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季(2014)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Season 1UP:2021-03-26
评分:8.8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编剧:
主演:Jacques Peretti
类型:纪录片
片长:48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谁在引导我们消费
上映:2014-07-12
IMDb:tt4198540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季简介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简评
第一集讲述了计划报废,从最开始的电灯泡寿命,到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给你一个满足欲望的借口。第二集讲述了利用人性的弱点,死亡,安全感,衰老,恐惧,虚荣等情绪,再兜售这些情绪的解药。第三集则讲述了,把消费者年龄下线拉到儿童段,影响儿童的消费习惯,并鼓励和引导成人心智低幼化。即刻满足,新兴的支付手段,更是让消费的过程简约,消费疼痛感降至最低。韭菜一茬又一茬,经济市场繁荣。可笑的是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制造者,又是消费者。营销时,希望利用所有的手段,促进公司盈利。消费时,希望奥卡姆剃刀时刻提醒自己。〗转载路人马甲』
在消费主义当道、拉动内需是宏观环境,自以为理智消费,看完依然上了一课。第一集:计划性报废,缺乏实际创新却依然一代代更新的苹果手机,(可惜了华为,如果市场上多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的苹果会不会更好)不仅是电池18个月的缺陷,另外苹果手机不断通过提升ios系统来变相督促换机。第二集利用人怕死怕老的弱点创造出焦虑和需求再来卖货,尤其医药行业创造症状新名字,医生过度治疗以及联想到现在身边每年都在调转风向的所谓养生保健大法令人警示,缺点就是如果可以再多一点的论证和证据就好了,不然就有一点阴谋论的感觉。第三集成人购买逐渐孩童化,因为社会压力外部大环境,和技术手段信用卡和手机的普及,立刻马上拥有成为可能。增加挑战和提高用户成就感,使用户增加黏性,或许多少可以解释盲盒经济。该片子为当下消费盲流下的一种警示
主持人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提出的问题精准深刻,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被采访者也比较坦诚,愿意深入解释吸引消费者消费背后的原理。本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来说明导致无节制消费的元凶:1、人为制造物品报废,并提出追逐流行、新意,摒弃过时、不变的概念;2、商家利用人们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制造出解决这些恐惧的商品,并把这些概念传到大众,推动他们消费来获利;3、把玩具、周边、游戏等商品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传递到大众,用二次元或动漫文化吸引大众购买;4、利用人们完成任务产生的多巴胺机制来设计相应的商品销售手段,比如和游戏机制捆绑的商品;5、利用人们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更有前景的特点设计出信用卡消费模式和分期付款模式,引导消费者即时消费;6、从儿童入手,制作故事和广告让孩子影响父母的购买决定,从而扩大消费。
第二次看经济类的纪录片,对消费主义这个概念以及商家的营销有了浅薄的认识。首先,赋予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消费者买了该产品感到时尚潮流;其次,商家设计计划报废,即将产品故意设计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易损品;另外,利用人类的天性,对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恐惧。例如无糖可乐和维他命水,美容针等健康和安全产品;以上都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让消费者像小孩般毫无犹豫地说出我想要,我喜欢,我想买正是商家最想看到的,于是信贷制,例如信用卡等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助推手,释放购物欲。商家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计划报废和制作易损品百年前就开始了,通过缩小商品周期来增加销售收入;广告行业不停贩卖焦虑和恐惧,让情绪误导大众来消费;儿童成了巨大消费市场,玩具界限的模糊使消费群体扩大,成人对公仔乐高游戏更加着迷,丝毫不亚于女人对服饰包包的向往;商家也深谙大众心理,通过活动促销增强消费粘性;信用卡和网购加速了消费,即刻满足战胜了延迟满足。或许还有多巴胺的作用吧!纪录片没有从消费者生理心理深入去分析,不过也指出了原因,市场上总有更好的替代品,无法满足的欲望才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确实不至于醍醐灌顶但也有所启发。