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 第三季(2018)
十三邀 第三季 Season 3UP:2021-07-14
十三邀 第三季简介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 王宇 Yu Wang导演
- 许知远 Zhiyuan Xu主持人
- 张艺谋 Yimou Zhang嘉宾
- 雷佩云 Peiyun Lei自己
-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自己
- 李宇春 Yuchun Li嘉宾
简评
只看了张导那一期。虽然不喜欢许,但是很感谢他挖掘出的张导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能更加好的去了解导演的风格,和风格后传达的他的意识,包括那个年代的集体主义以及家中成份带来的谨慎行为,不安全感与多产关系。距离播出已经五年,期间导演又上映了4部电影,每一部就像他自己所说,都不是在重复同样的内容,他一直在求新求变。有张导是我国电影界的幸运啊。
本期最意外是张艺谋,异常的坦诚。他了解外界对他的各种批评,也接受,不过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无法改变,讲到了塑造他的环境,笑谈曾经的贫穷,对于工作狂的状态表示停不下来,感觉是个有很强自驱力的人。王石,怎么说呢,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总感觉他有一点装,飘着,也讲到他退出企业,让位于年轻人,讲到曾经的个人主义,被国外教育中的协作观念纠偏过。毕赣真实且现实,《路边野餐》没看过,看起来是个完全讲身边人的故事,是我喜欢的叙事风格,他讲到人还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也讲到控制自己不要给身边人人生建议,还讲到喜欢玩游戏哈哈。木村拓哉对他的印象还是好帅,节目里明显老了,是日本人的克制形象,不过许知远问到他是否有对年龄的焦虑时,回答的非常笃定,完全没有,依然会像前辈一样认真演下去,很打动人。达叔那期,没有勇气看。
看到第三季,感觉许知远越来越适应这种与不同人对话,不同思想对话的感觉,这季最让我喜欢的是唐诺和毕赣吧,在这个时代还能坚持呆在书的世界里的人真厉害啊。毕赣对于凯里人们的观察,说当年漂亮的姑娘已经和她妈妈一样了,虽然现在是21世纪,但是在很多角落,人们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成了他们父亲的样子,开始挣钱,没事就喝酒,她们变成了她们妈妈的样子,开始生娃做饭,是一种虚无吗?算是吧?可是转头一想他们并不会觉得他们自己虚无,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这样的。那虚无的到底是什么呢?木村拓哉和黑木瞳的采访形成了对比,一个是理性偶像机器,一个是一直在思考生活人性。有自己思考的人,关于赫拉利的采访,今天来看还是有点感慨,一座失效的神庙,到底为什么让人们还是充满仇恨以至于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在宽阔的世界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按照印象最深来说,木村拓哉的努力与现实,张艺谋的天真,吴孟达的纯真,谭嗣同的悲情,毕赣的不反抗及那三位中国感情故事的聆听。虽然一如即往的觉得许知远有文化,但是不会倾听,不会去从别人的故事里面去深挖,但是的确在他的沟通里面看到了他的文化的深度,也越来越发现我们要努力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无知与无能,有时候会觉得力不从心,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努力。
高中很迷毕赣,在电影院一个人看完了《路边野餐》,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里面,忍不住不断地看解析影评,真好啊,梦境与现实,感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然后有关毕赣采访的杂志文章都买来扒出来看,逢人推荐,连论证作文里动不动也把毕赣搬出来hhh。后来也没有错过电影院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果然也没让人失望,期待下一部!
