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动的心(2011)
RestlessUP:2021-05-01
悸动的心简介
伊诺(亨瑞·霍珀 Henry Hopper 饰)是一个有点奇怪的年轻人,他似乎对生活毫无兴趣,却喜欢在陌生人的葬礼上游荡。在一次葬礼期间,他偶然邂逅了一位独特的女孩安娜贝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两人渐渐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伊诺向安娜贝尔介绍自己的一个鬼魂朋友浩(加濑亮 饰),安娜贝尔则与伊诺分享她为之痴迷的达尔文学说。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两人关系日渐亲密,生活的乐趣也慢慢复苏之时,安娜贝尔告诉了伊诺一个事实——她是一个将不久于世的癌症病人。面对着一边是难以割舍的韶华时光,一边是无法改写的死之永夜,这段不寻常的爱情将以怎样的方式对抗生命的流逝……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格斯·范·桑特
简评
这些年用青少年体裁包裹沉重话题的电影不少有,却很难再复制这种轻盈感。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和一个向死而生的人,人生只是擦肩而过的短暂交集却获得了”活一天,值当一天”的勇气,死多容易,找到懂自己的人却很难。Mia仍是我认为活跃在美国影坛中少数具有独立气质的女演员, Henry Hopper的惊鸿一瞥仿佛Eddie Redmayne与Louis Hofmann的结合。
我真的太爱了,已经单身很久的我感觉有恋爱啦!这真是典型的主题氏非线性随机搭配,而且太成功了。关于死亡的一切穿插着关于爱情的一切,没有渲染,没有生与死的感概,有的只是静候与安然享受当下,人活半生,牵挂无两,但有一个让你轻松过着爽朗的,也就死也安详吧。巧妙的都是怪胎,一个心理缺陷,一个行径缺陷,也恰恰是死亡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这是我理想的爱情,真好。
只有习惯了豆瓣Top250式催泪弹电影功能化甚至零件化每一个角色之陋习的观众,才会对片中那个日本人鬼魂角色的存在意义发出质疑。除了这一近乎童趣的设置外,电影的大多数节点的选取和安放都如完成任务般规规矩矩,但情节俗套又如何,尾声闪回煽情又如何,此前用心描摹的可爱的人物们的美好瞬间,在此刻重新召回,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力量,怎能不为之动容?唯一的不满是中后段情感转折实在过于强行,无法令人信服。
动人,对于同类绝症+小言包装的影片,拥有两个化学反应极强的主人公已属成功了大半。而理解本片反类型旨趣的入口,恰在于悉心构思的粉笔画、观鸟、万圣扮鬼等剧作细节,偏暖黄主色调,和森林夜游等鬼马的段落。这些随性勾勒的笔触无不传达了与死亡相对,由“爱”和“纯真”赋予的感性力量,借此为早夭生命添上如诗般静美的注脚。加濑亮的角色设置是亮点,从中亦可窥见GVS对日本自杀文化一贯的讨论兴趣。
210206 【B+】美妙绝伦。“...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GVS始终对时间与面容所蕴藏的纯粹而美妙的时刻持有信任,因而拒绝了森严剧作的武装,事实也证明,面对泛滥的类型故事未必需要将人物关系的矛盾与爆发放置于叙事的重心,或安排大量突发性的情节转折冲击观众的心理。仅通过平淡的日常而记录时间的推移,让一切也都在他的镜头下自然的发生,一如既往的轻抚人物的脸庞,亲昵的举止拉近彼此的距离去贴近倾听他们的故事,那些珍贵的秘密和私人的耳语,生命最后时刻落足在日常的记忆,从必将流逝的时间洪流中挽回些许残留的痕迹,经历的滴点化为脑中一闪而过的思绪,沉重却轻盈的涌动着将心灵席卷。轻描淡写的笔触依旧能从朴实的剧情模式中提炼出真挚且丰厚的情感能量。
绝症病人爱情故事的老模板。整天丧喜欢参加葬礼的男主在一次葬礼上遇见了女主,二人马上就看对了眼,可二人正式交往后,他们并未在任何层面上治愈或者说修复对方的负面情绪,就连《送你一朵小红花》都比它做得好。想象出来的死人朋友什么的都是挺怪咖的小清新,但一点都不有趣就是了。为了表现一些生死观,有些装死,还画身体轮廓之类的戏,挺中二的(褒义),但也没能给电影增添任何情感分量,两人从头到尾就没真正理解过对方,结局的希望从何而来?死亡表演一段因为剧本没编好就一言不合闹翻给我整无语了,两人大部分的交谈都是尬聊,还不如男主与鬼朋友的少数几句对话来的有趣★☆
换作我拍,不会这么拍,太清淡了,没起伏又少机锋,仅仅是生涩的少年命运比较悲惨,但主线还是爱情故事,叙事框架和人设不如说是从韩剧里抄来的,一个爸妈车祸去世,一个得了不治之症,人生的最后三个月,抓紧时间谈一场恋爱。这样的恋爱太清淡了,没有谁付出什么,也没什么惊世骇俗之举,堆砌的繁琐的事件将他们推到一起。而两个人有点小别扭,也是平铺直叙地去寻求彼此的妥协,妥协之后安然赴死,我认为反而是过份抬高了死的哲学性,美化了死、痛苦、挣扎,再寻常不过的幻灭的情绪都被美化了。所以是煮了一锅可口的鸡汤。美则美矣,却是无聊的美。我拍第一步会把加濑亮这个角色撤掉,换成他爸妈,莫名其妙的人设,对情节的推进可有可无。第二步是增加男主的家庭戏,都去砸他爸妈的墓碑了,该多爱,明明煽情的故事设计的重心该这么放,却弃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