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光(1995)

幻の光UP:2021-04-16

『幻之光』(まぼろしのひかり)是宫本辉的小説作品。在新潮社月刊杂志『新潮』(1978年8月号)发表。1979年改编为单行本,1983年改编为文库本。1995年由是枝裕和执导并改编为电影。

幻之光

评分:8.2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荻田芳久 / 宫本辉
主演:江角真纪子 / 内藤刚志 / 浅野忠信 / 木内绿 / 柄本明 / 樱睦子 / 赤井英和 / 市田广美 / 寺田农 / 大杉涟 / 桥本菊子 / 吉野纱香
类型:剧情
片长:110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特殊家庭 / Illusion / Maborosi / Maboroshi no hikari
上映:1995-12-09(日本)
IMDb:tt0113725

电影

是枝裕和的电影处女作,另外本作也是江角真纪子的电影处女作。以平静的视角去描述失去因为不明原因而自杀的丈夫的女性如何逐渐抚平内心伤痛。本作在威尼斯影展得到金奥赛拉奖,并获得海内外的高度评价。

故事大纲

与青梅竹马的郁夫结婚的由美子,在大阪与丈夫还有孩子一起幸福生活着,但在不明原因下,郁夫突然在某日独自走在铁轨上,就算电车的警笛声大响也依然不理,然后就这样被电车撞死

5年后,由美子嫁到能登的渔村,在她身旁虽有很多温柔的人,而且还与丈夫・民雄一起找回过去幸福的日子,但郁夫的自杀仍在他的心中留下强烈的阴影。他的第2任丈夫民雄也因此注意到由美子不安的样子。

某日由美子看到一群送葬队伍而不自觉地被他们吸引过去并且跟在队伍后方,民雄在发现由美子不见后,跟着去找寻由美子,最后他在一个海岸中找到了由美子,由美子则是对来找他的民雄大声哭问著为何郁夫要自杀,但民雄只是淡淡地表示他的父亲过去捕鱼时,有时候会不自觉被海上的幻之光吸引住,郁夫或许就是碰上这样的情形吧,在没有明确解答由美子的疑问下,两人就这样一起回家。故事最后,背景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民雄在屋外陪着孩子们游玩,由美子则换上了白色的服装并且笑着跟自己的公公说今天真是好天气。

登场角色

  • 江角真纪子:由美子
  • 浅野忠信:郁夫
  • 内藤刚志:民雄
  • 柏山刚毅:勇一
  • 渡边奈臣:友子
  • 木内绿:道子
  • 柄本明:喜大
  • 樱睦子:留野
  • 赤井英和:老板
  • 市田浩美:初子
  • 大杉涟:浩
  • 桥本菊子:阿清
  • 吉野纱香:小时候的由美子
  • 寺田农:刑警
  • 原田修一:警官
  • 井之上隆志:司机
  • 山口光辉:小孩子

工作人员

  • 导演:是枝裕和
  • 制作:重延浩
  • 企划・制作人:合津直枝
  • 原作:宫本辉
  • 角色:荻田芳久
  • 摄影:中堀正夫
  • 音乐:陈明章
  • 美术:部谷京子
  • 编辑:大岛ともよ
  • 服装:北村道子
  • 录音:横沟正俊
  • 音响効果:佐々木英世
  • 助理导演:高桥岩 日比野朗 森井辉
  • 照明:丸山文雄

获奖

  • 第52届威尼斯影展 金奥赛拉奖
  •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最优秀奖
  • 芝加哥电影节 最优秀奖
  • 电影旬报 第4名
  • 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新人演员奖(江角真纪子)
  • 第38届蓝丝带奖 新人奖(江角真纪子)
  • 第10届高崎电影节 新进导演 最优秀奖(是枝裕和),最优秀男配角奖(内藤刚志),最优秀新人女演员奖(江角真纪子)
  • 第1届新藤兼人奖 金奖(是枝裕和)

舞台剧

1996年以及2002年,由南果步单独演出并且改编为舞台剧。

简评

影片最显著的无疑是大量和长时间固定镜头的使用,配合第三人称讲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是枝裕和只让镜头说话,选择第三角度平静的叙述。平静的镜头下被克制的悲痛情感,缓慢而平稳的叙述中无法被翻阅的过去,犹如江河之水滚滚而下,累积力量,最后迎来一次竭嘶底里的爆发。(这次爆发属于小说的高潮,电影集中力量刻画这一情节,前期进行了大量铺垫)这一切,不仅源于是枝裕和对原作品的解读,更是他对于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应该如何来呈现所做的思考。母题是生与死,丧失与新生,东方文化对悲剧和人性的解读,我们看到的人性光辉,不是崇高、悲壮的英雄主义,而是克制、内敛、又极其平凡的东方睿智与感性。

