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之马(2011)

A torinói lóUP:2021-11-09

都灵之马

评分:8.4 导演: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编剧: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 贝拉·塔尔
主演:亚诺什·德尔日 / 艾丽卡·博克 / 米哈伊·科莫斯
类型:剧情
片长:155分钟地区:匈牙利 / 法国 / 德国 / 瑞士
语言:匈牙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都灵老马(港) / The Turin Horse
上映:2011-02-15(柏林电影节)
IMDb:tt1316540

都灵之马简介

“1889年1月3日,都灵。弗里德里克·尼采在维亚·卡罗·艾尔波特酒店的六号门前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酒店的主人赶来,拉走了尼采。回到酒店的尼采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了两天。随后,他小声地说了几句话。接下来,就是尼采精神错乱、神经颠颠的十年,由他的妹妹和母亲照顾的日子。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的身上,在尼采的心理,发生了什么。”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贝拉·塔尔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 第24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贝拉·塔尔

简评

.0以都灵之马和尼采之马的象征意义为开端,十年的疯癫浓缩为极端恶劣环境下六日进程的毁灭、风暴停止后的安息反向地对应了《创世纪》开头的那个基督教神话。流畅的运动长镜头成为了叙事主体本身,黑白影像结合单调的主题旋律将直接地建立在视听直觉上的虚无主义推向了极致。——这既与潜文本上尼采早期对于基督教哲学的全盘否定形成互文,又在解离叙事语义的同时借已然「狄俄尼索斯化」的“语言”(而非“查拉图斯特拉的”先知口吻)使被摄物所对应的抽象本体意义远远超出了哲学本身。但反过来看,贝拉·塔尔似乎完全掌握了尼采“非语言”并且“非文本”的形而上学叙述方式,而矛盾的是这种叙述方式所指向的价值核心却背离了“最高肯定公式”即永恒轮回的前提(绝对肯定个体价值),走向了übermensch的反面。

81/100 世界已然毁灭了,但对于早就变成“死”的他们来说,又有什么不同呢。可能外界的变化给他们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看不到头也无处可走的处境,第六天女儿选择不吃土豆作为对一切最后的反抗,而父亲仍徐徐地吃着,在这个荒诞无望的世界继续粗糙地活。我们所有人都要为由不愿改变、不能改变自身生活而导致世界的衰败而负责,要为自己的无能无为负责,但永远不要奢望能解决自己的困境,因为在这里在那里,都一样是深渊(这点和撒旦探戈非常相似),深渊既是环境赋予的,也是人类自己挖出来的,最不可否认的是,深渊永无止境,永远存在,它无法摆脱。塔尔影像中一贯的末世感,凝结到这最后一作中终于变成了具体的末日,从音乐到叙事到镜头,无一不令人窒息。

贝拉塔尔封镜之作,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毁灭只需要六天。这类具有诗意的电影,用生命体验电影某种感觉。马流泪,胖男人的虚无,马不在饮水进食,一群吉普赛人喝水,给予的书,井水消失,大风消失,世界黑暗,人类文明退回(土豆逐渐生吃)。我们生存的世界,创造了光明,也毁灭了光明。一天当中的体验,逐渐没有了生的希望。开头的尼采对话,让整不电影有些隐藏的尼采哲学。酒徒胖男人讲述,一切都成了废墟,一切都被侵蚀了。人们自己的选择,关于自身的抉择,当然上帝促进了,恐怖的造物主。万物沦落,触摸了什么,什么就毁灭了。触摸,占有,沦落。人类在这个世界循环往复(生命轮回),有时温和,有时野蛮。我们所拥有的,都是虚无(熄灭了,燃尽的时刻)这个世界一直发生变化……

在较为恍惚的状态下分多段连续三天观影完毕。在此之前我甚至都并不了解贝拉塔尔,但希望之后能重新按照时间顺序观影完他的其他作品后再重看一次《都灵之马》。而对于现在的感想,关乎对尼采的哲思、神学意味、生活的本质和回归虚无、终极死亡的最后命题,我更多还是想大胆以它“封山之作”的头衔代入。长久的风暴即是杂乱无章的思绪,阻扰不断并使人凌乱,重复的枯燥生活宣示着已进入一股死循环。象征奔放活力之马遍体斑驳、疲惫不堪,已经再无力行驶。水与光的消逝如灵感来源的油尽灯枯而吹响了毁灭的号角,连同苍老的父和麻木的女儿即将步入无可避免的死寂。老马夫最后的一句“我们必须得吃”似乎表现出了超人的意志,但一如他的那都灵之马只能留下无尽沉思。通篇的氛围残酷而诗意、重复而繁琐、绝望并恐惧,是无力感的侵袭也是两股理念的最后角逐。

硬盘里躺了好几年,可算没有快进看完了。熬过前半个小时以后反而有动力看下去,想着然后呢,然后呢。超出我观影能力的片子。总而言之完全看不懂。我内心有很多疑惑,比如是真的找了个刮大风的地方拍的吗,还是人造的风。一开始感觉在看19世纪农村生活纪录片,这条件真的落后啊。后来感到非常可怕,巨大的空虚,贫瘠,重复,无意义。每天就是起床,打水,帮一手残疾的父亲穿衣服,吃饭——永远是一人一个煮土豆,坐在窗前发呆,睡觉。巨大的风暴,没有止息的风,重复的配乐,换着拍摄角度的穿衣服,吃土豆。恐怖的贫瘠,现代不也是如此贫瘠和虚空吗。不过影片中剥离了一切其他东西,仅剩下极简的生活必需,尤其凸显出贫瘠。 b站找到了英字的导演纪录片,有本片的拍摄揭秘。直升机加鼓风机造的大风。

