面,下面的暗流也是从不间断啊!
法式幽默挺好玩,一会儿剑拔弩张一会儿一起大笑,是真实放松的家庭状态。一个玩笑引出一堆心里话一个秘密,尽管有龃龉有尴尬有难以接受,但生活还是在继续,是健康有爱的亲友关系。浪漫的法国人也存在“丧偶式育儿”,看来不管在哪里妈妈总是比较辛苦啊!
喜欢后面发泄的那段~最初以为是在辩论,但每个人的立场我竟觉得是可以说得通的;中间又觉得纯粹在吵架发泄情绪,看得令人心梗;最后又像是家庭伦理剧,各种矛盾凸显,发展还是比较自然的。本来觉得一般,但有些讨论还是能引起很多深思,还有结尾伊丽莎白怒吼式发泄,让我觉得好爽啊。
主创的女性主义视角很突出,即使没有女主人最后一段独白,前半段女主人的处境也足够瞩目了(被哄孩子、收拾房间、做饭占据所有时间,因家庭琐事被迫离开聊天场合,一起聊天的男人们却从不体谅,丈夫总是说下次却基本不承担家务)。剧本很好很强,演员也好。
标准的话剧/话唠电影,仰仗于剧本和演员。靠着精雕细琢、喋喋不休的对话推动情节,使角色保有狂热与自主,及知识分子的思辨。观点分歧的唇枪舌剑为观众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演员间的张力形成了拉锯战。对中国观众而言,法语本身就很饶舌,加之语速之快,很考验观众盯字幕的能力。
通片一个场景,让人想起彗星来的那一夜。演员功力深厚,通过大段的对白展现了对于多个话题的思考,很多reference都让人不由地会心一笑。对于Adolf的争论,乍看荒谬却也能自圆其说;Babou最后那一段发泄也是一个高光片段。结尾安静的客厅,Vincent的阅读,流淌着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