奶奶 前任丈夫 他们的不告而别,尤其是前任丈夫的自杀,由美子内心一直无法忘却,无法释怀,这种阴影要伴随多久呢,最后现任丈夫给她的回答是否又解答了她的困惑呢,或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吧。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发生就发生了,还要继续往下生活,故事的最后在她向公公说出那句今天真是好天气,无法治愈的心也该想一想今天,为该想想明天吧。整部电影没有那么多叙事,更多的留给了安静的画面,很喜欢里面的镜头,长镜头 中远景 在寂静中暗流涌动的情感。我也想住榻榻米的房子,我也想去拍这样的画面,我也和由美子一样,在想为什么那个人要突然之间的离开,可至少我有她的告别……

很遗憾,我在高铁上,无法好好欣赏本片的声音。就影像来说,乍一看很有侯孝贤导演的味道,但也只是在技巧上有侯导的味道。他们两个是很不一样的,侯导的镜头运用写意,语言少而意涵多,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技巧感很强,构图色彩极其讲究,二者一个是精致的文人画,一个是精致的工笔画,虽然形似但总归不同。而且很多人说反叙事,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屏蔽叙事,叙事仍然在而且文学性很强,影片的台词是文学化的、情感化的。就此而言,这和是枝裕和后期对电影的探索是一脉相承的,《比海更深》《小偷家族》这些都有很强的镜头技巧感,精致的剧本叙事的电影风格,从海之幻里就可以看到端倪。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如他后期的其他电影,当然一方面我的观影环境限制,另一方面我也是侯粉,看过《恋恋风尘》和《童年往事》再看这部电影感觉始终差点。

对于节奏慢的电影我向来是没有什么偏见的,甚至是有偏爱的,也从来不加速看视频,只是跟随导演的节奏体会导演想表达的意境。但是这部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可以说让我有点怀疑这种观赏习惯了,故事像一勺很淡的冲剂被冲散在一大罐水中,节奏非常非常缓,到了比日常生活缓慢很多的程度。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出身的导演很喜欢记录日常真实的生活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这个节奏显然是被高度艺术加工过了的。再来说被侯孝贤也批评的分镜,更是刻意的成分明显,显得呆板、疏离、僵硬,虽然很多镜头确实是好看的。灯光和色彩的使用来衬托人物心情也显得比较初级,生怕观众看不出来,暗色暗角太多了。最后再来说剧情,从处女作能看出是枝裕和后来也喜欢探索的生死家庭主题,比悲伤更难受的是疑惑,只是最后的结尾,对前夫自杀的解释同时也是扣题的一句,显得重量不足。

自己之前只看过《比海更深》与《步履不停》,因此也是主要和这两部对比。这部是枝裕和的处女座,刚上来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杨德昌,很侯孝贤,随着剧情推进,那种属于是枝裕和自己的家庭类型电影风格也显现出来:平凡的生活,内心中的刺,以及雨过天晴后大家继续平凡的生活。而与上面两部相比,个人感觉本片的取景和光影更好,感情色彩也更为忧郁,整部电影中女主角很少以正脸面向镜头,少有的几次中也大多藏在了黑暗之中,天空也是以阴郁昏暗为主的,就像女主角那对去世丈夫的感情一般,隐藏在内心深处,无人知晓,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给她带来阵痛。

自己所爱的人不管自己对他的担心,不管他的生命对自己的重要,他是爱我的吗,我的爱是多余的吗无所谓的吗。结尾葬礼的场景将沉重推到极致,安哲式的行走远景和音乐,牺牲中的燃烧与无助。最后由美子终于褪去了黑衣。不仅仅是丈夫的那一番话吧,爱人的离去不是为了逃避自己,而是有他的光,还是回归了日式的宽慰。恐怕还是一个有充盈深沉的爱的人,才能接纳,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丰盛爱人和自己的生命吧。场景,音乐(各种清晰的背景音,在安静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对照极简的对白),氛围,光影声音中的情绪(压抑克制怀疑爆发平静),都很不错。所谓的电影感,就是其他的手段无法传达的感觉吧。

如果说《风柜来的人》讲述了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青春,那么受侯孝贤影响颇深的处女作《幻之光》就是讲述了从大城市前往小地方的生活,生活的平淡在于放下过去,导演把“自杀”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召唤”来点题,非常有意思,互文了侯麦的《绿光》!无论是《风柜来的人》还是《幻之光》,都有海边景观的参与,既是日本与台湾的地理相似性,又有文化心理上的一份共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侯导与是枝裕和导演关于“生活与青春”的一种“默契”,后者是对前者的延续!

