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刀(1962)
Nóz w wodzieUP:2021-08-06
水中刀简介
一对中产夫妻驾车出游,丈夫(里昂•尼梅兹科 Leon Niemczyk 饰)总是夸夸其谈,但妻子(乔兰塔•乌梅卡 Jolanta Umecka 饰)只是随声附和。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临时搭便车的年轻人(兹古蒙特•马拉诺维兹奇 Zygmunt Malanowicz 饰)。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载他一程。三人来到了海边,丈夫准备用私家的帆船出海,为了向年轻人炫耀,所以邀他一同游玩。年轻人欣然应允,于是他们共同踏上了航程。
航行中,年轻人渐渐对他们敞开了心扉,三个人还玩起了桌面上的竹签游戏。年轻人对夫妻坦言,自己不会游泳,因此他只是孤零零地在甲板上把玩手中的匕首。丈夫跟他开玩笑,无意中却把匕首丢入了大海。年轻人很生气,结果两人厮打在一起,双双落入水中,妻子大惊失措,三人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罗曼·波兰斯基
获得奖项
- 第1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最佳影片 -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Prize
简评
还是跟《怪房客》一样缺点。。前段铺垫太冗长太闷,后段发力还是蛮可以的;讲的是一段婚外恋吧:妻子被年轻人的柔软打动、丈夫自信于自己的魅力地位实力,试图利用这段事实威胁年轻人,试图掌控全局;年轻人自认为独特其实不过还未达到丈夫那样成功地位并且目标是成为他。失误的船员是自以为掌控一切的丈夫本身;最后一切复归于原来的秩序,危险全部解除。就像那水中刀。
波兰斯基对电影的天才直觉与掌握是绝对的,树影模糊的开场与故事书封面般的结尾咬合了一个封闭的寓言式故事。姜文说“把人物做到极致就有了隐喻”完美地形容了这个简单又深层的处女作。可是,也正是在这样的处女作里,波兰斯基一直让我难以彻底忘却而沉醉的通病:他似乎里一种正常的节奏太远了。我始终无法理解本片这种莫名其妙的对抗,作为剧作核心的情感关系是如何在一个偶然的,极其封闭的环境下展开的。两个陌生的完全不同男人和女人,怎么就那么容易地按写好的剧本发展,又是挑衅又是吹胡子瞪眼的。这太脱离我的现实依据了,而且还是全片围绕的所在。
炫技之作,与大场面大制作完全背离,用另一种极端的形式完成了同样的极致。狭小的场景之内施展空间应是极其有限的,但镜头依然穿梭得游刃有余,呈现出毫无逼仄的视感确实令人惊叹。直到最后才真实意识到整部影片只出现过三个人物,人与人的微妙气场变化来得猝不及防,比变换莫测的天气还要反复无常,以至于完全未察觉到狭小的舞台上并没有其他人参与这场卖力的较劲;然而就算波谲云诡的风浪这般喧嚣,到最后狂风骤雨也没造成什么影响;反而是一切终归于平静后无意激起的一圈浅浅涟漪,永久地割下了一道无形却又显眼的深深裂痕。
卧室放映 week 1 的波兰斯基周结束了!水中刀是波兰斯基的处女作,也是我们看的最后一部波兰斯基。觉得处女作总是有极强的表达欲,导演试图刻画的两个男人太过于细腻形象了。「你不过是想成为他。」这句一针见血。简单场景内的暗流涌动,很是吸引。波兰斯基似乎总是想表现一些,更私密的、非关系的而是人物心理的变化、一些不值一提的阴暗或渴望。
一条船,开阔的自然环境/水面行舟竟然拍出了幽闭空间室内戏的逼仄与压抑。三个人,寥寥数笔就将社会角色与权力分配草灰蛇线地安插在每一个不动声色的角落,处处皆闲笔,处处皆伏笔。波兰斯基对两性角色的思考在首作就成熟得惊人,两男+一女的配置形成了诡异的“家庭”视感,丈夫与妻子分置在性别天平的两端,突如其来的搭车人或为打破平衡的、惴惴不安的第三破坏因素,在即将崩塌的关系上拉张了一个中性视点,相对的“年轻”却也如同误入成人世界的孩童样怪异。女人脱衣的裸体/接踵而至的亲吻,竟然拍出了一种杀父娶母的亵渎感。
很少有导演能像波兰斯基一样在处女作里如此娴熟地把握一部只有三名角色的电影。开头车挡风玻璃上的树影、夫妻间的对话、两人位置的互换都在展现这对夫妻的貌合神离。丈夫邀请男青年上船后给了一个仰视高高的桅杆的镜头,隐喻丈夫高高在上的男性尊严,片尾收起桅杆的镜头象征丈夫的性挫败。三个人微妙的三角关系刻画得很好,两个男人间为了女人的明争暗斗,妻子在其中的调和、催化作用都通过镜头上的构图来体现。看似荒诞的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丈夫因为自己的自大、傲慢和猜忌把刀扔进水里激化矛盾,实际上自己一败涂地从而选择逃避。妻子对丈夫不满已久,选择用“出轨”来报复丈夫。男青年出于征服欲选择占有妻子。结尾停在岔路口的车代表了各个角色迷茫的内心。
