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感(2008)
BlindnessUP:2021-07-16
盲流感简介
诺贝尔奖得主Jose Saramago的小说《Blindness》将被搬上电影舞台。书中描述了一个陷入致盲病毒的城市,导火线从一名司机点燃,突然失明后,他得到了一个人的善意帮助,这条线继续燃烧下去,眼科医生也来帮助他们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所有的致盲者都被关进了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重兵把守,不惜生命的代价也要制止疾病的扩散。 Julianne Moore将扮演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医生的善良妻子, 著名黑人电影人Danny Glover在片中扮演一名致盲的黑人老者。尽管主角来自美国,但这部电影是由日本、巴西、加拿大合拍的国际性电影。
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获得奖项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5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简评
,还是推荐看书,电影剧情虽然和书中差不多,但很精彩的几个情节没有拍,而且没展现出书中那么阴暗和绝望的感觉。读书时我曾多次挣扎,如果我是女主,我到底该什么时候告诉大家我能看见,那种既惧怕,绝望,愤怒又想引领大家,给大家希望的情感混杂到一起。可她到底是个善良普通的人,不是什么超级英雄,只能拯救少部分人,而选择忽视其他人的悲惨命运,对于这部分电影展现的不多,还是偏向于美化女主的。而或许正因为女主是个普通人,才使小说的内容更有力度。
这是把心盲的人类用眼盲的具象化方式呈现出来,这点就足够屌了。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地球上跌跌撞撞、没有目的地活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唯有欲望满身,放任着人性之卑劣。灾难让人更加依赖于真爱,是因为灾难帮人们消灭了持续膨胀欲望,又建立了理想与信仰。政治的本质就是用人性管理人性,等人哪天能进化到抛弃了政治,大概就不再让文学艺术家操心了。
我不是原著黨,只覺得這個故事沒講好。電影大概降低 70% 的殘酷指數,去掉了 50% 的故事,雖然改變難度確實很高,但這種既要照著原著走,卻又硬改一些不必要的部分,該著墨的地方都是高高拎起,輕輕放低。尤其是教堂和聖像那場戲,本該是後半段非常重要的表現部分,結果只是一掃而過,最後又加了一場床戲著實讓人感到無言。
《盲流感》(2008)改编自诺奖得主萨拉马戈的小说代表作《失明症漫记》(1995),要将一部刻画入微的末日寓言小说改编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实属不易,就连曾经拍过《上帝之城》和《不朽的园丁》的巴西名导演梅里尔斯也不幸“失明”了。最重要的中段失明症患者被关进精神病院隔离戏就没拍出小说的效果,人物表现的深度不足,不够自私、不够脆弱,恶人也不够狠。到了尾段更像是把之前该让人思考的地方给一笔勾销,宗教末日之象展示得相当不足,女主角家中太大,复明后的喜悦展现过长,烂尾收场。
《盲流感》是一部的虚构很荒诞又有一定深义的电影,如同常规的灾难片设定,上来没有缘由就设定存在使人致盲的隐形疾病,在引起大恐慌后,一群人被关在一个破烂的集中营一样的地方,既无医护又无看管,在毫无人道帮助的情况下,很快隔离集中营里出现弱肉强食的情况,流氓们占据了统治地位。抛开这一设定的缺乏合理性,只看集中营里这一段感觉很真实,人基本没有道德观念,懦弱的男人不值得被女人们牺牲去拯救,这就是为什么女主最后去反杀那一段看得很过瘾。在他们逃离知后发现世界都毁灭了,求生的一段甚至又带有劫后余生的温暖感。然而最后反转又来了,这个盲流感忽然又自愈了……觉得最后朱利安摩尔的演技支撑了全场,她在大家视力恢复的时候反而觉得“我真的盲了”,确实产生代入感、让人理解和同情。
