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厅(1972)
《歌厅》(英语:Cabaret)是1972年美国的一部音乐电影,由鲍勃·福斯执导,丽莎·明尼利及米高·约克(英语:Michael York)主演。电影改编自1966年的同名音乐剧,而音乐剧则改编自克里斯多福·伊舍伍的1939年小说《The Berlin Stories(英语:柏林故事)》及其小说改编的1951年舞台剧《I Am a Camera(英语:我是一部照相机)》。本片以1931年的魏玛共和国为背景,描述一名美国女子在柏林歌厅表演时的遭遇,同时侧写德国怎样渐渐被纳粹党侵占。
评分:8.9
导演:鲍勃·福斯
编剧:乔·麦斯特洛夫 / 约翰·范·德鲁登 /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 杰伊·普莱森·艾伦
主演:丽莎·明奈利 / 麦克尔·约克 / 赫尔穆特·格里姆 / 乔尔·格雷 / 弗里茨·维伯 / 马里莎·贝伦森 / 伊丽莎白·诺伊曼-菲特尔 / 海伦·维塔 / 西格丽德·冯·里希特霍芬 / 格尔德·费斯佩曼 / 劳夫·沃尔特 / Estrongo Nachama / 凯瑟琳·多比 / Pierre Franckh / Ellen Umlauf
类型:剧情 / 爱情 / 歌舞
片长:12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希伯来语 / 法语
影片别名:酒吧间 / 酒店
上映:1972-02-13(美国)
IMDb:tt0068327
演员表
- 丽莎·明尼利 饰 Sally Bowles(英语:Sally Bowles)
- 米高·约克(英语:Michael York) 饰 Brian Roberts
- 乔尔·格列(英语:Joel Grey) 饰 司仪
- Helmut Griem(英语:Helmut Griem) 饰 Maximilian von Heune
- Fritz Wepper(英语:Fritz Wepper) 饰 Fritz Wendel
- 马里莎·贝伦森(英语:Marisa Berenson) 饰 Natalia Landauer
- Helen Vita(英语:Helen Vita) 饰 Fräulein Kost
- Elisabeth Neumann-Viertel(英语:Elisabeth Neumann-Viertel) 饰 Fräulein Schneider
- Sigrid von Richthofen 饰 Fräulein Mayr
- Ralf Wolter(英语:Ralf Wolter) 饰 Herr Ludwig
- Oliver Collignon 饰 纳粹青年(马克·蓝伯特(英语:Mark Lambert (American actor)) ,歌唱声音)
奖项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奖(鲍勃·福斯)
- 最佳女主角奖(丽莎·明尼利)
- 最佳男配角奖(乔尔·格列(英语:Joel Grey))
- 最佳摄影奖(杰弗里·昂斯沃思(英语:Geoffrey Unsworth))
- 最佳影片剪辑奖(David Bretherton(英语:David Bretherton))
- 最佳原创或改编音乐奖(雷夫·伯恩斯(英语:Ralph Burns))
- 最佳艺术指导奖(Rolf Zehetbauer,Hans Jürgen Kiebach,Herbert Strabel)
- 最佳混音奖(英语: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 Mixing)(Robert Knudson(英语:Robert Knudson),David Hildyard(英语:David Hildyard))
电影取得了很好的评价,更入围当届奥斯卡10个奖项,并获得8项,且选入了AFI百年百大电影。
获得奖项
-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18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ress (Migliore Attrice Straniera) / 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 - 第2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r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 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Editing / 最佳服装 - 第30届金球奖
