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史(2005)

A History of ViolenceUP:2021-01-22

《暴力效应》(英语:A History of Violence)是一部于2005年的美国犯罪惊悚电影,大卫·柯能堡执导,乔什·奥尔森(英语:Josh Olson)编剧,剧情改编自约翰·华格纳(英语:John Wagner)和Vince Locke(英语:Vince Locke)于1997年的同名图像小说(英语:A History of Violence (novel)),由维高·摩天臣主演,在剧中他饰演一个小吃店的老板,出于自卫杀死了二名抢匪,因此受到媒体的注意。

暴力史

评分:7.5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编剧:乔什·奥尔森
主演:维果·莫腾森 / 玛丽亚·贝罗 / 艾德·哈里斯 / 威廉·赫特 / 艾什顿·霍尔姆斯
类型:剧情 / 动作 / 惊悚 / 犯罪
片长:96 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暴力效應 / 暴力事件
上映:2005-09-30(美国)
IMDb:tt0399146

演员

  • 维高·摩天臣 饰 Tom Stall / Joey Cusack
  • 玛莉亚·贝露 饰 Edie Stall
  • 艾德·哈里斯 饰 Carl Fogarty
  • 威廉·赫特 饰 Richie Cusack
  • 阿什顿·霍尔莫斯 饰 Jack Stall
  • Peter MacNeill(英语:Peter MacNeill) 饰 Sheriff Sam Carney
  • 史蒂芬·麦克哈蒂(英语:Stephen McHattie) 饰 Leland Jones
  • 葛瑞格·布莱克 饰 Billy Orser
  • 凯尔·施密德 饰 Bobby
  • Sumela Kay 饰 Judy Danvers
  • Gerry Quigley 饰 Mick
  • Deborah Drakeford 饰 Charlotte
  • Heidi Hayes 饰 Sarah Stall
  • Aidan Devine(英语:Aidan Devine) 饰 Charles "Charlie" Roarke
  • Bill McDonald 饰 Frank Mulligan
  • Michelle McCree 饰 Jenny Wyeth
  • Ian Matthews 饰 Ruben
  • R. D. Reid(英语:R. D. Reid) 饰 Pat
  • Neven Pajkić(英语:Neven Pajkić) 饰 Richie's Thug

《暴力效应》被提名2005年金棕榈奖的多个奖项,威廉·赫特因此片提名第78届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而乔什·奥尔森也获提名同届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简评

用近乎极简的故事架构,复杂的人物性格去诠释身份桎梏的暴力本性。引导至家庭成员,引出暴力性质的扩散发酵,工整得不像柯南伯格。动作和视觉观赏性元素被压到题材最低。相对生命安危的不稳定,从头至尾的欺骗,乔伊虚伪的所作所为和相悖的言传身教才是真正摧毁这个家庭信任和联系的本源。不是在讲述生活毁灭,也不是在讲述暴力源起,只是传递了被困窘的家庭是如何从内部一点一滴被扭曲破碎的,如何割裂开来,身份位置的代入是如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行为是如何定义一个人的。惊悚的不安大于环境的突变,仍然是作者性的细腻处理,不过是框架过于粗矿了。莫滕森的强大演技完全塑造起了这个行为突变,思想莫测的“普通小镇居民”的形象。如果没看过武侠的话刚开始真的会被迷惑住的吧……

(含剧透)暴力史是否就是sexuality的历史?对我来说全片暴力程度最高的段落是楼梯戏,丈夫彻底放下伪装,妻子在施暴后沉沦于性爱,仿佛在说人类诞生于侵入和暴力,且它们无休无止。男孩起初谨遵父亲拒绝暴力的教育,朦胧的恋父情感在父亲和自己分别开枪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观众也该想想,如果自己被莫滕森吸引,那么真正产生吸引力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正是他的暴力。

整个剧本结构确实如访谈中提到的很完整。黑历史能瞒住多少人,多少年?暴力基因也可能会遗传。Cronenberg和Viggo初次合作,ex黑帮角色,之后还有一次演黑帮,哈,两部都够暴力。,第二段angry sex我觉得很能表现男女主角与暴力的关系,不应该整段删掉,但是所有的纯暴力镜头还保留。配乐和魔戒一样都是Howard Shore,某个主题1235级数太多特别穿越夏尔主题……

本应该很刺激的黑帮斗争,被死死压抑在冷感的叙事下面,直到某一个瞬间喷薄而出,节奏把控真的不错,看似悬疑其实并没有,从最开始就没有疑惑过到底是Tom还是Joey,反而有一种怀疑被证实的感觉,接着就一直在等爆发的一瞬间……Viggo Mortensen的演技我叫救命,在让人安心和让人胆寒之间切换只要一瞬间,在车前面把儿子支走那里我已经心都在颤,夫妻之间的张力也很对,很扎实的片子

。平庸之作的典型代表,平庸之处在于①故事选材较日常,故事体量也小,相当于一集45分钟美剧,但是被拍成90分钟电影,该片水准更像是毕业大戏②故事讲得不够流畅,好几处特别生硬,比如爸爸扇儿子巴掌、哥哥杀男主却被反杀、结尾全家突然释怀,很多反转和情节波动都缺少动机和解释,让人不相信、不舒服、不感人③黑帮背景、与哥哥之间的矛盾、黑帮身份曝光后家庭的分崩离析、小镇舆论发酵、警方查案等都可以做得更极致④至于为什么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戛纳主竞赛金棕榈、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我只能说抽风了吧

