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牧师日记(1951)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UP:2021-11-01
乡村牧师日记简介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最佳摄影莱昂斯-亨利·布雷尔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罗伯特·布列松
获得奖项
- 第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Italian Film Critics Award / 国际奖-最佳摄影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导演
- 克罗德·莱杜 Claude Laydu演员
- 让·里韦尔 Jean Riveyre演员
- Adrien Borel Adrien Borel演员
- 瑞秋·贝伦特 Rachel Bérendt演员
- 妮可·茂瑞 Nicole Maurey演员
简评
"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如是说。巴赞在文章中并未直接解释为何下如此定论,但在断续看完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之后,我隐约有了答案。从未有哪一部电影能在脑海中留下如此整体而又清晰的印象:一张脸,数段旁白。牧师那张饱含多种情感的面容构成了这部电影唯一的影像认知,如此清晰,如此挥之不去。牧师那平淡如水的旁白不断地在脑海回响,看似理性机械式的阅读声反而激发起无尽的情感冥想:隐忍与克制、苦难与救赎……
作为布列松风格化的宣言,该作试图严格将文学翻译成电影,甚至比文学传递更多。与爱森斯坦相反:剪辑连接镜头几乎不创造时空连续性,镜头内容则直接对应日记表达。常在剧情连续的镜头间插入与前后都不呼应的情景以忠于日记的跳跃特质;剪辑不向观众提供情感,演员更像布景的道具,几无情感流露;开头画外音出现后画面常完全拍摄对应的内容,到后面如画面中没有展示某些内容则会有声音补充,如伯爵夫人死时没有给出尸体画面,画外音便详细描述之,观众的想象性认知不再必要。作品由此形成意义自足体,可无限延伸其说理,无需在意观众。在这之上,特写是物自体对意识降下的神恩,带来更剧烈的情感。作品最后没有让牧师在画面里死掉,因为日记不可能写牧师的死。画外音念诵另一个人写的信时,画面上是信上的十字架。转述保护电影的自足,特写则开启了互动。
在真实与如实之间,布列松总是认为后者的真实度和价值感更高。写过日记的人都知道,这种文体并不是在记录事实,而是在记录当事人对于事实的感受。于是,观看《乡村牧师日记》的观众,只能看到一种主观化了的真实。但既然上帝慈悲把电影赐予了人类,人类为何不把真实直接呈现在上帝眼前呢?就将人的心理感受视觉化这一点来说,无疑还是伯格曼做的更好。布列松总是让他的人物处于一种灵肉分离的状态,然后让富有智慧、慈爱和耐心的观众去把二者统一起来。但不要忘了,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并非每一个人都愿走进教堂,成为耶稣的门徒。尼采说,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即耶稣。影片的核心矛盾恰恰在于,牧师所理解的上帝与民众所感知的上帝发生冲突,二者的交流永远隔着一扇门。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矛盾,反倒是擅长描绘疏离之景的安氏发现了玻璃的妙用。
现实的慢动作在镜头中并不能一致的体现时间流逝,所以演员缓慢的动作需要对身体有强烈的控制,摄影与演员的配合很完美,很好的把演员框在镜头内。全片没有对建筑特别的展现,偶尔出现牧师与环境的全景同框,没有刻意的感觉,反而自然流畅。就故事来讲,牧师所学的知识在这里用不上,遵守教条教规无兴与农民对话,自身也因此被习惯束缚,这与农民是无异的;在这种“出世”状态下,牧师在农民眼里和“看不见的上帝”是一样的,对他们的生活无法带来改变,礼貌的问候不过是出于称谓或地位。几位角色称牧师为同类,如果牧师能够先了解别人的难处再布道,情况会好得多,如牧师与夫人对峙之前若了解到对方的心脏病,或许不会那么直白的说夫人的错误,以至于造成牧师对自己的质疑。神学相比之前应该有更系统的发展,不懂神话历史啥的好难看懂故事隐喻的内容。
牧师和神父是一种职业。如果说所有的他们都是受到心的召唤而从事,倒不见得如此。年轻的牧师来到毫无教化的乡村,天真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却英年早逝。他的神性和知识并没有拯救他的身心,使得自己气血双亏,最后抑郁而终。他认为自己应该在平静中死去,仅看他的遗言,他是平静的。其实中国的佛学是很圆融的,在教化众生前已然对人类社会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调整传播方式,使得人听得进去。如果听都不想听,即使有再多的牧师和神父又有何用呢?最后那个骑摩托的人说到了点上,这个年轻的牧师确实不懂人情世故,进而以极其苦行的方式勉强着自己。
