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风云(1954)
《岸上风云》(英语:On the Waterfront,又译《岸上风云》、《在江边》)。是一部于1954年上映的美国犯罪电影,反映了1950年代初期纽约港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的情形。导演伊利亚·卡赞,主演马龙·白兰度。本片改编自马尔科姆·约翰逊(英语:Malcolm Johnson (journalist))于1948年11至12月在《纽约太阳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 "Crime on the Waterfront",并在1949年获得普立兹地方新闻报导奖(英语:Pulitzer Prize for Local Reporting)。这部电影在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最佳女配角(爱娃·玛丽·森特)、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8项大奖。
剧情
在当代的纽约港,黑社会的势力向码头工会中渗透,在以工会头目约翰尼·佛兰特为首的恶势力控制下,无辜的工人忍饥挨饿,多日失业。昔日曾任职业拳击手的特利·马洛伊,现于纽约港当码头装卸工人,并为约翰尼跑腿。特利的朋友乔伊勇敢地向犯罪委员会揭发了他们的黑暗力量,特利的哥哥查利便奉约翰尼之命将之从楼顶上推下致死。
不久,特利结识了乔伊的妹妹伊蒂。伊蒂亲眼目睹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哥哥为工人说了几句话就惨遭杀害,决心和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为码头工人伸张正义。她的父亲坚持反对,他希望女儿能回到学校,将来成为有教养的人,不再受劳役之苦。乔伊死时在场的特利目睹了一切,他同情伊蒂的遭遇,帮助她逃离黑社会的迫害。在和伊蒂的接触中,他告诉伊蒂他的人生哲学是「在别人能动手之前,自己该先动手」,伊蒂指责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没有丝毫人类的仁爱。特利深深地被触动了。他感到了伊蒂是那么纯净和富有感情。
相处过程中,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因为对黑帮的忠诚和黑帮的帮规,特利还在犹疑不定。此时「犯罪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乔伊之死,码头工人诺兰因愿意作证而遭黑帮杀害。同时,查利又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要杀死特利,查利出于手足之情向特利吐露了实情,使特利逃脱了追杀,自己却被黑帮杀害。爱情的感召以及哥哥的惨死迫使特利揭发约翰尼的罪行,两人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打出手,约翰尼不敌特利的拳击技巧,约翰尼的手下便上前助阵将特利打得死去活来,倒地不起。正在这时,神父和伊蒂赶来了,码头工人们围上来了,在血的事实前,工人们完全觉醒了。特利最后终于获得了码头工人的支持。
角色
- 马龙·白兰度 饰 Terry Malloy,码头装卸工人
- 洛·史德加 饰 Charley "The Gent" Malloy,Terry的哥哥
- 伊娃·玛莉·圣 饰 Edie Doyle,Terry的朋友乔伊的妹妹
- Karl Malden(英语:Karl Malden) 饰 Father Barry,教区神父
- 李·J·科布(英语:Lee J. Cobb) 饰 Michael J. Skelly,工会头目,恶势力头目
- Pat Henning 饰 Timothy J. "Kayo" Dugan
- John F. Hamilton 饰 'Pop' Doyle
- Ben Wagner 饰 Joey Doyle
- James Westerfield(英语:James Westerfield) 饰 Big Mac
- 弗雷德·格温(英语:Fred Gwynne) 饰 Mladen "Slim" Sekulovich
- Leif Erickson(英语:Leif Erickson (actor)) 饰 Lead Investigator for Crime Commission
- Martin Balsam(英语:Martin Balsam) 饰 Gillette(未挂名)