获奖: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 / Best Supporting Actor - Motion Picture / 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 最佳女新人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电影歌曲 - 第1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2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鲍勃·福斯 Bob Fosse导演
- 丽莎·明内利 Liza Minnelli饰 Sally Bowles
- 麦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饰 Brian Roberts
- 赫尔穆特·格里姆 Helmut Griem饰 Maximilian von Heune
- 乔尔·格雷 Joel Grey饰 Master of Ceremonies
- 弗里茨·维伯 Fritz Wepper饰 Fritz Wendel
简评
,那时正是纳粹萌芽时期,德国社会也随着纳粹党的不断成长而所受影响。本片有好几个歌舞剧的镜头,歌舞剧镜头色彩艳丽,洋溢着情欲,但所表达的又紧紧与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相关联。在1972年这部德国影片就已经涉及到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而且这部影片也没有表达出任何主观批判,没有主观评价对与错。随着后期纳粹的壮大,人们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犹太人开始遭到排挤,而男三的爱情也是跟犹太人相关,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定的自我矛盾,而之后的一场歌舞表演也展现出爱情无关种族的内容。本片看点很多,内容呈现给大众,让大众自己去提炼去总结。
越看女主越喜欢,古灵精怪又不失迷迷糊糊神经质!又是二男一女的戏,男主在哪里找的,跟伊舍伍德也太像了;富二代与女主跳舞,男主那么看着,特别美!两条线,歌厅表演浓妆艳抹效果迷离,日常生活中暗流涌动,日常会影响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也反应了人物心境和社会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衡得特别好!主持人这个角色绝了,他把犹太女人比作猩猩时,忍俊不禁又潸然泪下!当然我最喜欢的是money money那个表演,俏皮癫狂,有点儿像跳大神,特别适合女主来表演。最令我心里发酸的,捞男居然是犹太人,他喜欢上了犹太富家女,当时犹太富人已经开始被警告了,但是男三还是要结婚,俩人的结局可想而知。领班小巷被痛殴,度假区突然大家齐唱歌曲,男主街头被打,富二代不辞而别,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最后,镜头转向观众,全是党卫军,戛然而止!
很难看进去,电影里头元素很多,歌舞与剧情混乱的缠绕在一起,看不出角色与歌舞之间的关系,只觉得歌舞厅表演像是起到中间串场的作用,提醒观众,暗示社会背景,什么事情都能搬到舞台上来,人生就是一个歌舞厅,纸醉金迷的失真表演与平淡波折的苦闷生活形成对比,但这两种表现形式也是在说一件事而已,明线暗线交错表达,仿佛在说:好戏就要开场,好戏已经开场。
,旧技术与新风格。摄影老师和剪辑老师都不错,有很多可圈可点的镜头(镜中的小丑、德国少年的歌唱、迷幻的3P…),听说击败当年的教父获了奥斯卡好几项大奖。只不过,妆造脏脏的,音乐吵吵的,人物又是我不大关心的,都没太在我的点上。但回想剧情的设计,还是挺有意思:喜欢不起来女孩的剑桥教授和舞女的爱情、假扮德国佬的犹太裔爱上了真正的犹太富家女没被贫穷牵绊却被自己冒牌德国身份牵绊、3p后不知道孩子是谁的却有剑桥教授欣然接盘、无法面对自己执着未完成而把孩子打掉的迷蒙追梦人…缩写很惊人,可惜拍的不够flow,观感很卡带。总之,坚强的看完了。
你很难说这部片子对于后来的《戏梦巴黎》之类影片产生了多大影响,在一个暴风骤雨的乱世中沉浸在一种酒神的迷狂中,以期自己能置身事外,这种简单又复杂的精神理想已经在人们心中被模式化,它也不是桃花源式的一心避世,女主人公或许会成为莉莉玛莲,眼看着自己的犹太朋友被送入虎口而无法为之悲歌一曲,也可能会堕入最底层,等待着她并不存在的大使父亲前来搭救,乱世便是如此,世界公民并无立锥之地。虽然和《教父》一样都是美国导演改编拍摄,但这一部深深浸染了欧洲精神的电影出现得太过超前,与强调秩序、宣传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教父》相比,都是上乘佳作,但学院奖很难做出别的选择。