说实话看不太懂。通篇哲学,弱化情节,诗意的长镜头。黑白影像的力量。银幕时间和现实时间一致,带来强烈的沉浸感。也许生活就像这样无聊且艰难,屋内昏暗贫瘠,我们就像两个主人公一样渴望屋外,当主人公终于坐在窗边长久地凝视外面,我们却发现外面不过是肆虐的狂风;当主人公终于被迫远行,翻过只生长着一棵树的山坡却又沉默返回。生活难道不是如此吗?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可怜,甚至无从知晓山坡背面有什么。开头的画外音旁白提到都灵的马,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马又有什么区别?连光都要消失,连上帝都不眷顾这片土地,而虔诚的人还在念诵《圣经》。

看懂这部电影首先要搞懂都灵之马,都灵之马其实就是上帝之诫。尼采是著名的反上帝者,曾发出“上帝死了”的呼喊。晚年之际他目睹了人类的残暴或者是弱者的相残,他发现了自己的无力,留下一句“妈妈我错了”,混沌十年后死去。这个“妈妈”就是造物主上帝,他的反叛以皈依告终,十余年的疯癫就如同女儿圣经里读到的忏悔状态。剩下的就很好理解了,又一匹都灵之马降临到父女之前,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结局?在女儿拿到圣经之际我以为很明了了,谁知道结局竟然空悬了。仔细想想这样太妙了,直接把观众带了进去,你理解了都灵之马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办,你不理解就会跟主人翁一样迷茫。大师手笔,唯俯首叹服矣。

六日万物湮灭,孤岛外的音讯终被狂风卷走,虚化成马儿绝食、水井枯竭等神启般的异动,和酒徒满口对人类暴行本质的挞伐。大量机械场景的复写,让人想及寓室内操劳的迪尔曼,但相较于对僵死秩序的强调,更多意在通过摄影机细微而有速率的运动,加上宗教色彩洋溢的构图,令动与静在同一坐标系上交叠,混合为蕴含了某种神性或坚韧的冥想空间。很难说塔尔对这种绝境下低限度的反抗持何看法,生命的灯焰被黑暗吞噬后,余下唯有良久的静默,这才是末日真正的样子(配乐很好,但偶尔显得过满)。

。①讲述了一位马夫和女儿六天的各种艰难生活。他们和马夫的那匹都灵之马无本质区别,都是在大环境下苟延残喘。所以在开头引言中当马夫鞭打马时,尼采失声痛哭。②各种《鲸鱼马戏团》式浸入式长镜头(最喜欢开头策马扬鞭的长镜头,完全是教科书般的关于「马在人的压迫下艰难求存」的视听交响乐),也和《鲸》一样渲染了深沉悲悯的氛围,这种气氛还通过生活流叙事和大量运用重复场景来增强。③总的来说,这片的浸入式长镜头调度水平不如《鲸》,但与后者在内容上的自我沉醉不同,这片内容讲的很清楚。

都灵之马,末世之马。一切都将被狂风所吞噬,一切都将被沙尘所泯灭。三十个长镜头,变的是运动的视角,不变是对经受着苦难人民的崇敬与尊重。尽管一切都处于干燥的尘土和空荡的荒芜之中,但游离与徘徊的镜头却更为突显出人物在此极端困境时生存的伟大。略为延迟的有源声仿佛作为痛苦的持续,延伸入每一丝岌岌可危的墙缝中间。仰视的目光久久滞留在衣衫褴褛之前,崇高的身躯是抵抗命运的磐石,两人长久的注视着逐渐被埋没的窗外,是对现状的木然,也是生活中唯一的“闲暇娱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死寂还是意志坚挺的证明?在死亡来临之前,他们不会屈服自然也不会离开故土,这是启程也是归途。整片通体似乎都在陈述着“反尼采”的观点,超人思想与权力意志消解沉默于无鸣之马中。六日的创世纪变为六日灭世纪,世界沉沦于毁灭之中,但仍有人类岿然不动。

今天有一个人在豆瓣私信我,说喜欢我的影评,想找我约稿,三十字五十块,三百字一百五。虽然我并不会接,但我还挺开心的,短暂的开心过后,我发现,这好像只是找我当水军而已,我以为的不过是我以为,我所坚持的很多东西,不过是自我感动而已,想用一杯啤酒和拿铁滋润自己的身体,一拖再拖的房租,想打车却只能坐地铁的窘迫,只能戴上耳机加大音量让思绪飘出地底直奔云霄,当我年过三十之时,是否还有可以躲藏现实的地方?摆脱不了的叫做理想的脚铐,却不得不为了生存日夜奔波,我把希望寄于音乐、书籍、电影,鄙视快餐式文化,我以为我拔刀向这个时代宣战,实则我只是个孤傲的自视清高的文青罢了。不用羡慕什么,也不用畏惧什么,明天终究要来,理想也永远都不会停下。

尼采自己对于透视主义的基本论点有过一个概括的说明:"世界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中(也许在别的什么地方,可能有不同于纯粹人类解释的其他解释);迄今为止的解释都是透视的评价,我们藉之而在生命中,即在求强力、求生长的意志中自我保存;人的每一提高都导致对较狭隘的解释的克服;第一达到的强化和力之扩展都开辟了新的视角,唤起了对新的地平线的信念,--这些论点贯穿于我的著作。这个与我们有点关系的世界是虚假的,也就是说,不是事实情况,而是一个虚构,是给观察的可怜结果划个圆圈;它'在流动中',是生成着的东西,是一个不断变化而永远不会接近真理的谬误: 因为--'真理'并不存在。

获得奖项

  •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第24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Carlo di Palma Award ——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 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乐
  •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1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8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8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