- Katherine MacGregor(英语:Katherine MacGregor) 饰 a Longshoreman's Mother(未挂名)
- 帕特·亨格尔 饰 Bartender(未挂名)
- Nehemiah Persoff(英语:Nehemiah Persoff) 饰 Cab Driver(未挂名)
获得奖项
- 第2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12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or - Drama / Best Director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导演 - 第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Film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故事与编剧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剧情或喜剧片最佳配乐 - 第15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帕西内蒂奖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银狮奖-最佳影片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简评
情节过于简单且部分桥段莫名其妙,剧作水平太低。故事内核也不见得是什么“对剥削的反思和控诉”,而是在爱情和宗教的驱动下进行肤浅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反抗,对权力当局和宗教精神的简单美化实际上同另一阵营中文艺作品的假大空式歌颂异曲同工。白兰度眉眼的妆造….就像内地小鲜肉演近代剧时一样过度出戏。女主居然就是西北偏北里的Eve,在此片里倒还真演出了修道院出身的气质。
有我党罢工潮片的风格,但逻辑线满不对劲。工会流氓垄断了工作机会,有向政府告密者一概弄死,警方也拿他没辙,工人们敢怒不敢言,甚至认为告密者就是内奸。男主原是其手下小跟班,良心未泯,受政委型神父的启迪,爱情的鼓励,和大Boss弄死作为得力助手的他哥哥的仇恨加持,站了出来,工人们终于看不下去,站在了他这边,原工会自动瓦解,夺回了就业权益。值得关注的是马龙白兰度的表演,浑然天成,小动作特多,你很难不注视他。姜文好像也是这种表演法。但不能过火,否则很容易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异常别扭。★★★☆
这是我看的马龙白兰度的第二部电影,没想到年轻时候的他跟年老时候一样帅气,太有魅力了。本片是黑白片,看的就像是罗马假日一样特别的有意义。本片的故事背景是在纽约的码头,黑社会控制着码头,码头的工人就像筹码一样,被老板所剥削。白也是一样,他跟他的哥哥同时受雇于这个老板,这个老板用黑势力杀害报复反抗的人 而女主人公也是在他的哥哥被杀后萌生了为哥报仇念头。同时神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正义的一方,最后白从懦弱到站出来作证,再到被工友视为卧底,再到与勇敢的与老板斗殴。最后依靠毅力唤醒了码头工人,这就是正义最后战胜了邪恶!!!
氛围,情绪以及节奏都很棒,马龙的表演只能说在后半部分有那种感觉了,整体上剧情有点干着急,就是马龙两边犹豫害死哥哥,自己又落魄的头铁故事,最终战胜黑帮。大部分工人都只是看客,麻木的D&D,神父是有决心和想法,而男主曾经是拳击手,所以最后在神父的引导下成为英雄。最后你才发现,看似牢不可破的工会黑帮团体,全部都是纸老虎。只不过是压在每个人心里的阴影太大了。
通过展现码头工人与帮派之间的斗争,点明了愚昧的从众心理与怕成出头鸟的人性弱点,从而为“敢为人先”的告密行为立碑歌颂,但电影与现实完全是两种语境,卡赞的告密放在电影里的话性质类似与向约翰尼揭发特里……不过虽然夹带私货让人看不过去,但电影还是很好看的,台词时而幽默时而精妙,情节简洁干练又铺排到位,白兰度集忧郁、颓丧、玩世不恭、温柔、阴柔、暴戾等诸多气质于一身相当迷人。镜头没什么可说的,完全服务于叙事,但有一个升降镜头印象颇深,是神父坐木梯从一片狼藉的底下升到地面,工人的破败、帮派的嚣张、神父的坚定都在这个升镜头中集中体现。
