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精神角落(2016)
UP:2021-08-13我们的精神角落简介
“除了一个小秘密,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这是豆瓣首部品牌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也是豆瓣十年来首次通过影像与大众沟通的第一句话。
这是一首影像诗,也像一个寓言故事,所以愿你带着阅读诗的心情来观看它。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抑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这是一个人穿梭自我精神世界的旅程,也是一群人交换精神感受的心声。如果你在影片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可以说自己很豆瓣;如果你在影片中,看见一群人的模样,那他们,就是豆瓣,就是我们的精神角落。
豆瓣首部品牌影片《我们的精神角落》
除了一个小秘密
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Other than a small secret
I'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我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世界也拥抱我
I embrace the world with open arms
And the world embraces me
我经历的
或未经历的
都是我想表达的
all that I haveexperienced
and that which Iam yet to experience
is what I want toexpress
我自由,渴望交流
懂得与人相处
但不强求共鸣
I'm free-spirited and crave conversation
I seek to understand how bes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hilst never seeking recognition
我勇敢,热爱和平
总奋不顾身的怀疑
怀疑…我在哪里,该去哪里
I’m brave, peace-loving
lack confidence in this
Where am I, and where should I go
童年,或许还有过些…
可和你一样
小时候的事,只有大人才记得
In childhood, perhaps...
But just like you
The story of childhood is left only in the memory of adults
我健康,偶尔脆弱
但从不缺少照顾
也尝过
爱情的滋味,真正的爱情
I'm strong, sometimes vulnerable
But never lack care
I have tasted love
The taste of true love
如果不联络
朋友们并不知道我在哪里
If I do not make myself known
friends will have no idea where to find me
但他们明白
除了这个小秘密
我只是
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But they know that
Other than this small secret
I'm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我有时
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Sometimes
I embrace the world with open arms
有时
我只想一个人
And sometimes
I hope to leave the world behind
我们的精神角落
My Inner Space
豆瓣
Douban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短片(提名)
简评
今天在给公司的品牌想slogan,突然想到了豆瓣这条广告,“我们的精神角落”这句总结的太好了。豆瓣本身也像一个待在互联网角落的小幽灵,资本争夺、党同伐异的世界里豆瓣必定也是难以独善其身的,但它至少也有过坚持的姿态,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但它曾经有过开放的、多元的色彩,虽然不知道未来它会变成什么样,会走向何处,还是会陪它走下去。
虽然在车上看得晕,前面的连续剪辑的画面略有些杂乱,传达的东西有一些模糊。但是可爱地台湾腔所缓缓叙述的,还真能有打动我的地方。其实这是对的“除了我一个小秘密,——我的精神角落,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这不是文艺青年的矫情,这是一种开放和谦卑的心态,看得多并不能成为自傲的资本。” @2017-03-18 08:10:01
作为豆瓣首部品牌影片,作品融合了大多数类型片元素符号,与经典电影的符号。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也为影片的创意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关于主题方面,感觉更像是一年平遥电影节的主题“孤岛”与“大陆”。而这也非常符合豆瓣的定义,在个人内心下的“孤岛”中,绽放新芽。虽然影片剧情有些琐碎无须,但作为一部类似广告宣传短片,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
时至今日,这里仍是我的精神(病)角落。在这里,我遇见了太多有趣好玩的灵魂,小镇青年的视野就此开阔,毕竟有些书影音,没有豆瓣,想来我是这辈子也难以接触到的。虽然我并非十几年的老用户,豆瓣的黄金年代我也不曾参与过,但还是希望它能多活些时候,再多活些时候,让我们这群不愿参与其他平台喧闹的互联网难民心有归处。
整整五年后才看,有点感慨。满眼电影致敬,满屋的vintage,夜色配一本书,浮夸的(旧)豆瓣式精英主义。永恒的男性视角(事实上豆瓣用户女性比男性略多,直男更算不上主流用户)有点让人打问号。但自我封闭是真的,感谢豆瓣曾给我的角落,这十来年陪我长大;而今日显然大不一样了。还是希望它能永远在,带着初心在大资本淹没的年代找到平衡存活下来。#想看短片清空计划
#好看的广告片。我总是先天地会对带点台式口音的低沉男中音很有好感,觉得一下子就很有人文关怀的样子。第一视角很有趣,随时转换的空间和时间又让人心砰砰的。书、音乐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很想有一扇能看到地球的窗户)
豆瓣是我了解电影的起点,因为电影,知道了很多有趣的影评人,也因此构建了一点点审美。14年注册到后来好几年,一个“三无”账号极少登录,一个平凡人迷了路。尽管豆瓣产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确是对我最重要的一个网站。
看到这种广告,就知道豆瓣的产品定位是啥了,从设定到细节,都隐含着,这里是我的,你们不要管,管我就是在束缚我。这么有名的树洞,想必也会吸引一批人们传播一些特定的观点了。所以“豆瓣评论区”的景点是不可能消失的,之前还想的是为了活跃,为了引流,事实上可能更重要,总不能革自己的命
借用之前看到的豆友的一句话,“最差的豆瓣,但是最后的象牙塔。”骂它千百次,怪它千百次,甚至于遗弃它寻求其他的替代品,哪怕注销了原账号(比如我)。但兜兜转转最终总会回来,在简中互联网,它是不可替代的,唯一的精神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