今天上午窝在宿舍,看了吴孟达那期,感觉达叔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好像自己也走进了他的那个时代,感受到了他作为演员的那种诚意,以及一种转变吧,从醉生梦死到后来的透彻,他说一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累去拍流浪地球,常常会哭,但他说这是中国出品的科幻片,没尝试过,又想起前几天的热搜说达叔重病住院了,怎么说,让人尊敬吧!结果下午达叔就过世了,虽说其实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没想到这么快,人事无常啊...虽说没有很重的情怀,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看一些香港的老电影,但是还是会觉得有些可惜吧,就空落落的。
当问到是否可接受完全自我(即不太依赖外界,仅依赖内心感受、对知识/经验的兴趣、对亲密之人关系的兴趣,而放弃更广阔的人群)时,王石回到“现在还做不到,应该是达不到那种状态,还不是因为境界到不了或什么,还是因为状态它需要那种技能,就是你得有资格那样去做,比如说我可以出思想,我的文字又有一定文字功底,那没问题,可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相信自己的思想在这个世界是有用的,即使没用也不会后悔,但我没那种能力”。另外,王石谈到:“以前受传统思想影响具有典型的自我/超我,后来从划赛艇中感悟到大家要齐心协力,你太强了,不单不可能增加动力,还会导致划偏,所以你太强,就要照顾别人,而相对比较弱的,就要尽自己力量,和强的协调上,其实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协作,更多来讲是整体,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第三季还没有看完,已经忍不住想来记录,怕下一次提笔的时候忘记此时此刻的酣畅淋漓。听王健讲话,就会想说真的好绝,这样的思想与温和的表达态度结合在一起,像是在听一场由语言组成的音乐会。唐诺的这一期突然间让我不怕老年的到来,虽然是注定要面对身体衰老带来的诸多困难,但听到他说“恋爱和性爱的功能离去,都带给你某种自由,你的世界会完整起来,会回到它真实的样貌,它的自由度可能更高,它的发生面最大,也许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可能…”,也会有一种想去体验和感受的冲动,人的一生真像一个轮回,老年和幼年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一个是生命的最初,一个是走向生命的终结,画完这个圈就连结在一起。生活也许是苦的,但生命永远是值得我们热烈奔向。
我无意评判观众的视角谁对谁错,但相比主流视角,我的视角更像是单纯的旁观和倾听,而非寻找认同感(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我同样会有时和许知远持相近的偏见,有时对他奇怪和偏颇的意见抱有强烈的反对,但寻求这样的认同和反认同并非我看十三邀的初衷和预期,在满足我“看见另一个世界”或者说“采访到我所关心的人的平常不太容易见到的那一面、听到的那一种声音”,对我来说很重要,且无法被其他的节目、形式所取代。这是这个节目对我而言的魅力。
最近把十三邀漏掉的一些人物补了起来,在一些未闻学者的交谈中找到了另一种思考维度,欣喜。同时也坚持看完了一些漂亮明星的爆红回忆录。十三邀特别像一楼盘,许知远就是房产中介,领你看各式各样的房子。明星就像精装房,漂亮鲜艳、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存在,但你就觉得乏味、循规蹈矩、死板。各学术界的老人就像灰秃秃的毛坯房,你不期待地走进去,但它给你无限想象空间。那些渴求超越时代同时又顺应时代获取成功的企业家就像楼对面盖的赛博大别墅,透过窗户竟然有两根被腐蚀过的大罗马柱杵在大客厅。
看到第三季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假如说梁冬的《生命》系列是一个明白人去参访一堆明白人来演给不明白的人们看。那许知远的《十三邀》就是一个不明白的人去参访另一堆不明白的人然后让更多不明白的人们跟着起哄,简直就是呈现了世间百态,有被人硬生生架上神坛的秦腔老陕;有困顿于自我定位的青春偶像;有踏遍千山仍旧自卑的成功商人等等......委实是很有意思的。整季看下来最自在的是唐诺,最坦诚的是徐冰,最有希望的是毕赣。
看了老谋子,毕赣和唐诺。最喜欢毕赣那一期,很真实,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加速衰老的一代,焦虑、虚无...只笃信纯粹,不相信深刻...先把自己关照好了,摆正姿态,再去想关照别人关照人的问题...我们始终无法超越时代...毕赣没有大理想大包袱,他只是想过的自在些,创作就是先排遣他内心混杂的情感...他的路边野餐我去年看了三遍似懂非懂,而今年仿佛能感同身受...;老谋子很清醒,对自己的内心很坚定,很有主见,人到这个时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从心所欲了,但依然不能超越时代;唐诺先生似乎是逆潮流而动,在台北的一间间咖啡馆里固守自己的一隅天地,他嗜读书,因为书才是最易得最宝贵的财富,他依然在寻找某种真实,在静观审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的东西,新的爆发,而不只是回观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