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1963)

Zhang Ga the Soldier BoyUP:2021-04-21

小兵张嘎

评分:7.8 导演:崔嵬 / 欧阳红樱 编剧:徐光耀
主演:安吉斯 / 张莹 / 葛存壮 / 吴克勤 / 王澍
类型:剧情 / 儿童 / 战争
片长:10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Zhang Ga the Soldier Boy
上映:
IMDb:tt6485574

小兵张嘎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安吉斯)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张莹),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吴克勤)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葛存壮)和胖翻译(王澍),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些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简评

还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何况主角又是个小孩子,很适合平民百姓看。总觉得在战争影视作品方面,我们一直强调正义性而忽视了残酷性,为了鼓舞士气,把打鬼子拍的过于小儿科,七十年来基本上没什么大的进步,深表叹息。拍摄很用心,长镜头运用很多,也展示了优美风光,可以说受苏联影响,也有费穆的影子。选角好,颜值和演技比电视剧版的强很多。

与《伊万的童年》构成一个有趣的互文,这当然不仅是批判苏修的需求催生下却有着类似苏式电影的长镜头/景深调度、构图、视觉意象,而更在于人物形象的对比:一边是在宗教性与存在主义式沉思之下对被战争所异化的人性的捕捉;而另一边则是突破格式化革命叙事束缚的张嘎乃至安吉斯本身的男孩气质,在以对枪械和暴力的痴迷、参军的狂热、俘虏敌人的狂想的形式宣泄后,最终蜕变成一种脱缰、毁灭性的革命工具性,不管其对象是烧毁鬼子的碉楼,还是投入兴无灭资、批判文艺毒草的斗争,人性的暴虐与革命的浪潮完全地结合到了一起,完成了戏里戏外人性的彻底异化。

小兵张嘎影片中的小兵张嘎,他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都令我受益匪浅。记得张嘎在面对那个胖翻译时,不但没惊慌失措,反而沉着镇定,有着超过他年龄的沉着勇敢,他的行为,让人钦佩不已。当他奶奶被敌人抓走后,他却能独立生活,他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非常值得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啊

除了其中主旋律式的台词之外,整体的剧情竟然意外地让人感觉拍得不错,张嘎的选角也很好,有儿童的那种神气和天真,又特别鬼灵精,比如张嘎陪老罗抓翻译时的眼色,打赌情急之下咬人耍赖,被收枪时提前察觉……细节处理得很好,塑造了一个特别鲜明的人物形象,除此以外,本片的配乐更不容忽视,运用大量中国的戏曲音乐,铿锵有力,很有特色。

崔嵬真的是扎根本土,又有美学自觉的导演。热评说崔嵬拍摄这部之前先看了《伊万的童年》,这两部的主人公确实很相似但又完全不同。《伊万的童年》现代性那么浓烈,不规则构图,梦境段落,独白与呓语贯穿始终,人始终是孤独的存在。《小兵张嘎》的美携带更多前现代的和谐。开头船上视点长镜头,到叙事段落中不断出现的自然意象,柳条,流水,房檐都不是人群之外的客体,而是人群的庇护,是人们嬉戏其间的空间。《小兵张嘎》表现军民大家庭的长镜头运用也是亮点。比如嘎子初入部队大家庭的长镜头,以及嘎子荣归故里的长镜头。这些镜头都以嘎子为视觉中心,展示了嘎子的社会关系,他融入其间,于其中成长起来的过程,他始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陈怀皑本人也证实《小兵张嘎》就是对《伊万》的批判。本片也可以看作社会主义异质性实践的初尝试。

以儿童视角来拍摄的一部电影,个人觉得总体上拍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作为政治任务来说很不“单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整个影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故事的简单化一些人物的扁平化塑造只为了烘托主角吗?把日本人和伪军设计跟傻子一样,过于突出主角了整个故事显得不是那么能站得住脚,不过这部剧的美术置景和拍摄功底都是有的,这方面表达的非常好。演员都演的挺好的挺生动的。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少年参军当兵的故事,电影里所表达的故事很单纯和真诚,虽然是黑白的,但电影的质感却扑面而来,运镜调度很有技巧又很美观,白洋淀风光自然优美,安吉斯的表演自然又有灵气,很有演员天赋,配乐部分也是很好地烘托了剧情气氛,的确是载入史册的经典电影,只是电影背后所发生的事情让人感到惋惜和唏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嘎子演员一辈子就出演了这一部电影。安吉斯都73岁了。我居然记得每一句台词,说明小时候听收音机电影录音剪辑听的最多的就是这一部。六十年代战争片,《小兵张嘎》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小时候每个男孩都梦想有一只手枪,影片最后嘎子把木头枪送给胖墩,给后排的群演小孩看傻了,真真实啊

为什么评分那么低?张嘎演技太他妈好了吧。镜头太好了吧。导演太会讲故事了吧。张嘎讲故事那一段,的镜头想象力真厉害啊。快板节奏和跟随镜头也很妙。完全没法快进。嘎子遇到组织从坚强到哭,还有被收枪时候的哭声,真的好心疼啊。

。①二战时期小孩张嘎的成长故事,其中一主线是为奶奶复仇在白洋淀抗日。②摄影(光影/构图)、丝滑运镜和一些叠化转场营造了一种田园的美;一些写实/浸入式深焦长镜头调度地不错(比如张嘎被大人引荐进八路住的屋子那段)。③与日军/伪军的战争总是胜的很容易,因为电影聚焦的是这片土地的美丽,而不是与侵略者艰苦的斗争。④声音比较全损音质,不知道是不是版本的问题;另外电影部分剧情比较无聊。⑤致评论区:电影的立场不能作为评分依据。应让政治的归政治,艺术的归艺术。

哈哈,小兵张嘎拍摄于1963年。1962年正是我国大反苏联“修正主义”时期。导演崔嵬爷爷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要求他拍一部儿童片,针锋相对地批判“苏修”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结果崔嵬大爷二话没说,超级速度地拍出了这部经典作品《小兵张嘎》。

这就是所谓给孩子们推荐的电影!!?真的会看到生气,如果我有个男孩子我绝对不会让他看,“枪给你才是你的,不给你就不能抢”,但枪向来是防暴政的,在任何时代都是。缴枪等于去势,换句话失枪等于阉割,可以引证政权定义何为男性形象,如何才能允许被当做一个男人?它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且不说只要是汉奸就会贼眉鼠眼要不肥头大耳、嘎子是如何正巧遇到罗叔叔、英雄人物一定得占据画面中心(奶奶、老钟叔),就说一个大人拿着枪被孩子按到水里打,一个大人连个孩子都看不住,为啥?因为坏人都不能被刻画成男人。全然是刻板印象的堆叠,这个故事让我全然不能相信我本很愿意相信的一段史实。音乐特点【响板+喇叭二胡奶奶就义/笛子嘎子寻找部队/拨弦鬼子行军】构图【低机位仰拍奶奶的仰视老钟叔,有理想的嘎子站其他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