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2018)

ЛетоUP:2021-08-11

《夏》(俄语:Лето)是2018年由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执导的传记电影。本片描述了苏联时代高丽人摇滚歌手维克多·崔未成名前的故事与1980年代圣彼得堡地下摇滚圈文化,获选为第71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

盛夏

评分:7.8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编剧:米哈伊尔·伊多夫 / 莉莉·伊多娃
主演:刘台午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 罗曼·比利克 / 菲利普·阿德耶夫 / 亚历山大·戈尔奇林 /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 尤利娅·奥格 / 叶莲娜·科连诺娃 / 利亚·阿赫贾科娃 / 安东·阿达辛斯基
类型:音乐 / 传记
片长:126分钟地区:俄罗斯 / 法国
语言:俄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摇滚盛夏(港) / 夏(台) / Leto / Summer
上映:2018-05-09(戛纳电影节)
IMDb:tt7342838

演员

  • 刘太旿 - 维克多·崔
  • Roman Bilyk - 麦克·诺门科(英语:Mike Naumenko)
  • Irina Starshenbaum - Natalia Naumenko
  • Philip Avdeev - Leonid

评价

《夏》于第71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单元中世界首映,由于导演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仍被俄国政府软禁当中,形成该届正式竞赛单元中便有两位导演因被居家监禁而无法赴法出席首映(另一位为伊朗导演贾法尔·帕纳希);首映后银幕杂志(英语:Screen International)发行的影评场刊给予的分数为2.4/5,在21部竞赛片当中排名第10名,最终并未获得奖项。但本片的电影音乐获得会外奖项金轨奖(英语:Cannes Soundtrack Award)。

本片被法国电影杂志电影笔记列在2018年十大佳片中的第9名。

简评

维克多·崔的一生最有看点的部分便是其音乐创作与阿富汗战争的故事、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之间的故事、与电影的故事(其乐队也叫电影乐队)、苏联末期的政治阴谋。当然本片并没有关注这些。影片中的维克多·崔跟美国越战背景电影里的嬉皮士并没有什么区别:吸毒摇滚睡大嫂,在各方面的即视感都是如此强烈,完全没有展现出维克多·崔的独特个性与苏联社会的特点,除了那几个在剧院执勤的警卫,因而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无聊的电影。当然本片的摄影延续了俄罗斯老传统的舒适,几处致敬《针》的mv还算有趣。片头拍的不错但观感一路下滑。本以为会有kino的创作过程,结果还是在讲情感纠葛——也许戛纳评委就好这口吧。音乐选取还不错,但是苏联味不足。看完这部电影不禁令人怀疑,面对如此平面的塑造,如此没有魅力的崔,是如何流行整个苏联,影响力持续至今。

导演的想象力和执行力绝了,现实与虚构交融,维克多崔成为摇滚教父之前的故事,他与当地摇滚名人夫妇的爱情故事,夏日海边,雨中perfect day,维克多和女神娜塔莎为孩子洗澡时的温馨,两人逛跳蚤市场及坐车回来,不能在一起的克制,最后摇滚夫妇看向舞台时缓缓出现麦克的生卒年,麦克离开会场!一切就犹如片名一样盛夏,狂热激情同时又微风拂面。这片难能可贵的是对女神娜塔莎的展现,她不是果儿,她如微风和煦,又如甘泉沁人心脾,她灵巧跃动又脚踏实地:此外演员太像玛丽伊丽莎白温特斯德了!维克多好有才的样子!

《盛夏》用十足另类的画风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影片讲述了日后留名苏联摇滚史的Viktor Tsoi,在其青年时期与伯乐Mike之间改变命运的邂逅。80年代的列宁格勒保守而压抑,而摇滚青年的热情却又在盛夏里肆意挥洒。虽然导演基里尔选择用黑白色调来叙事,但不时跃然屏上的简笔画以及大量的摇滚金曲MV重现又让《盛夏》的整体调性变得俏皮灵动。

电影中的摇滚乐《盛夏》有关苏联摇滚教父影片是关于八十年代列宁格勒摇滚和爱情的故事,电影名字取自Kino(主唱维克多·崔)的一首歌名,取材于前苏联真实人物维克多·崔,他是摇滚乐手、演员,前苏联摇滚教父。盛夏中的摇滚是关于纯粹、关于反叛,关于时代精神的,它是自由、爱、文化和代际更送。艺术的力量无国界,而感人的艺术,永远是激励人追求心中所爱,去改变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创作永远是反抗的最佳方式。

今年夏天彻底爱上了摇滚,于是想到这部摇滚乐传记。摇滚乐的风格各有不同,但是那股子自由,潇洒的劲儿却是每支乐队,每个乐手都具备的,所以即使在演戏,但只要一拿起乐器,这股摇滚特质就自然附体。所有的歌曲都很好听,配上漫画式特效的几场MV表演,让整个片子想象力十足。但缺点也随之而来,这样天马行空的表现方式抽干了其他部分的戏剧张力,直到最后影片落脚在小格局的情爱上,对于前苏联来说,摇滚意义远不止此。摇滚乐在前互联网时代承担着推特、脸书、迪士尼的角色,承担着意识形态攻城略地的作用,但是到了今天摇滚乐“褪色”到只剩下爱和自由的母题,在景观社会、消费主义、互联网无政府主义的狂飙突进下,摇滚乐反而“保守”的像个学院自由派,但我爱祛魅的摇滚乐,自由且冷静。