缓缓的节奏,极少的对白,简单又重复的画面贯穿电影的始终,给人一种“沉闷”的氛围,但不知为什么又总有一种好奇的心境,总有一种不幸即将发生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那充满未知的大海就在眼前,或许是女主由美子那时常恍惚游离的神情,这样的感觉把自己也融入到了电影营造的“沉闷”之中,或许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沉闷与不安的情绪中,也时常有暖心的画面,勇一与友子两素不相识的小孩融洽融洽的相处,男主的友善与包容,最后女主在男主的“光之召唤”的解释下,久久不能放下的内心郁结得到了释怀,电影也在这个新组建家庭的笑声中嘎然结束了,观看过程中的那份“沉闷”也随着这笑声碎了…

是枝裕和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他是一个非常有方向有能力有风格的一个导演,从第一部作品就奠定了以后的风格,故事总是那么的平淡甚至有些乏味但表现的生活又是那么真实感人,本片的女主也是第一次拍摄电影作品表现的真实太完美了,影片的开头就讲述了女孩的奶奶要回老家从次再也没有了奶奶的消息,女孩长大以后在孩子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丈夫莫名其妙的自杀了,这让她承受了两次亲人的突然的离去,对她的心灵来说总是有一层没有解开的心结,她再次嫁人孩子也马上到上小学的年龄这个心结也一直没打开,但直到知道了她现在的丈夫心底的秘密以后迫使她要找到人生疑问的答案,影片波澜不惊却意义深远每个人可能都有心灵里的那一束光若有若无的指引着你

此时是枝裕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察视觉还没形成,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电影风格尚未成型,但已经足够好了。观看时一个微弱但却始终抹不去的念头萦绕在脑海——宫本辉的小说也很好,他的电影叙事也很好,但就觉得哪里不太对——后来明白了,他的叙事从一开始就围绕家庭伦理,而宫本辉的小说原本是透过一个女性自言自语的独处,与已经亡故七年的爱人说话展开的,因此在主视觉上一个是家庭,一个则是由美子。对于死去的郁夫是不是没有斜眼会更好,友子同民雄一道去车站接继母会不会更好……这样的想法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个人认为删除母亲在站台说的互为矛盾的两句话,有点可惜。最后,送葬与亲子骑车一段,加得恰到好处。站在大海边看火葬的由美子终于说出内心的疑惑,而民雄借用父亲的话回复,这段真好。

重看。大全景、自然光、冷色调的光影造型仿佛在看卢贝茨基掌镜的电影。通过固定镜头展现房间内外的空间纵深与色彩变化,又通过纪实手法的现实场景捕捉将朴素的人物状态与写意的空间环境捏合在一起。可以说本片甚至无关于情节,只关乎情境,因为“当空间被广泛描述时,时间次序的中断便不可避免”。在这种超验性的渐进过程中,它将死亡上升到一种宗教性的崇拜,或是一种对神秘主义的敬畏。家庭的反复重构也终于跳脱出世俗伦理,变为类细胞生成的自然规律。在我看来,它和侯孝贤的大部分作品都共享一个母题—沟通。当空镜头被赋人格时,侯孝贤在拍土地与人的对话,是枝裕和在讲生者与逝者的羁绊。

是枝裕和的处女座,也有着与其后期任何一部作品完全不同的影像特质,是一种微渺而沉静的流淌,用光和构图虽然带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但丝毫不能影响它的美感和力量,私以为是其作品中表达力最强的一部作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剧本方面,作为改编作品,对于结构和细节的表现没有达到原作的高度,尤其是对一些情节的删减,其实这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过幻之光的时刻,是不经意间不可察觉的人生迷瘴,导致最后的点题有点生硬。除此之外,惊叹于大师的处女座也是大师级的作品啊,OST满分!

获得奖项

  • 第38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38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Best New Actress
  • 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奥赛拉奖-最佳摄影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荣誉提及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1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新人 / Newcomer of the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