消费主义的畅行是资本主义的掌控。表面上消费者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只是商家和富豪为了盈利而做的潜移默化的浸染和迎合。深刻意识到也许我们大部分人的完整人格都是由整个社会塑造的,但只是我们难以意识。让我比较震撼的一个点在于,我虽然知道销售与广告的重要性,但我未曾意识到销售居然在商业中,或是消费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这展现出来的资本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无良,也许销售这件事本身就不能多正直。而做生意赚大钱或者仅仅是出售似乎就意味着和这些打交道。这才是商业化。而我的消费主义,又包含哪些成分。我的金钱观,又包含哪些成分。
切入的视角似乎过于单一,某些采访的部分也会有些刻意引导和打断受访者讲话的行为,意图塑造出对方一种紧张和无所是从的姿态。好像这是一篇命题论文,一切实验的内容都是为了一个既定的结果似的。这并不是一部好纪录片应有的姿态。消费主义已然侵入各方各面,扭曲了一整代甚至是好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但刻意将一切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消费都塑造成消费主义的洪水猛兽。而忽视了消费者本身的意愿欲求,抹除甚至贬低了这些事物本身或本身所包涵的意义,仅仅为了一个极其主观的视点,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果。通过一种奇异的方式造成一种新的恐慌和焦虑以推广影片,这本身不就很“消费主义”吗?
内容非常深刻的一部纪录片,分三集,从消费主义的始作俑者,驱使消费者的情绪,儿童消费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紧紧咬住对方的思路,水平高超。可能因为自身也是从商科转向不信任营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所以在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有很深刻的感悟。所谓营销就是创造需求,这种需求一开始也许真的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商业从来不是一个单一领域,往往成为政治、文化的工具,甚至其自身也企图去控制政治、文化,发展到如今,需求已经是被人为构建起来的拟像,很喜欢纪录片结尾的小结论:“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在于市场永远让你觉得有更好的选择。”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免费的,如阳光、空气与爱,好的生活发自于内心,与诸君共勉。
如题。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通过3集纪录片的内容,告诉我们消费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孩子也会成为消费者的原因,广告商的作用等等。纪录片里面很多案例其实我都没有经历过,大概率以后因为不会经历。小时候长大根本不知道宜家是什么,现在在大城市工作,也不会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什么化妆品护肤品都是最基本的,没有开信用卡,基本上没有借贷。可能我还没有房贷车贷,也没有看过星球大战漫威电影,也没有买过手办,不喜欢玩游戏和购物。至于双十一也很多年没有参加,都是购买刚需,东西一进一出。看了第一集我印象最深刻,消费者的说法完全就是消费主义商家营造出来的。主要你内心怎么去定位你自己。
这个纪录片本身我会消费,是因为对商品和消费的恐惧,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无论需不需要花实际的钱,都有它们曾被植入的时候,我需要追溯到它们被追溯到的时候,还是像里面一些采访者相对自洽地说,我们和过去不同,我们不再是农民那样。这样的植入,无论知识、观念、思想、信仰,是否有合理的地方。感觉纪录片里面营造出来的,人们都像个傻子样在消费,有着上帝视角。如果不主动过自己的人生,就一辈子被动消费产品、服务、思想,自动被一只无形之手牵引。层层叠叠的,被人挣钱的欲望、被无数人各种的愿望,所牵引。总之有想法的就主动改变别人的人生,无论是好还是坏,里面那些受访者。
本片也像是一期营销工作指南,从事这种工作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割裂的状态,理解营销的本质即为“唤起/植入需求”同时“制造恐惧”,并把恐惧的消除与“付费行为”直接挂钩,这种恐惧和需求包含了脱离群体/身份归属的恐惧、焦虑/不满的情绪、对美的渴望、攀比和竞争心态、对权威的依从、即时获得的快感、对衰老恐惧/对青春的留恋等等。商家通过计划报废让决策周期变得更短,我们不得不身处无法停歇的无尽选择之中。靠单个肉身去抗衡消费主义似乎是无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加深了我的厌工情绪,是否会激发我一轮新的消费呢,或许这就是现代性么?回到题目本身,究竟谁是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