原著中萨拉马戈没有提到任何的地名和人名,所以想当然把故事的地点投射到葡萄牙。但其实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文本,或许盲人国度的故事就是人类整体历史的缩影,当下的写照,未来的预言。2019-02-09
长久以来难得的让我目不转睛的电影,更长久以来唯一的让我突然哭出来的电影。视觉丧失看似与世界失去了至关重要的联系,但人只要活着,这联系就存在,完全不因为这天降灾祸有任何改变,爱情、仇恨、奉献、争夺、友谊、敌对,依然轮番上演,从彼此的身躯中源源不断地生长又消亡。失明或者重见光明,就像森林中一把野火,烧痛一阵子,但森林,依旧蓬勃滋长。
其实已经算是比较还原书籍了,只是感觉仿佛一切都按了快进键。书中细节的描写太多了,都是无法通过画面转换的,所以显得电影比书差很多,这是表现手法的差别,而并非导演和演员的问题,我也无法想象怎么能拍的像书一样好了。虽然情节并不多,但是书籍看起来是非常流畅的,但是电影比较碎片化,有点割裂,不是很连贯。三星看在书的面子上,因为这个作品好到即使电影不怎么样我也舍不得打太低的分数。
《银之勺》讲过,瘦弱的猪仔因抢不过同胞只能在泌乳最少的奶头喝奶,即使把它抱到奶水充足的奶头它也会自觉去边上。女主就是瘦弱的猪仔。初露脸时她是一副贤内助的形象,温柔体贴乐于助人。当身边所有人都盲了女主是唯一一个看得见的人,在这巨大的优势下她依然是一个听指挥、不反抗的人,直至惨遭轮奸彻底丧失尊严。最后从零号病人开始众人有望恢复光明,女主反而隐隐有种预感自己会失明。全世界因未知原因传染失明这个点子很棒,但导演似乎经常忘了这个设定。看守者对可能传染的病人没有足够的恐惧和厌恶(想想现在是怎么对待新冠携带者的);反派瞎了有一段时间了想要的还是珠宝和漂亮女人;隔离区人们的衣服只乱不脏。突然出现的枪,因天生失明而在盲流感下有优势这类机械降神;斯坦福实验和麻风病村结合体的隔离区,都是导演懒于思考下的败笔。
相对忠于原著小说了,原著中医生妻子的形象在阅读时于我而言是近乎耶稣一般的神的存在,心怀悲悯,尽其所能耐心地照顾周围的人,当然她也只是一个凡人,她有自己的脆弱,怯懦甚至是自私,电影以及演员的表演可以让我把这个人物具像化、生活化,女主第一次失声痛哭的那一刻,是触动到我的,但是影视化以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展现蕴含极其丰富心里活动的片段时,比如医生妻子在超市地下仓库的黑暗中摸索寻找食物的那部分,电影就完全失去了它的优势。另外觉得遗憾的是可能囿于电影时长的原因,焦点只集中在医生妻子,而戴墨镜的女人的故事,她与医生妻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彼此互助,以及她与戴眼罩的白内障老人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呈现出来,削弱了故事的丰富性和人类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展现的复杂面向。
不完美却依然想给高分的电影,失明给了这部电影很强的宗教意味,从而后续的一切疯人院中的政治小团体重现都有了顺理成章的理由,它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感官缺失不同于任何丧尸或感冒病毒,走散的黑人,天生失明怡然自得的盲人,所有的人在这场困局中突然失去了所有,这种绝望是从外到内皆由自身产生的绝望,于是更集中,也更惊人。众人围坐听音乐的那一段语言极美。但原著强调“失明症漫游”,电影里的漫游在何处,更多的篇幅放在了疯人院小社会,不免有落俗之嫌。
不明白为什么在发现女主角对病毒免疫后不提取她的血液样本化验研究?狗啊什么的不也没受影响吗?最可笑的是结尾,一下子就能看见了,真没劲。不过精神病院里的情节设计还不错,能反映点儿人性。但女主角为什么不在开始就把拿枪的那个瞎子给干掉?还乖乖等人家把你上了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