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书(1996)

The Pillow BookUP:2021-04-30

《枕边禁书》是一部1996年首映的英语电影,由英国、法国、荷兰及卢森堡合制,邬君梅及伊万·迈克格雷戈等主演。电影原名即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之英文译名。

枕边书

评分:6.7 导演:彼得·格林纳威 编剧:彼得·格林纳威 / 清少纳言
主演:邬君梅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绪形拳 / 吉田日出子 / 笈田吉 / 翁倩玉 / 光石研 / Yutaka Honda / Barbara Lott / Miwako Kawai / 琳内·兰登 / Chizuru Ohnishi / 高松志保 / Aki Ishimaru / Hisashi Hidaka / 罗纳德·格特曼 / 松田优 / 田中美保 / 陆锦花
类型:剧情 / 情色
片长:126分钟地区:荷兰 / 英国 / 法国 / 卢森堡 / 奥地利
语言:英语 / 粤语 / 意大利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 法语
影片别名:性爱宝典枕边书 / 枕边禁书 / 枕草子
上映:1996-11-08(英国)
IMDb:tt0114134

枕边书简介

和子(邬君梅 饰)小时候每次生日,父亲就会用毛笔蘸上红颜料在她脸上写字,这给和子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她从此认定写在身体上的书法才是唯一的书法。加上自幼接受文学熏陶,内心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却迫于现实中父权的权威而无法尽情释放自我。亦因为难以明白她对自我的追寻是寓于对 文学 的痴迷中,和子的第一段婚姻以失败收场。其后她去了香港,在那里她认识了出版商和他的同性恋情人谢朗(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谢朗鼓励她在自己身上写字,和子就此创作《枕草子》,每写满一遍为一卷,每写完一卷,谢朗就去找出版商,把身上的字给出版商看。而后和子却因受不了谢朗冷落对他避而不见,谢朗为夺回和子,决定以死相逼。

简评

太好看了,无论是很形式主义的布景、很造作的歌词字幕、还是年轻的邬君梅都太好看。画中画也令我很着迷,看的时候不断在想还有哪些情节适合用这样的表现形式,现在恍然醒悟原来这是一种异世界变格的韦斯安德森。当然最好看的还是年轻貌美的小伊万,美丽鲜活,又因角色而笼上一层颓唐气息,很不可方物,喜欢死了。此片的高清无字幕版本将被我永久珍藏。

我挺喜欢这种东西方文化混合的电影。本片拍得真够露骨的,但却没有低俗色情的感觉。有人觉得在人体上写字是一种艺术,也有人觉得是变态,我觉得只要字体和身体都有美感就无所谓,伊万和邬君梅是绝对美的,而几位演员脱光了实在辣眼睛。电影很文艺,一些日本文化的东西看不懂,节奏慢也有点闷,但总体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调调。

打分主观得很,但我就是被这部电影迷住了。悲伤之情和绝望之美如影相随。平面蒙太奇,画面黑白和彩色交汇,眼神,音乐,镜头,文字……我看到的是实体化的艺术。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记录了人间美好的事物,清原诺子的枕边书记录了天真的纯粹的眷恋的深情的谢朗。他握着笔用丑陋的汉字写她的名字,他在一墙之隔捶着门嘶吼着我爱你,他绝望地等她回来生命消逝晨昏交替。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昙花一现,复仇的黑夜却又如此漫长,奈何每一个离开的人,都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可以为了你学习新的语言,让世界上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这是一个童年罹患读写障碍的人最真挚的告白,只可惜当时她还不明白。

彼德格林納威向來以博學著稱,在其導演的作品,經常旁徵博引文學,繪畫,音樂,中世紀故事等知識,再配以畫面,旁白,聲音等電影技巧,著實令人有目不暇给的快感,只是本片卻是以東方文化為主,令受西方教育出身的彼德格林納威也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此片靈感乃是來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枕草子》,編導將原著書寫的慾望與文字的迷戀大刀闊斧地改編為現代的男女性別角力,只是過分被原著所拘泥,使得彼德格林納威無法在現代都市文明與平安時代的宮廷文學找到一條適合改編的途徑,只落得個吃力不討好,東方文化對其不好,只是幻想的奇觀,終究無法變為文化的實體,最終也不過是借題發揮變成西方文化論述的工具罷了

“肉体之乐,文学之乐。”想被别人Approve,后面开始Approve别人。本想利用Jerome报复出版商,却爱上了他。You dare那段车里对话,还有Jerome被拒之门外的无声哭泣,到后面Jerome的癫狂,在葬礼后打了他妈妈一巴掌,复仇。这些都是她自己的枕边书,小时候看过的也都多少影响她。不过Jerome原来是阅读障碍,到后面六国语言,真没想到。画中画的镜头,黑白彩色切换,想表达什么?

格林纳威的形式主义美学最适合的就是零叙事的剧本,要践行他那一丝不苟的美学理念,形式就必须牢牢地、从一而终地占据关注点的首位,唯有如此它的潜能和价值才能完全发挥出来,而一旦让故事长出了脉络,它就要无可避免地遭受降格,遭到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在复仇情节显形前,电影要好看得多。

变态、华丽、大胆、美…一时间感觉语言是苍白的,而借助“肉体”这个联结欲望和文字的桥梁,文学本身才能再度活在现实中,哪怕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现实是疯狂而扭曲的。诺子和谢朗都无法摆脱“被观看者”的命运,却又在性化的凝视中夺取自身,书写自身。没有文学的世界注定是无趣的,唯文学与欲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格林纳威#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的重叠,使电影成为了一个呈现多种阅读模式的空间。影片中,在一个大画面中创造一个或多个小画面,大小及位置随心所欲改变的“画中画”方法,更是造成一种新的叙述方法的实现。这种大小画面的并置,使电影叙述中时间、空间的跳跃成为可能。大小画面中的影像可以是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彼此相关的事件,还可以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事件,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在很多时候是小画面跳大画面,从而替代了传统电影语言当中切画面的转换技巧。04:07,画幅、色彩。51:30,光影。

三分给邬君梅的美貌,还有导演的电影表现形式,第一次摄影师在飞机场给诺子拍照的几张照片,还有诺子去出版商准备勾引他的时候跟小时候等待父亲的画面重合,以及个别光影的场景真的很美,但是整个故事逻辑很混乱,想要展示的太多,而且故事情节一般,时长很长,不是很推荐。

年少无知的时候被影视学院同学忽悠着看的片子,给我整懵了。时隔多年在论文里读到它,原来邬君梅当年出演这个角色对于突破西方影片中中国女性的形象有着开拓性的意义。片子里充满隐喻,追问身体与语言的关系。其实我也是在瞎扯,差不多十年过去了,只记得零星几个镜头而已……

皮肤是内里和外在的中介,也是人与人的界限。女人从一开始的被书写者,成长为书写者,再到后来复仇权力更高的出版商,打怪进升的爽文式阶级跨越也是很魔幻。这种书法/权力也是短暂易逝的,雨一下水一冲就拜拜了,只有皮肤本身的活力是跟随人的生命,既死而生的永恒存在(尤其女性还可以通过后代延续)。奇妙的”画中画”分割也是把银幕当皮肤在书写吧。#Cinema as Skin

全片就只能用“离谱”两个字形容!你说它是剧情片吧,剧情发展不可理喻,文化元素莫名其妙;文艺片吧,全片也就两个镜头能看,小窗口切屏丑到宛如“大学生初级计算机素养”的作业;色情片吧,邬君梅的身材也不怎么好(整体来说她只有细直的腿比较耐看)总之,全片除了伊万这美男子之外,没有其它能够欣赏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