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弹子(2017)
评分:8.3
导演:克里斯丁·杜瓦
编剧:
主演:多里安·勒·克利奇 /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 帕特里克·布鲁尔 / 艾尔莎·泽贝斯坦 / 贝尔纳·康庞 / 凯文·亚当斯 / 克里斯蒂昂·克拉维埃 / 凯撒·东布瓦 / 伊连·贝加拉 / 埃米尔·贝宁 / 乔斯琳·德斯维彻尔 / 科琳·莱克勒 / 伊什尼·齐科特 / 霍尔格·达姆根 / 皮尔·基维特 / 约瑟夫·玛勒巴 / 文森特·内梅斯 / 罗曼·保罗 / 卢卡斯·普莱瑟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10分钟地区:法国 / 加拿大 / 捷克
语言:法语 / 德语 / 意第绪语 / 俄语
影片别名:一袋弹珠 / 弹子袋 / A Bag Of Marbles
上映:2017-01-18(法国)
IMDb:tt5091612
一袋弹子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纳粹主义在当地横行。莫里斯(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Batyste Fleurial 饰)和乔(多里安·勒·克利奇 Dorian Le Clech 饰)是一对生活在法国的犹太人兄弟,父亲靠经营一家裁缝铺养活孩子们,虽然生活得很辛苦,但是一家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
德军要求每一个犹太人在外衣上缝上黄色的六角星,与此同时,社会对犹太人的忍耐度也在急剧下降,兄弟两人因为他们的血统在学校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挤。眼看着势头不对,父亲决定让莫里斯和乔两人先行逃往自由区避难,自己随后就跟上,一家人在尼斯汇合。就这样,两个孩子踏上了逃往的旅途。
- 克里斯丁·杜瓦 Christian Duguay导演
- 多里安·勒·克利奇 Dorian Le Clech饰 约瑟夫·约弗 Joseph Joffo
-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Batyste Fleurial饰 毛里斯·约弗 Maurice Joffo
- 帕特里克·布鲁尔 Patrick Bruel饰 罗曼·约弗 Roman Joffo
- 艾尔莎·泽贝斯坦 Elsa Zylberstein饰 安娜·约弗 Anna Joffo
- 贝尔纳·康庞 Bernard Campan饰 安伯伊斯·曼塞尔 Amboise Mancelier
简评
第14届法国电影展西安站看的影片,意外非常优秀。叙事流畅、景色优美、镜头灵巧、细节足料、感情细腻。虽然剧情是简单的犹太家族坎坷逃难,配合战争创伤二战背景,纳粹的暴虐与刁难,与一路上热心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我是犹太人”一幕呼应全文,很能打动人心。
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历程罄竹难书,经典的片子层出不穷,但本片选择的出发点和视角很是温情和冷峻,两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为了逃离纳粹的催残,远离父母只身逃向自由区。全片除了那个审查身份的纳粹党卫军军官外几乎没有常见的血腥惨烈画面,却让人心惊胆战,后脊发凉。小男孩一路走来遇上的人温暖着所有观众,火车上的神父、带路的向导、体检的医生、货车司机、伪造身份的神父、甚至于意大利占领军的士兵,都给战争中的小男孩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和慰藉。父母看似严酷的训练让小男孩躲过一个个劫难,片尾全家人重聚巴黎的时候,相信没一个人不落泪。小演员们不仅帅气,表演更是相当精彩,很好诠释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犹太人心态。小男孩在片中的金句“再见,神父”“我是犹太人”一定会让人热泪盈眶,两兄弟互相背负走在山路的背影在我眼中越来越高大挺拔。
每当看到家庭团聚,故事似乎结束,一切向好,逃亡便开始了。马奇诺防线被突破后,巴黎被斩首,南部缺乏机动能力,“法奸”觉得宁愿德国人统治,倒戈法西斯,也好过举国之力拼死抵抗,让英国坐收渔翁之利,我想这种思想应该不止“法奸”(维希政权)有。片子里没有战争场面,甚至没有屠杀犹太人的镜头,但发生了什么大家都清楚,紧张的氛围也恰到好处。
不同于正面描写战场,这是从孩童视觉的被迫逃亡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颠沛流离。观感很好,平缓而有力量。然而好好地写亲情和其他感情不好吗?最后还没到变声期的看着不到十岁的小男孩强行喜欢大姐姐我真是接受无能,有点变态,说是他三哥和这个姐姐的感情都更能接受一点。,愿没有战争。
