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1962)
《随心所欲》(Vivre sa vie : film en douze tableaux)是一部1962年法国电影,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评分:8.5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娜·卡里娜 / 萨德·里波特 / 安德烈·S·拉巴尔特 / 吉莱娜·施伦贝格尔 / Gérard Hoffman / 莫妮克·美辛 / 保罗·帕维尔 / 彼德·卡索维茨 / Brice Parain / 亨利·埃托 / Gilles Quéant / 阿尔弗雷德·亚当 / Jean Ferrat / Jean-Paul Savignac / 拉斯洛·绍博
类型:剧情
片长:80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她的一生(港) / 赖活(台) / 自由生活 / My Life to Live
上映:1962-09-20(法国)
IMDb:tt0056663
随心所欲简介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 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让-吕克·戈达尔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电影让-吕克·戈达尔
获得奖项
-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特别奖 / 帕西内蒂奖-最佳影片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Pasinetti Award —— Competition / 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金狮奖
-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导演
- 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演员
- 萨德·里波特 Sady Rebbot演员
- 安德烈·S·拉巴尔特 André S. Labarthe演员
- 吉莱娜·施伦贝格尔 Guylaine Schlumberger演员
- Gérard Hoffman Gérard Hoffman演员
简评
你自我安慰,为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但大多数灵魂没能得到救赎,肉体倒一同堕入深渊。于是你说随心所欲,却道尽无可奈何。圣女贞德,妓女娜娜,这没有什么不同。借用戈达尔自己的话,“电影教会我们生活,生活给了我们报复,分离的痛苦越来越多,痛苦源于纯洁的电影,也就是说痛苦是无声无息的”。说来也讽刺,这段话写于特吕弗离世后,有感于两人分道扬镳终也风流云散的那些决裂往事,而《随心所欲》无疑代表了两人并肩同行,形影不离的那段迷影时光。
看过的新浪潮不多不好评价,也是重新看了片头才知道戈达尔想描绘一个怎样的人物:身体借给别人,自己留给自己。似乎记得戈达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拍摄电影的要点在于filming free people。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free people有两层含义,首先戈达尔对演员不加多少限制,角色的诠释很大程度受演员本人理解的影响。我时常认为上个世纪的电影更多地将内容聚焦于演员本身,聚焦于由演员而产生的角色身上,甚至有些电影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演员的某些特征。我觉得这应当是电影本来的样子,它本来的核心就是人。其次free people是角色的信仰。娜娜说“我转头,我有责任”“就算我忘记了我有责任,我仍然有责任”,这是她想要掌控生活的宣言。娜娜或许像极了当时在迷惘中想要把握生活方向的年轻一代。
显然,标题是一个讽刺。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女性在本片中完全不是《随心所欲》的状态。她们的选择乃是生活所迫抑或无可奈何。但最讽刺的还不是这些,本片与《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同年诞生才是。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女主不知如何取舍。她被困在自己的欲望与他人的欲望之间,最终假扮哲学家的导演给她点明了出路。别看女主角成了导演的妻子,这个男人却不知道如何取悦这个女人。他要么运用大特写把她拍得更美,要么给她灌输枯燥的理论。但这种浮于表面的东西显然不是女人最想要的。她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然而命运却把一具平凡的肉体先给了她。无奈之下,她也只能利用这个肤浅的皮囊来取悦男人,从而兑换她真正想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片里的两性关系是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如果这也是夫妻间的关系,那么二人的分手也是必然,就像终将来临的死亡一样。
这个在生活中迷失自我的故事硬是被新浪潮给演绎出了带有哲思的心碎,回避开那些对堕落过程明显的直接描绘,戈达尔带来了自己版本的圣女贞德蒙难记。承接传统却做出了反类型片的效果,这一部较于首作不带有太多个人色彩化的拍摄,采用多种方式我想也并非只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实验,更多的还有对在第11部分中所引出的“探索”主题的关注,内在是和这种探讨贴合的。不同部分看起来似乎在表现力上缺乏统合,但仍自然地朝前推进,独特的节奏和引用的哲学语句与爱伦坡小说一样都是随意的。因此讲不出一个完整的情节只是它最为浅显的表面,对话驱动的所有内容都没法跟这些它可能要探究的主旨脱离联系。十二个分开来看可能都没有把所要表述的想法进行明确的破碎叙事结合到一起反而成为了戈达尔在结构上最完美最出色的电影之一,也为各种新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启发。