四星半,剧作层面还是显薄弱,相对的,歌舞就绝不只是起串场作用了,而完全是影片的另一平行文本,歌厅既是故事的源起也是所有故事回归的地方,从Joel Grey的角色用德语法语英语轮番唱着欢迎开始,是他演着最疯癫的样子把我们介绍到享乐主义和纳粹真正疯狂的漩涡里去的,而期间他在歌厅后台,在叙事幕间,透过浓重的白色妆容,凝视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个角色代言着影片的立场。
对于这类型的电影,我时常感到抱歉,因为没能早一点去欣赏它。于我而言,这又是一部影史地位高于我实际观感的片子。作为歌舞片,歌对我来说并不好听,里面演员的妆容我实在难以接受。但是它确实先锋,尤其是歌曲同剧情完全割裂的做法,舞台上的狂欢和街角里纳粹的暴行相交织那一幕让我印象极深。总的来说,虽然都说这部片子启发了《芝加哥》,但是我还是回去听《芝加哥》的曲子吧。
巴比伦柏林里的氛围真的很像这里面描绘的,混乱的时代里纸醉金迷的浮华与泡沫般的繁荣。感觉这部里的歌舞元素还是和其他歌舞片不一样,很多都像剧情总结,还带有时代隐喻而不仅仅是描绘人物情感。虽然手法先锋但故事很普,比起芝加哥里丰盈的女性形象这里的Sally明显太刻板俗套,明明Sally也是想要成为最高兴的尸体的人啊。总之就是带着很高期望看,看完了也就觉得一般,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男主太像我初中同桌,实在是太出戏了
为什么影视作品中常常用酒店、剧院与歌舞厅来容纳曲折的时代?我即兴想象了一会儿觉得,一方面因为这显然不是供人久留的地方,即便二十四小时不懈地服务,人来了就是一定会走的。可它们本身是那样宽敞,即便你已经回到私密的卧室进入私密的梦乡,它还在为人山人海准备着——平等而公正地准备着,预示了不可能被消灭的人的享乐,以及不可能停下却也再无新鲜事的历史。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在这些地方往往有纯粹的功能性的目的,差旅、观赏或者娱乐,而这个目的的实现全不在我们自己——我们只选择来与不来,其他的由不得我们:今晚的菜单,演员的笑貌,稍后的歌舞又有怎样的滑稽与讽刺?我们只需等待这地方将如何侍候我们,也许它还将发落我们。——我想这种种都与我们在世的感觉并无不同。
看完Halston来欣赏Liza的歌舞,她真是精灵可爱!作为极优秀的年代戏,每场歌舞都与主角心理的转变息息相关,歌厅的观众也从贵族富商到了后来的纳粹满座。明明现实是无序混乱,人们依然来到歌厅寻求麻痹和慰藉,因此色情和喜剧成了时代的底色。一众主角中Liza的角色似游离于利益之外不受阶级掌控,却又怀揣不切实际的梦想,真实又迷人。她真是毫不漂亮却充满魅力的icon!最惊艳的角色莫过歌厅男主,丑化的外形映射时代丑陋,玻璃里反射的众生相是时代跃迁,与犹太猩猩共舞更是深意十足。感觉这部电影深深影响了《芝加哥》和《红磨坊》,实在是所看的歌舞片里的最优剧本。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纳粹上台前夕的柏林,人物命运和历史连接在一起,但影片没有太过正面表现批判纳粹的意味,而是把一切浓缩在一间小小的歌厅里。歌舞桥段一反传统地被剥离于叙事之外,使音乐只局限于灯光绚丽的舞台,仅起完成平行隐喻蒙太奇然后暗示情节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将歌厅里的浮华与声色犬马表现到了极致,戏剧张力十足。整体剧情无疑是见微知著的,角色的爱情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莎莉是核心人物,她拥有极其复杂的人性,她的理想与时代的侧面冲突是支撑全片的内核。
各种意义上的牛逼。疯狂的转场,最迷人的是俩人在火车隧道尖叫,再一次喊出声之前切到舞台和杀人三线并行。剪辑、调度精细无比,粗略能看出后面《银翼杀手》《洛基恐怖秀》等都有受到启蒙,歌舞的设计摩登先锋。我又是没看任何剧情直接盲看的......开始觉得男主有一种性冷淡的古板气息,倒转亲吻很纯爱。,有钱男的眼神儿令人汗毛倒竖。当然本片的情欲关系几乎无关爱情,他们俩彼此依恋,而男友人熟稔于名利场之间,就好像打开罪恶世界大门的钥匙。互相责怪、堕落、在战争局势面前个人的命运沉沉浮浮。导演实际上把主线隐晦的放在了幕后与台下,而小人物们会变成一位位登台亮相、引吭高歌的嬉皮士。超级强悍,目前个人影史歌舞片最佳,遇到《教父》真是可惜又可叹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