可能是好久没看电影的缘故,一看居然就有心潮澎湃的感觉。前五分钟就确认了是会喜欢的电影(但或许也是个人日常不会选择的类型),结果发现确实是很有趣的电影。强调人的暴力而刻意掩盖为什么远离暴力的转变让这个“史”看起来残缺了不少,也正因此让它变得非类型。性和暴力常被人并行讨论,这部电影亦是如此,无功无过,只能夸一句演员演技绝妙。有一些镜头安排的恰到好处,觉得略显刻意,但服务角色和剧情也是并无大碍。看完全片,血脉喷张。

三星半。男主撑起整部电影,个人的角色完成度200%,和儿子妻子敌人的对手戏更是十分了不起,他不是那种以自己的一贯演法面对所有戏份的演员,他在调整,他在判断这场戏看的是什么,需要什么和最重要的我和我的对手演员在表现什么关系以及对手演员的能力如何,包括导演会怎么拍,这是一个全面且难执行的判定,你要瞄准那个空间缩身进去再堂皇亮丽的表现出来,他很好,将暴力以不“暴力”的方式演绎的全面且深层次。

暴力似乎不是一切的根源,但解决暴力只能用暴力根治,尽管男主一直在逃离,可暴力天生就是人类的本性,从儿子到妻子,当面对无可忍受时,暴力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电影里很算克制这种情绪,愤怒只会助长暴力的存在,对于男主的杀手史,电影只是有迹可寻,而真正恐怖的暴力史却没有展现,穷尽一生去摆脱的名字,根本不如一个电话来的长久。到最后,面对渴望的家人,是接受还是共渡,其实也是接受天性,因为每个人都深藏暴力,而作出的改变,也并不是毫无作用。人皇阿拉贡的神情实在太神了,看着一副严肃的表情却能挤出和蔼的面容,还能相互转变,这才是男神呀

耿乐是你吗?笑很难想象是痴迷于异化和身体恐怖的柯南伯格的作品。男女主楼梯上的强奸情欲戏,可以作分析建筑之于电影作用的教材。片中父子蛮帅的,适合欧美钙片厂牌的父子play戏。一言以蔽之,本片讲述了男主在一次见义勇为大展身手后被仇家找上门,必须直面自己暴力的过往并反杀仇家的故事。不理解为什么用暴力史作片名,故事撑不起主题表达,如果仅仅用作暗示男主暴虐的过往未免太小气了。影片在暴力上主要在于表现人在危难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暴力的两难,暴力的传染性、延续性,暴力令人上瘾,但好人在被“完全恶人”逼迫的情况下不得不拿起刀反抗并面临道德困境这种手法让主题表达太浅了。虽然影片表现了极端困境下暴力是最优解这一在反思性上模棱两可的现实问题,但总的来说影片对暴力的探讨不算让人满意。建议:结局跟踪仍出现,暴力无结束

2011年的《武侠》如果没借鉴这部电影,都没办法让人相信。本片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就像片名一样,你的过去,你的历史,总会对你如影随形,尤其是那暴力的一部分,那些阴暗的事物,这也是影片非常让人伤感的事情。曾经做过的事情,不会因为现在而消散,它可能会隐藏起来,等待某日的再次苏醒,而当它苏醒之后,你已经很难在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些,它会一直不断的逼迫你,你只能再次回归曾经的样貌,就像一个怪圈一样,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悲剧。影片的各个方面也都很优秀,暴力画面虽然比较血腥,但故事的完善,让每一次的暴力行为都透露着悲剧色彩,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以及一些光影和镜头的运用,让影片再沉稳之中,直戳人心。最后一幕或许是最让人难受的,家庭是男主最后的避风港,但是谁能保证,未来外面的风暴,不会再次席卷这个家庭呢?

9/,亦是对暴力历史根源的探讨。在简练文本下积蓄暴力因子,镜头始终跟随视觉主体移动,人物被限于历史遗留的框结,产出聚焦特性的恒久凝视。情绪透过平实中陡入的割裂型暴力得以迸发,催生对身份认知的动摇欲坠,在不安感的摇颤下增添事态复杂度。而根究暴力症结的解决,仅能依赖暴力堆叠的粗暴成效予以弥合,犹如原地画圆的难以割离。在暴力的延继下摧残家庭的虚假表象,凭靠“谎言”维系的生活图景,独具易碎性;依靠“伪装”维持的生活情态,平添违和感。而遗存阴霾导致家庭个体异变,难以重归身份位置易位,父亲形象垮塌后,独子叛逆觉醒;丈夫形象戳破后,妻子信任崩解。柯南伯格用简单凌厉的视听与果叔演技的克制隐忍相适,将游离而未脱离的暴力原罪予以初步构架,再借周遭现实的被动易改,重构、散播暴力,无从根治

!暴力的无处不在是不言自明的,而对于暴力的表达也是所有影视作品里所必然涉及的元素,但其中大部分人们会经常在电影中看到导演与编剧们是如何美化暴力,或是把暴力合法化,或是把暴力正义化 逻辑化的,但这样做的结果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于暴力的认同与更多对于暴力的需求、欲望的不断增加,从而也就失去了对于暴力自身携带的攻击、征服与侵略性的反思。而影片难能可贵的是 柯南伯格并非把暴力美化、合法化或正义逻辑化,而是通过呈现男主自身的暴力史对于暴力本身进行批判与反思。

获得奖项

  •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5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63届金球奖
    第63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8届戛纳电影节
    第5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2届土星奖
    第32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动作/冒险/惊悚电影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7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第51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1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第6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