一条船上,三个人,却营造得戏剧张力十足,一把刀的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险象环生,紧扣着观者的心弦,刀的伸缩都给人锋芒锐利的感觉。丈夫处处为了煊赫自己的技术和荣耀而处处刁难着青年,甚至连妻子都看不过眼,而青年丈夫冲突的导火线到结尾争执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也顺带引出了妻子和青年暗暗生出的情愫。比较有趣的画面是,在船舱玩游戏,丈夫执意听广播,厌倦妻子的歌声,青年却享受其中,随后出口成诗来回应妻子,当中积蓄了丈夫恼羞成怒之意,当他炫耀自己玩游戏事迹时,青年却倒头大觉睡为之后冲突埋下伏笔。
气质非凡的处女作,波兰斯基的才华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女性开车时镜头隔离在车外空间,直到男人掌握方向盘时镜头才移至车内,一切都不言而喻。关于阶级,关于两性,关于爱情,看似简单的剧情中包含了满满的关系对立,将开阔的海面浓缩成无边的牢笼,而三人之间的两两分别较量也在碎片化语言的带入下逐渐升温,帆船失控、搁浅等等外部触发都是角力关系的失衡预警,最终在弹簧刀落水时彻底崩溃,三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大转变,电影从此上升到另一高度。
波兰斯基的处女作,开始了他自己的代表风格:密闭空间,三男两女,随着剧情推进矛盾爆发,必然包含两性的矛盾。本片刀掉进水中就是矛盾爆发的标志。但是都有一个问题:水中刀是男主要邀请男孩上船,以及不让他上岸;杀戮中是不让伤人男孩的父母回家,为了推进剧情这种做法过于生硬。过芦苇丛、俯拍船上三人、踏浪的镜头拍的很美。最后女主告诉男主真相,男主反而不相信。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当真相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反而不愿意去相信。结尾处车停在去警局的分岔路口,为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大量的留白(男人认为女人只是出于害怕才说男孩还活着)、在后景中插入角色(男人和男孩对话时背景中的女人在戏水)、三角式的紧张关系都是后来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影片轻松与情绪并存,使得人性的冲突没有那么尖锐。男孩躺在甲板上时的主观左右眼视差镜头很有趣、也很写实。影片的留白在于男人自大,猜疑着女人的话;男孩不服输,接受男人的各种挑战,实际次次受到男人的玩弄;女人摇摆不定,男孩和男人争吵时她出现在二人之间的后景也印证着这一点。波兰斯基之后的作品通过聚焦于一个角色来制造悬疑,利用其信息闭塞和表演让观众同情角色。既写实又能做到以上全部的是唐人街。杀戮有着些此片的意味,但更偏向对话来叙事,而此片更像是波兰斯基擅长的利用景框叙事。短时间内把角色和关系塑造完整,波兰斯基太厉害了。
一旦为鸡贼而苦恼就真诚了,波兰斯基典型代表,容易着道。在各种喜剧丧狗印象论 人类几何好感论 怪癖疯逼结构论风潮后,水中刀还是可对比的,一个关了三十年郊区海景小阁楼的南方作家风格,剔除所有的咸味与浪潮,告诉你仅剩下的故事,那些年轻或衰老的男人并不等同过去与未来,以及警惕那把刀,朋友,但也不限于此,围绕着它做点什么,最后去用尽全力说一句废话,听得人还是蛮动容的。(这题材给国内容易拍成堕胎校园片,也不怪谁)
看简介是惊悚犯罪片,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哪个是犯罪者哪个是被害者,还挺有悬疑感和紧张感的,剧情类的电影故事性强是喜欢的类型。结构很典型,全片只有三个人架构起故事,就像《小城之春》只有四个人一样很特别,而且片子空间结构封闭而狭小,自然抹去了一切社会等背景信息,海上的船看似辽阔,但其实是个孤岛,不仅封闭而且周围是足以溺人的海水充满了无路可逃的封闭甚至恐惧感,而船舱内部更是狭窄至极的极小空间,偏偏挤了三个人,矛盾自然交织而来。三人行必定是三角这个命题真是太真了,矛盾故事都在这里,偷情出轨的情节早就料定了,大龄中产妇女与年轻大学生的偷情让人想到了《毕业生》。片中对刀的描写与展现还是挺多的,每次看到都心一惊,特别响应片名《水中刀》。至于主题自然见仁见智,可探究与延伸的太多了,多是婚姻困境与人性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