影片背景与核心明确,配角和群戏们演技到位(个人觉得爱娃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虽然很漂亮)画面和场景设置巧妙的展现了现实的压迫与隔阂,也推进了人物关系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镜头和配乐很舒服的和表演搭上了,白兰度的演技令人瞠目结舌,人物内在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收放自如感实乃其与生俱来的天赋。一部成熟的作品,一位伟大的演员。或许演员不能决定一个剧本的走向,但好演员真的可以让摄影与画面设计提升一个档次。
工人们最后觉醒起来,“掀翻”被黑帮控制的工会,而迈着胜利的步伐去资本家的工厂上工。所以这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反抗”?关于本片,罗兰巴特有一篇专门的批评文字,可以参考。导演因为“告密”充满争议,本片像是一篇辩解书。回到影片本身,虽然情节流于俗套,不过白兰度的表演还是充满魅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神父是本片里促使人物转变的最重要人物,而非女友,由此也能看出导演的“保守”。
马龙·白兰度的演技有种神奇的魔力:看的过程中只觉他演得自然流畅、让观者如临其境,但也就没有太多突如其来的刺激。但就像日常每个细节一样,暗流涌动的瞬间总是在过后才不断被想起,随着每一次回响,感受和理解也一步步深化。这个电影画面有力、结构布置巧妙,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台词都遥相辉映,不知不觉中整个背景早就交代得真实合理了,加上带着惊悚效果的配乐,更是有一种如梦境般冥冥注定的感觉。
继续补看只在学校电影史课本里读过的经典名片之《码头风云》: 记得当时背书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卡赞和巴赞挺容易混淆的... anyway,对于1950年代的好莱坞,这绝对是石破惊天的现实主义杰作,虽然在今天看来不过尔尔。从表演到导演的很多决定,今天看来也完全不过时。但故事本身还是欠缺今天更多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那种subtlety,也是时代的限制吧。
。①工会被黑社会侵蚀、工会老大约翰尼压迫纽约港的码头工人(但工人们敢怒不敢言),试图揭发这些的乔伊被约翰尼杀死,乔伊妹妹和神父决定为工人继续争取权利并帮乔伊找到凶手。电影讲述了目睹乔伊被杀现场、工会的一员的男主因为爱上乔伊妹妹而逐渐走向与约翰尼的斗争并鼓舞了其他工人一起斗争约翰尼。②各方面元素都是高水平(调度、构图、配乐、表演、等),大量使用黑色电影的暗调摄影和低调打光渲染Atmospheric/悬疑感十足/uncanny的氛围。
片子很鲜明的体现了卡赞和他演员工作室的特点:情节是为演员服务的,而演员是用大量设计好的细节来建构他们的形象。白兰度的特征很明显,他用惯常的小动作,例如微微颤动的手,诸如口香糖或手套这样准备过或即席用上的道具来表现一种天真感和其下本能的、难以压抑的力量。效果很好,在车上被杰克拉莫塔引述的那段独白令人惊讶地拓展并最终转变了他的心理,弧光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与此相对的是越往后越符号化的朋友、对手及环境。拿女主角来说,她在中段高潮处甚至有一个伯格曼式的大特写,但她的能量越往后就越衰落,临到结尾基本是在演白兰度的一个挂件了,神父的角色也是同理。卡赞的结尾也要为此让路,工人的冷漠、旁观到兴奋、觉醒只在几个镜头之间,这样的整齐划一是某种喜剧吗?这和海峡对岸的叙事模式又有什么分别?
在50年代美国电影新浪潮的时候,卡赞通过实地取景和让演员自由发挥的方式,完成了这部经典。片中女主角Eve Marie Saint的表演和Marlon Brando不分伯仲,他们两个的对手戏很入戏,女主的生存条件在50年代,像知名藤校普林斯顿还没有收女学生的时候,可想当时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功可算是渺茫,但是eve把她的角色表现的十分进取,想要找出杀弟真凶。她不屈的精神从她的表演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说她转动的眼珠和失望时垂下的双眸。当然,Marlon Brando的表演十分融入他个人的做事风格,例如说,他深知工会潜规则不能帮助Edie的时候,他本想敷衍离开,但是他犹豫过后选择了女性化的处理方式,宽慰Edie的感受等,非常迷人。结局Terry逆袭,rat成功也表明卡赞自己面对主流舆论的独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