妓女工作风险巨大,无法拒绝付款的服务,稍微服务不到位就面临杀身之祸,也许女人大多也无法拒绝男性,更无法抵抗,脱离了男性便是死亡。自由国度里做什么都是有责任的,连忘记了责任本身也附有责任,何以自由?无法,唯有求得真爱,逼近真理,才能苟活。词不达意是每个人的困境,但语言确实离不开的,因为思考必须用概念凝固,用概念凝固一个思想一件事物,就必须使用语言,这个矛盾本身导致错误和谎言,然而真理总是在错误实践中修正出来的。被钱困身,被自由禁锢的落魄女人,何来随心所欲呢?也许她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只是说自己很清楚却说不出口,既然都说柏拉图证明了写作可以正确表达,她仍在坚持自己无法自我表达,那么她可能没什么要表达
作为尘世的享乐者出现的形象,在其荒芜的人生价值中寻找一种存在,就艺术而言,这种存在是一个符号,这也许就是戈达尔的存在主义,在生活中,在交谈中,在沉默中,在摇摆不定中。安娜·卡里娜的侧颜有着古希腊雕塑里充满古典美的曲线。她的眼神、她的姿态、她的皱纹甚至于她的美、她的忧郁都是流动的、变化的。从一种形象走向多面,从多面走向存在,戈达尔发掘了这样的非比寻常又具有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而安娜·卡里娜也以此种非比寻常又具有典型性的方式把握住了。安娜·卡里娜的脸是新浪潮一个重要的标签,换而言之作为新浪潮的主力军,戈达尔的缪斯就是新浪潮的缪斯。
拍摄人物谈话不是通过正反打,而是用一种奇妙的方式镜头绕着面对面的两人来回划圈(42")或者是镜头在两人说话时来回平移(开头处对话)有意思的&"如何做一个赚钱的prostitute"的建议和详细介绍~~伴随着画外里做介绍的男声,画面是女主一次次的交易过程,不错&一共12幕,在电影里用戏剧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相当现实的故事(题材)&如果我没看错,第10幕开始的墙上贴着保罗纽曼的海报~&第9幕台球室的自娱自乐&第11幕突然出现的哲学讨论,语言表达/思考/爱(每一幕都写明了关键词)&12幕出现了好几次画面逐渐黑屏,可能也在预示着女主的将死的命运&技巧(比如突然静音),常规操作了&黑发大眼睛,女主太美了&戈达尔侯麦梅尔维尔的作品总能让我迅速冷静下来
60年代法国新浪潮。让 吕克 戈达尔。影片采用实景拍摄、使用便携式设备、无知名度的演员、小型的制作团队以及后期配音。主题上的一致性:权威、政治与爱情的承诺都是值得怀疑的。承袭了诗意现实主义、优质传统和好莱坞犯罪片的特点(蛇蝎美女为中心)。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情节,强化了开放式结局叙事的艺术电影惯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混杂基调的特征也被发挥到极致:滑稽喜剧通常只出现在脱离焦虑、痛苦和死亡的瞬间。新浪潮是第一个系统地涉及先前电影传统的导演群体,促进了60年代反身性电影的开展。 最具挑衅性的新浪潮电影制作者,更多是在重新定义电影的结构与风格: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是设计了扁平化的镜头。
开篇的背影很出彩。戈达尔好像总是能表达好两性之间的contempt,女性无奈等细微情感,悲喜剧边缘试探,影像surface下作为观众总有种被戏弄的感觉,他在展示的真的是他想说的吗?对应结尾处谎言语言的讨论;intertitles是文字,影像像是即兴表演。镜头语言大胆,街景从右转到左那一突兀的镜头预示着女人急转直下的命运。她的脸总是处于画面下方1/3处,被独特的氛围包围着。give me a smile有前作要女人笑不然就strangle的典故。唱片机,弹丸,法国街景…好像怎么也看不够。画外音女人问妓女规则那部分的剪辑印象深刻。是目前看过最好看的prostitute题材片。他是被女性脆弱和美inspired的导演,真是羡慕这种inspiration和talent
“该片避开了一切心理描绘;没有去探究情感的种种状态和内心痛苦。戈达尔告诉我们,娜拉知道她自己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没有心理上的内部。自由不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方面的东西——倒更像是身体方面的适得其所。它是某人之所为,之所是。自由意味着责任。当人们认识到事物正是其所是的时候,他们便是自由的,也因而才是负责任的。”——摘自Susan Sontag《反对阐释》一书中对本片的评论。所以也就是在存在主义哲学观之中,人只有行动,不断在行动中去确认自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片中Nana从拒绝售货员的生活、自愿成为妓女到最后拒绝妓女的生活,她始终为自己保留着自由选择的权力,也为自己的所有行动负责,这就是她不断自我确认的道路。同时这三个过程也分别对应着她一层层剥开了片头关于鸡的寓言中的外在、内在和灵魂。
“人类必须通过谬误才能达到真理。偶然真理和必然真理一起创造了生活。在生活中,一个人总是考虑着自己的受奴役状态和生活的过错,可我们必须设法应对它,这才是真的。爱始终必须是真的,才可能是唯一真理。懵懂时所知的一切不过是爱的零散碎片,你做着随意武断的抉择,‘我爱’实际上并不纯。想要跟你所爱的对象达到完全地协调一致,你必须成熟,这就意味着探索追求。这就是为什么说爱是一个解决方法,当然如果它是真实的话。”到底无法随心所欲
影片节奏是极为不连贯的,片头片尾片中的音乐都存在着间离感,没有过度,乃至画面镜头也是如此。押送Nana的结尾,男人突然聊起了平时没时间看电影,周末看电影需要排长队,这种故事上的操作是随心所欲的,是戈达尔式的,也是一种向默片的回溯。当下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告诫我们,历史的矫正需要证人,听到强烈反抗的声音,或者看到身上的伤痕都可以作为证人的证词,但是愿不愿意说是随心所欲的,不受控制的,说的是否正确也是随心所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