罗伯特布列尔松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不像以往的的作者电影,罗伯特在这部电影里的镜头调度几乎处于白描,仅有简单的固定和推轨镜头中近景,人物仿佛被限制在镜框之中。而更趋向于文学化的改编,牧师的独白起到极为重要的剧情推动作用和形象烘托,且是充满文学气息的诗意感,为小说改编电影提供一种新的方式。电影中的神学因素明显,看似被圣光笼罩的乡村实则布满信仰危机,丧子的母亲、执着的女儿、自杀的医生,而审视一切的主人公带着孩童般的纯洁心灵渴望救赎失去上帝的人们,而现实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却使灵魂却在过程中陷入自责与懊悔,最终陷入存在主义危机,肉体只能剩葡萄酒和面包来维持。
所以,人能否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宗教信仰其实是通过语言等方式让其他人也接受某种观点。单就此点来看,当今消费主义的力量完全压过了基督佛陀的几千年 //这里镜头画面特写表述内心更多还是配合对白来阐述,看完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说服让自己信上帝的…文学性像陀//发现那种内心独白式的电影有种魔力,一种刻意而为之的自然,电影是视觉语言,靠影像讲故事,但那种自我大段出现的独白有意“背叛”这种形式,直接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讲出来。但这样的方式又很电影,因为嵌在这之中的语言与画面很契合…挺喜欢的,一种想象的画面感,赋予每个接受者独一无二的未被规定和限制的视觉语言,存在脑海中,而不仅仅统一在银幕上。
小说感很重的电影。对年轻神父有多种解释,他死了,或许因为自己过分理想,或许因为现实过分残酷。归结在哪一方面,谁对谁错,我不懂。他怀着对人的爱,下到教区,发现人的丑恶。他要改变社会,扭转乡村习俗,哪怕用协迫的方式。一个场景:神父去看医生,医生说:本质上我们是一类人,神父在心里说:我跟你们不是一类人。——理想青年的永恒困境,如何将幻想中对人类的爱,倾注到现实中的人身上。ps 可多样解读的片子,常看常新;用卡夫卡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故事。
一种强烈而纯粹的自发形式冲动在《乡村牧师日记》得到了某种超验呈现。这体现在布列松几乎从不关注具象性质的内容事件,而专注于描绘那些悲伤春秋个体身处于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所被激发出的瞬间姿态反应。这样的创作特点在《乡村牧师日记》中达到顶峰,布列松对年轻牧师僵化、沉静姿态进行着一种近乎抽离的呈现,而随后又仅以极为简单凝练的语言或动作打破这一沉寂姿态。这种方法使得对人物体验的理性刻画与其内在状态的神秘无意识感知间达成了一种显著而微妙的平衡。
拥有自己投影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不算万圣节看的南瓜大王和几分钟操行零分)480p清晰度还是够的,字幕虽然错误不少好在有英文字母做补充。只不过下次还是要提前下载下来看,很多卡顿影响观感。宗教的故事很遥远,并不能沉浸其中,一个半小时处开始犯困后面也不断回退坚持着看完了。开始做功课记笔记,提醒着自己关注故事本身之外的东西但还是经常忘记。拉肚子+头晕也影响对电影的判断。两个女演员都很美。旁白太满,感受不到这样安排导演的意图何在。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拍摄手法都算不上大闷片。
115分钟版。「我既没有逆来顺受的本事,也没有毫无畏惧的勇气。」改编自同名原著,以乡村青年牧师的日记体记述展开,表现了他所遭受的来自肉体与灵魂的双重痛苦:肉体上因为胃疼只能长期进食泡了糖和酒的面包(甚至因此被误以为酒鬼);精神上面对村民的信仰危机,「伯爵夫人事件」后无由的恶意中伤,以及有意无意的灵肉考验也逐步陷入崩溃。牧师作为人间与神界的信使,身上人性与神性间的矛盾挣扎算是宗教主题电影的常见题材了,但布列松的手法颇有些扬长避短的意思:由于采用了非专业演员担任主角,他采用大量旁白来补充背景与描绘人物,配合特有光影来表现人物思绪,并不使他进行非常复杂与大幅度的表演。如此设置反而使他有了种陷入天人交战中沉默寡言痛苦隐忍的角色魅力,衬得他苦行僧式的修道以及结局以身殉道更为韵味悠长。
很遗憾当下浮躁的我没能怎么看进去,但这种独特的、可以说是不带有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似乎已经开始正式地影响到我。罗伯特·布列松的名片《乡村牧师日记》是电影史的一个时刻,是电影文化的一个时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欧洲文化史的时刻。安德烈·巴赞说“我们去观看布列松的时候,真正引发我们注意的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存在的观相术”。再展开一点的话就是:布列松不是一个用心理学来作为展示人物、勾勒人物的手段的导演,相反,他是一个某种魔术般的,具有洞察力的,带有哲学和神学深度的一个“面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