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1984)
BirdyUP:2021-11-18
《鸟人》(英语:Birdy,香港译《追鸟》)是1984年由亚伦·帕克执导、马修·莫汀与尼古拉斯·基治主演的一出电影,它改编自William Wharton 的一本同名小说(Birdy)。故事讲述两名在学校相识并陆续到越南服兵役的朋友-Birdy (莫汀)和Al(基治)。Birdy原本已对鸟儿有妨碍性迷恋,他在越南的经历将他更推到边缘。当他从战争中回来时被送到精神病院作评估,他的朋友Al陪伴着他并试图打开他的心窗。电视中有很多美国1960年代关于他们童年时一起生活的倒叙。
演员阵容
演员 | 片中角色 |
---|---|
马修·莫汀 | Birdy |
尼古拉斯·基治 | Alfonso "Al" Columbato |
John Harkins | Dr./Major Weiss |
桑迪·巴隆(英语:Sandy Baron) | Mr. Columbato |
凯伦·杨(英语:Karen Young (actress)) | Hannah Rourke |
布鲁诺·柯比(英语:Bruno Kirby) | Renaldi |
Nancy Fish | Mrs. Prevost |
George Buck | Birdy的父亲 |
Dolores Sage | Birdy的母亲 |
Robert L. Ryan | Joe Sagessa |
James Santini | Mario Columbato |
Maude Winchester | Doris Robinson |
马歇尔·贝尔(英语:Marshall Bell) | Ronsky |
伊莉莎白·惠特克拉夫特(英语:Elizabeth Whitcraft) | Rosanne |
Sandra Beall | Shirley |
Victoria Nekko | Claire |
Crystal Field | Mrs. Columbato |
John Brumfeld | Mr. Kohler |
电影配乐由彼得·盖布瑞尔编写及主唱,差不多完全收录于他的第三及第四张大碟中。
该片夺得1985年康城影展的评审团大奖。
获得奖项
- 第3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简评
太深奥了?断断续续才看完。一开始想说尼古拉斯凯奇也有嫩嫩的时候。后来想说。其实也没有很嫩。尼古拉斯凯奇战争被炸弹炸伤脸。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好朋友鸟人。鸟人疯了。不言不语的蜷缩在小房间里不说话不理人。夜深人静常常赤裸的看着窗外。医生表示希望利用凯奇唤醒鸟人。凯奇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变成这样很难过。开始努力唤醒他。开始回忆。鸟人一直是个怪人。养鸽子。孤僻。凯奇为了弟弟去揍鸟人,才发现是误会。跟鸟人道歉。接着得知鸟人养鸽子可能可以发财。就不断的陪他抓各种高处的鸽子。成为了好朋友。结果鸟人不慎滑落挂在墙外。生死关头鸟人却幻想自己是鸟飞扑出去。着陆差点死了。因此鸟人父母愤怒的拆了鸟舍。把鸟都卖给屠夫。他们又一起经历了很多。鸟人对鸟越来越痴迷。甚至做了翅膀。凯奇也为此吵架了几次。
对战争的控诉在费城少年的成长闪回中更加有力。大量的俯仰拍镜头配合光影带来了足够的视觉冲击,第一人称视角虽然有些令人眩晕,但是也为电影带来了灵动之感。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不过闪回的片段在悲剧中提供了足够的温情,鸟人的精神创伤随着故事的推进被逐层剥开,而艾尔尝试治疗朋友的时候也逐渐成为了被治疗者。导演足够狡黠地提供了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结局,不过却显得过于讨好,反而丧失了一定的力度,未免有些令人遗憾了。
80/开头就是十分精彩的镜头组:乌云-铁窗-精神病院的鸟人仰望铁窗。迅速奠定了影片压抑的氛围,铁窗则作为禁锢的象征,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铁窗,铁丝网,铁栏杆,玻璃,以及用前景的遮挡物来表现禁锢自由的主题,后接镜头的主光源来自窗外,人大面积处于黑暗中,表现被禁锢的鸟人渴望自由。。艾尔和伯迪的相逢调度也值得学习,通过站-蹲的人物高度差以及单人镜头的分割来表现此时的陌生,此后则多是双人和镜头以及相同高度的身位。影片涉及了战争创伤和男性直接的隐秘情感,鸟人的鸟的意味多了一分逃离战场反叛权威的意味。POV镜头和剪辑有十分有趣,第一次飞行的重复剪辑营造视觉假象,自由轻松,第影片结尾的则多了分紧张和悲壮。用做了蒙太奇伯迪死了鸟之后与中弹的士兵情感关联
很美的片子,一边是蜜色滤镜下的费城往事,一边是轰鸣与泥泞污浊的越南战事。Birdy痴迷于鸟的青春和艾尔充斥着荷尔蒙的纯真。错生为人的笨拙沉默与梦想中借助金丝雀之眼的自由飞翔。Birdy是一个局外人。我想,这部片子对于越战后美国年轻人的精神迷茫和困惑的时代氛围刻画的非常生动,最鲜明表现在病院的内部空间和回忆中外部空间对比,其次是一种如何自证清醒的悖论,本来只是身体受伤的艾尔在病院中表现出心灵创伤,并凸显出社会制度本身的病态,一种秩序感和绝对理性,比如对weiss医生的任何反对意见都被视为反权威病症。鸟作为Birdy心灵的外化象征,以声音光影主观视觉和行动move,比如毁灭在一次外出飞翔返航后的玻璃事故,似乎是社会无法接纳越战士兵,也是Birdy和艾尔决裂后的痛苦情感,二者的友谊感人至深。