成长到成熟,一场战争给了人们最好的历练。但对于少年,成人都难以承担的沉重疼痛,把他们逼到接近窒息。他们的一段段坎坷经历,直戳你的泪腺。还好,他们这一路遇到不少好人。说到手法,片尾兄弟俩原型的那个镜头,将情绪完美推到最高点。摄像大赞,对光的敏感把握、构图的精致巧思,将影片质感拉高好几个档次。但有几处,导演有点滥于运用音乐。片名的破题,让人摸不到头脑,与全片关系也不大。,老大最帅,可戏份最少。
不到20分钟就给你一个重磅催泪弹,之后也没有垮掉,几乎全程精彩。两位小演员演技全程在线(谁不想要这样一个哥哥啊?),各个配角也恰到好处。战争让两兄弟过早承受了太多不应该的痛苦与磨难,幸好是有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让他们在战乱中迅速成熟并学会生存的同时仍保有善良与纯真,甚至最后大喊「我是犹太人」来拯救反犹的书店老板。逃离之旅成为两兄弟的自由之旅,尼斯一家人的生活虽短暂但美好,面对纳粹的逼供能保持坚强,最终逃到阿尔卑斯山区小镇,也能开始参与到抵抗运动中。一家人在战争中分分合合,颠沛流离,最悲惨的一面都已经被小心隐藏,能生存下来真是太艰难,幸得无数好人相助。感谢从小聪敏的Joseph将自己的生命故事书写下来,没有战争场面的犹太难民片又有了一种讲述的方式,这种故事真是永不嫌多。
弹子原来是弹珠啊。能把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有更高的立意。二战时期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不断颁发的歧视禁令。导致小孩很小就有这种偏见。一袋弹珠换犹太星的那个小男孩挺好的。这种很久以前犹大是犹太人并且钉死了基督教的耶稣,加上犹太人又孤僻的原因产生的种族歧视,恕我无法理解。“现在疼过总好过以后因为怕疼的送命”。两个男孩奔向自由区的旅程。哥哥有担当,弟弟啜泣好可爱。“可人人都很害怕。你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来。尽管他们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原来是意大利呀,难怪。没安心一年还要去服役。犹太音乐都听得出来。真的就是这种拷问方式。幸好一路上差不多都是好人。结局看到解放真的感同身受的感动。但战争带走的永远不能再回来。总体真的很好。
情感表达细腻,刻画德占期间的各色人物,兄弟共患难的逃难遭遇与成长,家人离散、团聚、再离散、再团聚,深深感受到战争真正受害者的无奈命运,父爱的描绘令人动容,主角的勇敢与成长让人欣慰,多个桥段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让人或震撼或感动,比如父亲扇耳光考验勇气、弟弟脚痛哥哥背、第一次短暂团聚妈妈拉小提琴、哥哥脚痛不让弟弟背、以及兄弟俩遭遇中遇到各种好人相助,尤其最后字幕展现真实故事改编,让人破防,总之很好很美的一部电影。
一袋子彈換來的是一個民族的符號,影片開題點題。但竟然那麼多人問拿走了猶太徽章的孩子後來怎樣?!這個是沒有符號學概念還是故事就是故事?有位豆油提到民粹主義了,不就是這麼回事嗎?所有集體性的罪惡的發生,行兇的人內心也有他們的信念啊!那些保護眾人都認為他們是敵人的人,內心有著人性的光輝,但黑暗才是那時候的主旋律吧。群體罪惡最難以分清孰是孰非,多少人只是跟隨著主流。
第一次看二战的片子。讲述了战争中普通犹太家庭两个逃亡的孩子经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的血腥残酷,让我影响深刻的是父亲对两个孩子的教导以及在压抑氛围下,抱有善意的人们给两个孩子的帮助。从故事一开始父亲让乔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到故事的结尾乔高呼我是一名犹太人,他们终于迎来了自由。
真实事件改编,从一个小男孩乔角度讲述的二战纳粹故事,浪漫国度的法国,虽然战争沉痛悲鸣,但仍旧有一些温柔的情节,拉小提琴的母亲,乔小朋友短暂美好的爱情故事。战争可以摧毁建筑和文明,但无法彻底摧毁人的美好,“所有孩子都是我的孩子”的教父,即使纳粹主义把人变成战争机器,但只要还有人在做“人”应该做的事,纵使巨大牺牲和漫长等待,终于等到了巴黎解放,和平到来。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以小儿子Jo的视角讲述一家犹太人二战逃难的故事,节奏把握很好,煽情点到为止,小演员演技可。片末Jo站在桌子上大呼“我是犹太人”是全片的一次大爆发。PS,算Happy Ending,Jo和妈妈、3个哥哥巴黎大团聚,但核心人物爸爸死于集中营。旁边的人都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