没有钱,但是我有时间,而我也不需要钱。/所以,我是该离开,还是留下。/但是,我只是不在乎。/但是懒惰是我最好的品质。/糟糕的人才是这世界中最顶端的人。/没有人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任何人。/白天,黑夜,疲惫到无法入睡。/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这里没有睡眠,只有成年累计的梦境。/电影,已在很早前完结。/什么样的动物园会没有大象。/我的天性就是看什么都不同,我看不到体育场演唱会的快乐,看不到在为谁演奏。/但是我不想结婚,不想和任何人结婚。/我们要想办法逃离这片沼泽。/春天来了,冬天离开了。/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快乐。/但我们拥有的只是一间集体公寓和看门人的薪水。/注定要在城市里灭亡。/我种了一棵树。

黑白的画面,却感觉到溢出画面的绚烂,镜头运动流畅,情绪肆意张扬,音乐恰如其分,一切都是那么得挥洒美妙,倘若不是其中透露的体制审查与压迫,以及最后两人的生卒年分字幕,而这恰恰是本片最大的优点,不同于印象中俄国电影的轻盈,但依旧包裹着历史的厚重。不得不称赞第一次在列车上的那段,MV式的拍法,音符线条的实体化,第四堵墙的打破,音乐上把保守群众之声全部消去,真的是全片的华彩,而且既那么飞,却又写实地展现了当时这群摇滚青年的处境,而与警察代表的体制对抗,几乎是之后的苏联解体的注脚。不过后面几次用多了,而且更局限于个体情感,感觉就差了一点

作为传记来说的话全片都洋溢着一种暧昧的气氛,反正导演就是不打算把话说清楚。从感情的暧昧到政治问题的避而不谈,本片试图用眼镜小哥的MV脑补来消解严肃,重复了几遍确实乏味(歌是好听的)。对音乐创作的主题的拍摄,一直打有意无意的擦边球,整体上非常统一地含混,传达出了维克多崔早年发迹时的萌新状态,但是不明确不是一个优点,有情绪,有态度,没内容。(25)

看kino的传记片我竟然还分了两天看……全是情怀啊全是情怀啊看到最后听到盛夏将逝真是眼泪哗哗掉……好恨我昨天那么心浮气躁的…特别喜欢那些不存在于真实里用花哨长镜头串起的片段和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其实不光是崔的传记片是通过他和麦克反映那时的苏联青年缩影…虽说着于情感方面的笔墨有些过多以及有些地方把太多信息挤压在一个空间但是谁还管这些呢……

勉强及格。看睡着了。初出茅庐的维克多·崔与前辈音乐人夫妻以及周遭摇滚圈子的年轻人们,在一个盛夏的玩闹、创作和演出。电影整体的基调是轻松、怀旧的,黑白画面零星插入几个彩色镜头,几段充满了涂鸦的MV基本由长镜头完成,强化了角色自在的摇滚乐手状态(杀手小哥库兹涅佐夫在这里演了个向观众解说的角色,皮得很),篝火边的赤裸狂欢等常规戏码都包裹在氤氲的光影里。剧情也走轻快路线,他们演出时,之前审核歌词的胖女人诚恳的在台下跟领导解说崔的音乐,鼓手参军体检时光着身子练鼓点,纵然有“苏联的摇滚音乐家要表现人性美好”的政治要求,但这些创作上的束缚并未在本片中造成什么实际困难。后半段这种轻快感愈发明显,主线变成主角三人之间淡淡的情感纠葛,剧力很弱。演员的形象和状态挺有感觉,至于创作上没什么表现,玩闹部分也缺乏新鲜点子

入了刘台午的坑来补课,发现是前些年相中过的电影,当时觉得古怪,苏联背景的俄语片里怎么有个东亚面孔?这种疑惑直到补了百余年中日韩俄错综复杂的历史才稍微明白一点,观影时突兀感依然明显,视觉上从未接受俄罗斯是一个移民国家的概念(实际上疆域如此辽阔当然会有人种的多样性)。最后得知原来是韩裔俄罗斯摇滚天才,大受震撼!近代流离失所的东亚人经历战争、国族剧变和强制迁徙,在异国他乡留下的火种,由大半个世纪后因暴政逃离故土迁徙至欧洲的移民后代来扮演,这一圈绕下来,两位韩裔之间的渊源所牵涉的近代史,对我而言,比片中滥俗的滚人三角恋那点小情小爱有趣得多。刘台午变色龙般突破性的表演,以音乐传记片的水准来看勉强及格,因为不熟悉原型人物,始终难以代入,音乐也很一般。挥之不去的是他操着陌生的俄语,讲述一个陌生的故事。

三处超现实幻想用漫画的方式顽皮戏谑,列车上的那一段直接梦回《欧洲特快车》。在Mike冲向屏幕的那一瞬间我激动的流下眼泪。他们是一群最自由的人,一丝不挂,奔向焰火,奔向大海像海鸥一样叫喊,他们是一群最真实的人,妻子毫不掩饰对丈夫说着对Viktor的迷恋。MV式的叙事方式,原声都好听到哭,黑白的色彩主调不卑不亢,这正是80年代摇滚最初的样子,这是摇滚乐对那段历史的宣言,这也是对摇滚乐迷的一记深鞠躬。

获得奖项

  •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1届欧洲电影奖
    第31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