故乡的小镇,颠簸行进的破车,一路喧嚣,扬起的尘土混合了午后的阳光,折射出我们斑驳的青春,空气中充满了南方乡村的温和气息,沿街的矮楼,开启的窗户,酒吧,修车铺,水塘,灌木丛,奔跑的野狗... 回忆总是带着一丝感伤。曾经有沸腾的生活,高唱着六十年代的摇滚和乡村音乐,挥霍着一个个精力过剩的午后,然后是迷惘的黄昏。鸟孩,我们提着鸽子笼,骑着单车,满载的是收获,是希望,是飞翔的渴望,等待我们的是所有的日子。
本来想看鸟人2014结果看成鸟人1984,片头致敬了飞跃疯人院,试图和世界融入逐渐逼疯自己…炮弹炸飞群鸟,像鸟一样自由的梦想也一起炸个粉碎………最后结局就像是盗梦空间里的旋转陀螺…飞鸟视角震撼到浑身起鸡皮疙瘩……看这部的心情就像始终拉紧放松的弹簧一样,扇一巴掌给个甜枣,最后最惨烈的战争场面出现的时候,鸟人恢复正常……
剧本有点硬伤,尤其是视角的凌乱。凯奇的情绪一路演进没有足够硬的着力点,被两人不同的闪回分散掉的同时也让对主角的创伤理解不够。但它依然是迷人的,从开头的演职人员报幕里音乐与声音就勾勒了情景。在摄影机代替他飞翔时,摇滚乐出现了,一如既往地恰到好处。本来就和越战息息相关的音乐完成了主题上的指涉,疯狂的飞越却以一个轻盈的着陆完成。多么美妙的人物与音乐、摄影搭配啊。
本片有对现代演艺圈(showbiz)的各种讽刺。近些年这侠那侠的,一点创意都没有,但是好莱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啥题材赚钱就拍啥,直到大家都烦的不行了或者几个大厂赔死才会长记性。国内又未尝不是,《潜伏》一火,基本上谍战剧就拍了好几年......《鸟侠》此等蛋疼的名字都能赚钱,很明显观众已经丧心病狂,但终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什么是永远的,见风使舵的好莱坞甚是如此。扮演男主Michael Keaton曾经演过九十年代的《蝙蝠侠》,由他来演这个戏中过气的演员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然人是有头发的时候比较帅。用鸟作为象征物,以“精神病人”的视角诠释战争伤害,当时应该算是挺独特的视角。Birdy和Ale,都是很典型的American kids,虽然他们本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却意外地成了好朋友。虽然Birdy对于鸟的热爱,以及对于成为鸟的执念已经超出了常人的预期和可接受范围,但是Ale对他的不离不弃,估计是 让Birdy能坚持做自己的其中一部分原因。但是Ale入伍以及他所爱的小鸟的自杀,让Birdy也心灰意冷,随波逐流地加入了军队。但是残酷的战争以及独自一人面对这残酷,让Birdy在思想上首先彻底放飞了自我。成为一个每天像鸟一样的“人”。电影的最后,我不知道是Birdy真的醒过来了,还是Ale决定和好友一起成为“疯子”。或许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才最适合“天马行空”的Birdy,以及这部“天马行空”的电影吧。
故事主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鸟人对世界的超然态度和情节里所有的反高潮设置都高出许多所谓“追求自由”主题的电影高出一个头。这种超然使得鸟人身上存在一种神性般的纯洁,这种自由超越过所有因反抗而出现的自由,而“鸟”和“飞”都是绝佳的意象。凯奇则成为了连接观众和鸟人的桥梁,越战创伤使他接近和理解鸟人,可就像结局时凯奇的脸,观众也被摆了一道。他早就已经在梦里飞过了,那段主观镜头是真正的高潮,他不需要再证明什么。
《鸟人》是为七十年代年轻一代的所作的一首哀伤、壮美的诗歌,他们成长在最自由的年代,但却可悲地被时代剥夺了自由,鸟人与艾尔是理想与现实的象征,或者所他们两个其实是一个人,鸟人想要变成鸟是对现实的逃避,艾尔最终理解了鸟人,因为他发现自己早已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希望,抛弃掉世界后,自我却变得如此清晰了起来,这时两个人也终于合为一体了,战争对于这一代的人是无法逃避的梦魇,艾伦·帕克的主人公总是在进行着逃离的努力,在几次鸟瞰镜头中,自由的代价变得如此沉重,冲破牢笼难道真的只能以失败告终?最后的结尾颇有超现实色彩,《鸟人》也确定了它的价值,这是一部为这代人疗伤的电影,就如同鸟人定格在观众记忆中的那个明媚的笑容,恐惧与悲伤终究会过去,我们也会迎来晴天,去收获完整的自我和那曾经遥不可及的自由
通过讲述了战前值得回首的美好点滴,和战时的惨痛、战后的痛苦的时空交错,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纵使没有血淋淋的杀戮镜头,却也无情折磨了观众脆弱的内心。导演对现实生活仿佛始终保持某种颓废和消极绝望的态度,虽然痛苦的心灵可能终归无法回归平静,但影片的最后也不忘告诉观众,在对待生命中那些必经的磨难面前,依然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